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醬油Fan

    所說的文言中的狀語是我們在研究時根據現在的語法適當命名的。狀語是是用來修飾動詞也就是謂語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賓形式或者名詞活用出現。文言文中的狀語基本為後置狀語。

    狀語後置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覆講述”

    ⑥覆之以掌(《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於(乎,相當“於”)+賓

    ①使歸就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④生乎吾前(《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

    (3)格式:形+於+賓

    ①長於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後置,實際上就是“置動詞後”。之所以是“後置”,其主要的參照物是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在現代漢語中,狀語是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若有放在謂語(動詞)後的現象,則謂之。

    第一:找出(準)句子當中的關鍵詞(謂語動詞) 為什麼要找出和找準動詞?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狀語是專門用來修飾謂語(動詞)的。所以只要把謂語(動詞)找出來了,剩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雙石於潭上 (《石鐘山記》)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

    第二:掌握介詞結構(狀語)後置的規律 上面說了:狀語是專門用來修飾謂語(動詞),而如果是狀語後置的情況,它一定要符合這麼一條規律

    “謂(動)+(賓)+(介)+名(代)”

    在這裡的“介詞結構”就可以理解成後置的“狀語”了。實際就應該是:

    “謂(動)+(賓)+【介+名】”

    ①得雙石於潭上 結合規律判斷:“得”應該是“謂語動詞”,“雙石”作“賓語”,“於”是“介詞”,“潭”是“名詞”。由此,根據上面兩條,可以推斷出這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於潭上】得雙石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結合規律判斷:“賢”應該是“謂語動詞”,“於”是“介詞”,“弟子”是“名詞”。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也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師不必【於弟子】賢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 結合規律判斷:“申”應該是“謂語動詞”,“之”作“賓語”,“以”是“介詞”,“孝悌之義”是“名詞性結構”。由此,可以推斷出這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以孝悌之義】申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蜈蚣、蠍咬傷怎麼進行應急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