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張詠  〔公元九四六年至一o一五年〕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生於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年七十歲。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太平興國五年,(公元九八o年)郡舉進士,議以泳為首。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稱其能讓。是歲,詠登進士乙科,授大理評事,知崇陽縣。累官樞密直學士。兩知益州,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詠與寇準最善,每面折準過,雖貴不改。準知陝,詠適自成都罷還,將別,準問曰:"何以教準?"詠曰:“霍光傳不可不讀。”準歸取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張公謂吾矣!”官至禮部尚書。乞斬丁謂、王欽若,章三上,出知陳州。卒,諡忠定。詠著有文集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張詠,是個出了名的急性子人。他年輕時,有一次戴著頭巾吃餛飩,偏偏那頭巾的帶子長了點兒,連著幾次垂到了餛飩碗裡。張詠登時火冒三丈,一把將頭巾拽下來塞進碗中,高聲嚷道:“但請吃!”  這則軼事僅僅反映了張詠性格的一個側面。實際上,張詠的喜好讀書、藏書,也是很突出的。  張詠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幼時他家裡買不起書,渴望讀書的張詠只好到有書的人家懇求借閱,借到手之後再抄下來苦讀。他讀書十分勤奮,沒有書桌,就在院子裡背靠著大樹的樹幹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寫的《勸學》詩中有這樣兩句:“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可以說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寫照。  張詠考中進士當了官後,經濟條件好了,可他卻既不購置田產也不沉湎酒色,他的官俸幾乎都用來買了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久而久之,他的藏書增加到了近萬卷之多。除正統的經、史、子、集外,也包括醫藥、種樹甚至卜筮方面的書。稍得閒暇,他總是躲進書房捧書瀏覽。正像他自己敘述的那樣:“力學求之,於今不倦。”  晚年的張詠仍保持著青年時代讀書的習慣,為加深理解,許多書他都要親手抄錄,邊抄邊品。由於朝廷倚重,張詠未能致仕退休回家享清福,而是一直擔任地方官至去世。  公餘,他以潛心校讎自己的藏書為樂。他寫的兩句詩:“伊餘世上耽書客,古今萬事羅胸臆”,是他晚年讀書把卷深思的況味。  張詠的“不事產業聚典籍”、“讀典墳以自律”,對今人來說仍有借鑑意義。  張詠是宋代成都府知府,早年長期漫遊,以豪俠著稱。太平興國五年進士(980),做崇陽縣令時,“民不務耕織,唯以植茶為業”。太平興國初年,為避免以後受榷茶之弊,下令拔茶植桑,“民以為苦”。其後官府榷茶,鄂州其他各地茶園戶或失業或貧困不堪,獨崇陽縣以縑納稅,免遭其害,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陽之民,對張詠殊為感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螺旋分級機可以分為哪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