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青春不再見

    從史料記載來看,李恪與父親的關係融洽,父子相愛,常與父親見面,甚至與李恪關係密切的人,太宗都會另眼看待。李恪頗得父親疼愛與欣賞,特別是“類己”的評價,這在有著家天下法則的帝制時代,是有著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這麼大的國家,該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處理?何況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要決斷。但他竟然能對李恪如此關注,擠出時間,父子促膝,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大義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娓娓道來,語重心長,他該對這個庶出卻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貞觀十七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此時李世民“陰許”立魏王李泰,但因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李治,並且因為“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遂立晉王。但因疑晉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在李恪不得為儲的問題上,李恪的隋楊血脈,這個問題比較的微妙,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關鍵還在“嫡庶有別”的問題上,此外,朝局形勢也有著重大影響。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不過此事,使得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將李恪視其為眼中釘。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藉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但是同時,相權也已經強過皇權,這在帝制體制下,必然會導致後來的朝局進一步重新洗牌。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說。歷來的宮廷可謂是血雨腥風,只要和權力沾上點關係,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必有鮮花著錦之榮,烈火烹油之盛。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怯懦的李治繼承了大統,又為武則天所專權,使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於世,名傾四海而被權臣、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誣陷而殺。歷史的長河在這裡打個深深的漩渦!李恪被冤殺後,從宗室、朝臣到民間都認為冤屈。迫於輿論壓力,在長孫無忌獲罪之後,唐高宗追封李恪為鬱林王併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被流放嶺南,但未被加害,且後來封王加爵,有的歷任五州刺史,有的歷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孫子及曾孫輩也是代有名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ySqlGroupBy對多個欄位進行分組的實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