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鸞禧》講的是一場民國時代大戶人家標準而又盛大的婚禮。主人公是婁家的大公子婁大陸,待嫁人員是邱家長女邱玉清。二喬四美是婁大陸的二妹跟四妹,相應的玉清就是她們的大嫂了。
也許她們自己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惡意,不過是當姐妹間的一點談資而已,但這背後實際折射出來的含義恐怕連她們自己也不知道罷。又或者她們早就知道自己以後的命運也會如此,所以才會這般放肆,在期限未到之前,一邊肆無忌憚地取笑她們的大嫂,一邊為自己還待字閨中而莫名慶幸。
一場盛大的婚禮,本應是喜事,人們看到的卻是悲哀,就像是《留情》裡面沒有什麼“情”,而《鴻鸞禧》裡面也沒有什麼“禧”一樣。總覺得有些不正常,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勁。
或許我們從婁家老太太身上可以找到些許答案。
婁太太的婚禮
忽然想起她小時候,站在大門口看人家迎親,花轎前嗚哩嗚哩,迴環的,蠻性的吹打,把新娘的哭聲壓了下去,鑼敲得震心;烈日下,花轎的彩穗一排湖綠、一排粉紅、一排大紅、一排排自歸自波動著,使人頭昏而又有正午的清醒,像端午節的雄黃酒。轎伕在繡花襖底下露出打補丁的藍布短卦,伸出黃而細的脖子,汗水晶瑩,與吹鼓手成行走過,一路是華美的搖擺。看熱鬧的人和他們合二為一體了,大家都被在他們之外的一種廣大的喜悅所震懾。
雖然在這裡作者說的是婁太太小時候看別人結婚時的樣子,但我以為這實際上寫的就是婁太太自己結婚時的樣子。只有自己結婚的時候,這些描述、這些細節才會記得這樣具體、這樣深刻。試想別人結婚的時候,你還會那麼認真的去記得這些瑣碎的東西嗎?大概能記得新娘長什麼樣就不錯了,畢竟時間過去那樣久了,已經三十年了。
那個時候婁太太對結婚和婚禮的喜歡是真實的,她就是需要一場這樣的婚禮,這樣的一種形式,你說她虛榮也好,說她貪圖物質也罷,總之那一刻她是真真切切的歡喜。至於三十年後她才知道結婚並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後話了。
想必那個時候婁太太也不無憧憬過,有這樣好的婚禮,那這婚後的日子應該也是不錯的,怎麼說她也是經過明媒正娶、八抬大轎迎進婁家的,這樣好的開端,她還擔心什麼呢。只是她不知道,婚姻就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婁太太的婚後生活
1、為媳婦做鞋這件小事
婁太太一團高興為媳婦做花鞋,還是因為眼前那些事她全部不在行,雖然經過二三十年的練習,至於貼鞋面,描花樣,那是沒出閣的時候的日常功課。有機會躲到童年的回憶裡去,是愉快的。
因為對外面的事都不在行,而玉清暫時又沒有買到合適的鞋子,終於讓婁太太找到機會做一點她認為自己還在行的事情了。雖然做鞋的時候一樣是緊皺著眉毛,看似滿臉的不得已,但是她清楚的知道,只有在這裡她才能找到某種快樂,不需要別人認可的那種,因為那是在她還未出嫁前就熟知的事情,她已經練就三十年了,沒有誰在這方面能比她更精了。
當四美跟她說玉清的鞋子已經買到了的時候,她是一臉的失望,一隻手連針線都捨不得撒,還別在大襟上,另一隻手還拿著玫瑰紅的鞋面。連這僅有的一點快樂也被剝去了,不禁讓人想到《陳情表》裡面那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樣子,所以你讓她“喜”從何來?
2、跟丈夫吵架那些平常事
婁囂伯:“百忙裡還有工夫去弄那個!
不要去做它好不好?
頭髮不要剪成鴨屁股式好不好?
不要穿雪青的襪子好不好?
不要把襪子捲到膝蓋底下好不好?
旗袍叉裡不要露出一截黑華絲葛袴子好不好?
不要這樣蠢相好不好?”
這樣近乎咆哮又不帶情感的語氣,作者卻還說他只是焦躁的,商量式的口吻,並說他是出了名的好丈夫。這樣反諷的藝術真是用到絕處了。
而面對囂伯的咆哮,婁太太只是回了一句:“我做我的鞋,又礙著你什麼?”
在她心裡,只覺得是自己惹了丈夫生氣,並且是因為旁邊有人,她丈夫才讓她三分的。若是旁邊關心的人都死絕了,左鄰右舍空空的單剩下她和她丈夫,那她丈夫便再也不會理她了,連吵架的機會都別想有了。
在旁人眼裡,婁先生婁太太是一對錯配的夫妻,多少人都替婁先生不平。婁先生早年在美國得過學位,是最地道的讀書人,是個極其能幹的人,最會敷衍應酬,長袖善舞。而婁太太只是一個普通的婦人,只不過是為他生了四個孩子,三十年如一日的對待他,對待這個家。是以儘管婁太太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但還是一味的容讓,生怕丈夫生氣,到時連在這個家裡生活的權力都沒有了。
3、跟孩子鬥嘴那些挫敗事
婁太太:“瞧你這孩子這麼沒算計!把我那張床給了你罷,我用你那張小床行了。”
二喬三多四美齊聲反對:“那不好。媽屋裡本來並排放著兩張雙人床,忽然之間去了一張,換上只小床,這兩天來的客又多,讓人看著說娶個媳婦把一份家都拆得七零八落,算什麼呢!爸爸第一個要面子。”
婁太太說這話的時候心裡有一陣溫柔的牽痛,既心痛兒子也心痛錢,她考慮的是經濟適用性,想為這個家裡節省一點,精簡過日子總是沒錯的。本來換張床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孩子們眼裡,他們爸爸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一句話就把婁太太說的啞口無言。這讓她不免又心生挫敗感。
而因為這個事丈夫對她又是一陣數落,說她怎麼不早點把這些事情安排好,什麼都要他來管。婁太太本來委屈得想懟他幾句的,但又想到自己要做婆婆的人了,話到嘴邊又硬生生的嚥下去了。最後一個人躲到廁所裡面哭去了,哭完便用水把眼淚沖走,這一刻她好像又把什麼都甩開了。
做丈夫的要面子,做孩子的也一心只想著維護父親的面子,她好像就不是這個家裡的人,她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一個母親做到這份上,是不是很失敗?
4、與外人接洽那些糗事
婁太太又遞了兩筒茶葉過來,李太太極力推讓,婁太太一定要她收下,末了李太太收下了,態度卻變得冷淡起來。婁太太覺得這一次她又做錯了事......
坐到該走的時候,站起來穿雨衣告別,還沒走到門口就把雨傘撐了起來,出房門的時候過不去,又合上了傘,重新灑了一地的雨。
婁太太兒子結婚請的證婚人悄然離開了,他們不得不另請證婚人,於是打聽到一個還算是小有名氣的醫院院長李先生,想請他來做證婚人。因為丈夫在辦公室脫不得身,便要她自己去李家請人,這也是她可以外出拜客的機會,所以她欣然應允。
很顯然這不是她的長項,送禮也沒送好,覺得事情沒做好後慌亂得連門都沒出就把傘打開了。一點也不像她丈夫那樣“長袖善舞”,使應酬成為了一種本能,觀眾都會不自覺的圍著他團團轉。
巴菲特說:“不要做自己不懂和不擅長的事,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做起來未必那樣簡單。人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做不了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情,就像婁太太。她喜歡做女工,做得也好,可人家根本不需要,所以她做起來也沒有意義了。而她不擅長的應酬,卻是因為丈夫,因為家裡需要,她又不得不去做。所以在這點上,人其實是很矛盾的,每個人都不能隨心所欲的活著,都有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責任和擔當。
婁太太回顧自己的一生
那天她看見的結婚有一種一貫的感覺,而她兒子的喜事是小片小片的,不知為什麼。
有一種悲哀連她自己也說不清,可能人就是那樣一種矛盾體,既希望躲在婚姻的圍城裡,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渴望自己能做點什麼有價值的事,得到他人的尊重。可實際上連她的孩子都嫌棄她,想盡一切辦法試驗她,發現她就是個沒用的人。這讓她覺得很氣惱,但她又沒有辦法,因為要她去過窮苦的日子,沒有機會穿戴整齊,拜客、回拜,她又會不快樂,所以就安慰自己說“繁榮、氣惱、為難,都是生命”。
在她兒子婚禮舉行完畢之後,他丈夫不過是向他媳婦問了一個極其簡單又平常的問題:“結了婚覺得怎麼樣?還喜歡麼?”全屋子人都只是象徵性的笑了笑,而她卻笑得最響,為什麼?
因為她內心空虛,沒有內容填充,只有用那最響亮的笑聲來彌補這一切,這樣才顯得她好像還不是一個麻木得沒有了知覺的人。
大概三十年前,她是絕不會料到今天會生活成這個樣子的。只是她還算的上是一個比較看得開的人,沒有為這不如意的現狀而要死要活,她從容的接受了,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所以在她臉上表現出來的只是“麻煩,麻煩”,而不是悲傷。
在這裡看來,婁太太比好些女人的境界還要高那麼一籌。因為一個人最怕的是對現狀無力改變,卻又不肯坦然接受的樣子。就像你對一個公司不滿意,不是整天去抱怨這抱怨那,最好的辦法是要麼辭職不幹,要麼閉口不言。但大多數人卻因此把自己活成了祥林嫂,既可憐又可悲。
結語
我們都知道“劇終”就是完結,是從此不會再來,就像生命只有一次,結束了就永遠不會再有。而二喬四美卻用這種近乎決絕的比喻來形容她們大嫂的婚禮,看似冷漠到不近人情的背後,卻是因為她們早就從她母親的身上看到了婚姻的結局:結婚很應該不是那麼回事。
一場完美的婚禮並不代表就有一個完美的婚姻,婚禮只是你走進這場婚姻的形式,一場進門禮,並不是童話裡說的王子和公主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只是開始,婚後的生活才是真實的過程,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因為,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婁太太,幸與不幸,都是她自己的選擇,與旁人無關。你想要靠他人過輕鬆優雅的日子,就得忍受他人帶給你不習慣的一切;你要想自己心裡活得舒坦,不受他人之氣,就得踏踏實實靠自己的雙手贏得尊重。
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取捨,一番選擇,全部的問題是要看你能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如果你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那麼最終你也會屈服於這樣的選擇,併為之感到坦然,也就不存在幸與不幸的說法了。
《鴻鸞禧》講的是一場民國時代大戶人家標準而又盛大的婚禮。主人公是婁家的大公子婁大陸,待嫁人員是邱家長女邱玉清。二喬四美是婁大陸的二妹跟四妹,相應的玉清就是她們的大嫂了。
也許她們自己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惡意,不過是當姐妹間的一點談資而已,但這背後實際折射出來的含義恐怕連她們自己也不知道罷。又或者她們早就知道自己以後的命運也會如此,所以才會這般放肆,在期限未到之前,一邊肆無忌憚地取笑她們的大嫂,一邊為自己還待字閨中而莫名慶幸。
一場盛大的婚禮,本應是喜事,人們看到的卻是悲哀,就像是《留情》裡面沒有什麼“情”,而《鴻鸞禧》裡面也沒有什麼“禧”一樣。總覺得有些不正常,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勁。
或許我們從婁家老太太身上可以找到些許答案。
婁太太的婚禮
忽然想起她小時候,站在大門口看人家迎親,花轎前嗚哩嗚哩,迴環的,蠻性的吹打,把新娘的哭聲壓了下去,鑼敲得震心;烈日下,花轎的彩穗一排湖綠、一排粉紅、一排大紅、一排排自歸自波動著,使人頭昏而又有正午的清醒,像端午節的雄黃酒。轎伕在繡花襖底下露出打補丁的藍布短卦,伸出黃而細的脖子,汗水晶瑩,與吹鼓手成行走過,一路是華美的搖擺。看熱鬧的人和他們合二為一體了,大家都被在他們之外的一種廣大的喜悅所震懾。
雖然在這裡作者說的是婁太太小時候看別人結婚時的樣子,但我以為這實際上寫的就是婁太太自己結婚時的樣子。只有自己結婚的時候,這些描述、這些細節才會記得這樣具體、這樣深刻。試想別人結婚的時候,你還會那麼認真的去記得這些瑣碎的東西嗎?大概能記得新娘長什麼樣就不錯了,畢竟時間過去那樣久了,已經三十年了。
那個時候婁太太對結婚和婚禮的喜歡是真實的,她就是需要一場這樣的婚禮,這樣的一種形式,你說她虛榮也好,說她貪圖物質也罷,總之那一刻她是真真切切的歡喜。至於三十年後她才知道結婚並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後話了。
想必那個時候婁太太也不無憧憬過,有這樣好的婚禮,那這婚後的日子應該也是不錯的,怎麼說她也是經過明媒正娶、八抬大轎迎進婁家的,這樣好的開端,她還擔心什麼呢。只是她不知道,婚姻就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婁太太的婚後生活
1、為媳婦做鞋這件小事
婁太太一團高興為媳婦做花鞋,還是因為眼前那些事她全部不在行,雖然經過二三十年的練習,至於貼鞋面,描花樣,那是沒出閣的時候的日常功課。有機會躲到童年的回憶裡去,是愉快的。
因為對外面的事都不在行,而玉清暫時又沒有買到合適的鞋子,終於讓婁太太找到機會做一點她認為自己還在行的事情了。雖然做鞋的時候一樣是緊皺著眉毛,看似滿臉的不得已,但是她清楚的知道,只有在這裡她才能找到某種快樂,不需要別人認可的那種,因為那是在她還未出嫁前就熟知的事情,她已經練就三十年了,沒有誰在這方面能比她更精了。
當四美跟她說玉清的鞋子已經買到了的時候,她是一臉的失望,一隻手連針線都捨不得撒,還別在大襟上,另一隻手還拿著玫瑰紅的鞋面。連這僅有的一點快樂也被剝去了,不禁讓人想到《陳情表》裡面那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樣子,所以你讓她“喜”從何來?
2、跟丈夫吵架那些平常事
婁囂伯:“百忙裡還有工夫去弄那個!
不要去做它好不好?
頭髮不要剪成鴨屁股式好不好?
不要穿雪青的襪子好不好?
不要把襪子捲到膝蓋底下好不好?
旗袍叉裡不要露出一截黑華絲葛袴子好不好?
不要這樣蠢相好不好?”
這樣近乎咆哮又不帶情感的語氣,作者卻還說他只是焦躁的,商量式的口吻,並說他是出了名的好丈夫。這樣反諷的藝術真是用到絕處了。
而面對囂伯的咆哮,婁太太只是回了一句:“我做我的鞋,又礙著你什麼?”
在她心裡,只覺得是自己惹了丈夫生氣,並且是因為旁邊有人,她丈夫才讓她三分的。若是旁邊關心的人都死絕了,左鄰右舍空空的單剩下她和她丈夫,那她丈夫便再也不會理她了,連吵架的機會都別想有了。
在旁人眼裡,婁先生婁太太是一對錯配的夫妻,多少人都替婁先生不平。婁先生早年在美國得過學位,是最地道的讀書人,是個極其能幹的人,最會敷衍應酬,長袖善舞。而婁太太只是一個普通的婦人,只不過是為他生了四個孩子,三十年如一日的對待他,對待這個家。是以儘管婁太太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但還是一味的容讓,生怕丈夫生氣,到時連在這個家裡生活的權力都沒有了。
3、跟孩子鬥嘴那些挫敗事
婁太太:“瞧你這孩子這麼沒算計!把我那張床給了你罷,我用你那張小床行了。”
二喬三多四美齊聲反對:“那不好。媽屋裡本來並排放著兩張雙人床,忽然之間去了一張,換上只小床,這兩天來的客又多,讓人看著說娶個媳婦把一份家都拆得七零八落,算什麼呢!爸爸第一個要面子。”
婁太太說這話的時候心裡有一陣溫柔的牽痛,既心痛兒子也心痛錢,她考慮的是經濟適用性,想為這個家裡節省一點,精簡過日子總是沒錯的。本來換張床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孩子們眼裡,他們爸爸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一句話就把婁太太說的啞口無言。這讓她不免又心生挫敗感。
而因為這個事丈夫對她又是一陣數落,說她怎麼不早點把這些事情安排好,什麼都要他來管。婁太太本來委屈得想懟他幾句的,但又想到自己要做婆婆的人了,話到嘴邊又硬生生的嚥下去了。最後一個人躲到廁所裡面哭去了,哭完便用水把眼淚沖走,這一刻她好像又把什麼都甩開了。
做丈夫的要面子,做孩子的也一心只想著維護父親的面子,她好像就不是這個家裡的人,她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一個母親做到這份上,是不是很失敗?
4、與外人接洽那些糗事
婁太太又遞了兩筒茶葉過來,李太太極力推讓,婁太太一定要她收下,末了李太太收下了,態度卻變得冷淡起來。婁太太覺得這一次她又做錯了事......
坐到該走的時候,站起來穿雨衣告別,還沒走到門口就把雨傘撐了起來,出房門的時候過不去,又合上了傘,重新灑了一地的雨。
婁太太兒子結婚請的證婚人悄然離開了,他們不得不另請證婚人,於是打聽到一個還算是小有名氣的醫院院長李先生,想請他來做證婚人。因為丈夫在辦公室脫不得身,便要她自己去李家請人,這也是她可以外出拜客的機會,所以她欣然應允。
很顯然這不是她的長項,送禮也沒送好,覺得事情沒做好後慌亂得連門都沒出就把傘打開了。一點也不像她丈夫那樣“長袖善舞”,使應酬成為了一種本能,觀眾都會不自覺的圍著他團團轉。
巴菲特說:“不要做自己不懂和不擅長的事,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做起來未必那樣簡單。人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做不了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情,就像婁太太。她喜歡做女工,做得也好,可人家根本不需要,所以她做起來也沒有意義了。而她不擅長的應酬,卻是因為丈夫,因為家裡需要,她又不得不去做。所以在這點上,人其實是很矛盾的,每個人都不能隨心所欲的活著,都有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責任和擔當。
婁太太回顧自己的一生
那天她看見的結婚有一種一貫的感覺,而她兒子的喜事是小片小片的,不知為什麼。
有一種悲哀連她自己也說不清,可能人就是那樣一種矛盾體,既希望躲在婚姻的圍城裡,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渴望自己能做點什麼有價值的事,得到他人的尊重。可實際上連她的孩子都嫌棄她,想盡一切辦法試驗她,發現她就是個沒用的人。這讓她覺得很氣惱,但她又沒有辦法,因為要她去過窮苦的日子,沒有機會穿戴整齊,拜客、回拜,她又會不快樂,所以就安慰自己說“繁榮、氣惱、為難,都是生命”。
在她兒子婚禮舉行完畢之後,他丈夫不過是向他媳婦問了一個極其簡單又平常的問題:“結了婚覺得怎麼樣?還喜歡麼?”全屋子人都只是象徵性的笑了笑,而她卻笑得最響,為什麼?
因為她內心空虛,沒有內容填充,只有用那最響亮的笑聲來彌補這一切,這樣才顯得她好像還不是一個麻木得沒有了知覺的人。
大概三十年前,她是絕不會料到今天會生活成這個樣子的。只是她還算的上是一個比較看得開的人,沒有為這不如意的現狀而要死要活,她從容的接受了,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所以在她臉上表現出來的只是“麻煩,麻煩”,而不是悲傷。
在這裡看來,婁太太比好些女人的境界還要高那麼一籌。因為一個人最怕的是對現狀無力改變,卻又不肯坦然接受的樣子。就像你對一個公司不滿意,不是整天去抱怨這抱怨那,最好的辦法是要麼辭職不幹,要麼閉口不言。但大多數人卻因此把自己活成了祥林嫂,既可憐又可悲。
結語
我們都知道“劇終”就是完結,是從此不會再來,就像生命只有一次,結束了就永遠不會再有。而二喬四美卻用這種近乎決絕的比喻來形容她們大嫂的婚禮,看似冷漠到不近人情的背後,卻是因為她們早就從她母親的身上看到了婚姻的結局:結婚很應該不是那麼回事。
一場完美的婚禮並不代表就有一個完美的婚姻,婚禮只是你走進這場婚姻的形式,一場進門禮,並不是童話裡說的王子和公主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只是開始,婚後的生活才是真實的過程,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因為,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婁太太,幸與不幸,都是她自己的選擇,與旁人無關。你想要靠他人過輕鬆優雅的日子,就得忍受他人帶給你不習慣的一切;你要想自己心裡活得舒坦,不受他人之氣,就得踏踏實實靠自己的雙手贏得尊重。
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取捨,一番選擇,全部的問題是要看你能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如果你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那麼最終你也會屈服於這樣的選擇,併為之感到坦然,也就不存在幸與不幸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