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漢字的「又」側視之「右手」之形,甲骨文字形是:

    「又」是漢字中比較常見的偏旁部首,起到一種表示「手部動作」的意思,「又(手)」、「攴」、「行」、「止(腳)」在古文字學中稱為「動符」。

    「又(手)」很多時候可以跟另一個表示手部動作的「攴、殳」通用,比如古文字「啟」字,有從「又、攴、殳」三種寫法:

    甲骨文有從「又」的寫法

    金文有從「殳」的寫法

    篆文和隸楷書從「攴」,也就是所謂的「反文旁」。

    這種現象在古文字學中稱為「同意偏旁通用」,比如偏旁「女」和「人」、「木」和「林」「禾」都有通用現象。

    隨便引用一些甲骨文的例子:

    引自:劉釗,《古文字構形學》,頁335-336

    「又」當做單字使用表示連詞,「又」是「右手」之「右」的初文,為了與表示「和、與」連詞所區別,就加上一個「口」形分化符號造「右」字,承擔「右手」的意義。

    「右」可以引申為「幫助、庇護」的意義,這個意義被後起分化字「佑」所承擔。

    -------------------------------------------------------------------------

    甲骨文「尹」從「手」從「丨」,像「手執杖」之形,許慎的解釋是:

    《說文》:「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

    《說文》將「尹」訓為「治理」,表示「有權力、管事的人」,也即官吏,顯然是非常恰當的。

    但是,關於「尹」這個字構字意圖卻有兩種說法,也即這個「手」中握的是什麼東西?

    1、手執權杖或者持「午(杵)」之形,「權杖」是古代表示權力的「節、策」。

    比如:出土的「鄂君啟策」,也叫「節」,就是戰國時代楚王頒給鄂君啟的一種權力信物。

    這個青銅節策跟漢字「午」非常相似的:

    蘇武牧羊,手持漢節,就是這一類的東西:

    「節、策」具體形制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留待另文考證,我們只要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就可以了。

    2、王國維、裘錫圭先生認為「尹」像「手執筆」之形,與「書」的初文「聿」是一個字,後來二者分化。

    文字是「王政之始」,而「尹」是治理國家官吏,有文化的人,當然以書寫來表示。

    甲骨文中「書」的初文「聿」,跟「尹」字非常像的,只不過「聿」好像有表示毛筆筆鋒的筆畫:

    另外,漢字「父」也是手持一根棍子之形,只不過將棍子舉高而已:

    所以,要注意「父、尹、聿」三者的區別,三者都是以「又」作為動符,而且都是「手拿一根棍子」,一般人認為「父」是「手持斧頭」。

    「尹」到底是「手執權杖」還是「手執毛筆」,我是沒有辦法取捨,我請你自己去判斷。但不管是那一種,「尹」字的本義是「治事、官吏之名」是非常明確的。文獻中也基本上是這兩種用法,如:

    表示「官吏」:

    《爾雅.釋言》:「尹,正也。」郭璞注:「謂官正也。」

    表示「治理」:

    《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尹、君」的上古音是一樣的,甲骨文中「尹、君」通用不分,故「尹、君」一字之分化,加「口」可以表示發號施令的人,同時可能是想與「聿」區別開來。

    甲骨文中表示殷商的官職,用「君、尹」都可以。

    如甲骨文中殷代官職「多尹」也叫「多君」,「君、尹」通用不分。

    《合集》24132:「多君弗言。」《合集》32980:「其令多尹乍(作)王寢」。

    西周金文「君、尹」也可以通用,如西周《公臣簋》有「天尹」,而《公姞鬲》用的是「天君」:

    經傳文獻也可見「君、尹」通用的異文,如章太炎《文史》考證:「《春秋》『君氏』亦作『尹氏』;《荀子》『君疇』,《新序》作『尹疇』。

    到東周階段,「尹、君」完全分化,各司其職。

    ------------------------------

    結論:「又」像側視「右手」之形,是「右」的初文,「佑」是「右」的後起分化字。本字「又」專職連詞義。「又」作為偏旁部首是一種「動符」,表示「手部動作」甲骨文「又」和「尹、君」沒有什麼關係,只不過「尹、君」都有「又」這個動符作為偏旁部首。「尹」像「手執權」或者「手執筆」之形,表示「治事(動詞)」或者「治事官吏(名詞)」。甲骨文「尹」加「口」也即「君」,「尹、君」互為異體,本為一字,到東周階段完全分化,各有所專。重點就是:「尹、君」上古音也一樣,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個字。

    「尹 、君」上古音都在見紐文部字,中古以後似乎將子音丟失了,變成了零聲母。大概跟「渴、謁」有點相似。

  • 2 # 嚴師說字

    應從筆畫和讀音去破解這三個字。

    又(右)是由象形轉化而來的字。甲骨文畫人的右手,篆文畫人的右手的三指,來表示手指多的意思。隸變楷化後,用“又”來表示,筆畫能詮釋“又”。又是由橫折撇“フ”和捺“㇏”會意而成的字。橫折撇“フ”是合體筆畫,是橫、折和撇的組合,意義也疊加,橫表示手指可以相對橫置於手臂;折表示手指可彎曲;撇表示手指可以向內彎曲。捺“㇏”表示手可向外用力伸開。所以,“又”的筆畫能完善手即可向內向外彎曲用力的靈活程度。“又”借“右(右借優聲說明右手優於左手)”聲說明又指示手的靈活性。

    尹(銀)是由彐和撇“丿”會意而成的字。彐(及jì)本作彑,是手握持東西的形態。曾作"雪"的第二批簡化字,後於1986年國務院正式宣佈停用。彐由橫折“”和“二”結合會意而成的字。彐的筆畫釋義為:橫折“”手指可向內彎曲;“二”指示手有雙手;總體會意為手握持工具的形狀。中間一橫出頭的“”表示握持工具或物品的中間,如聿、兼等;下面一橫出頭的“”表示握持工具或物品的下端,如錄、扭等。借“及”聲表示握持工具如及(手擠奶)。“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這裡指示手持銀針向人體穴位扎針。借“銀”聲表示手持的銀針。尹的本義為手持銀針治病。引申為治理、正、正官、官名、姓等。

    君(軍)是由尹和口會意而成的字。尹本為手持銀針給人治病,引申為治理國家事務的官員;口為發號令。總體會意為發號令治國之主。借“軍”聲表示君為指揮軍隊的統帥。君的本義為古代帝王的尊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早期真的可以做手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