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驚蟄”是中國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一般是在陽曆的3月5日到3月7日之間。今年3月5日是驚蟄。

    驚蟄在古代,最早叫“啟蟄”,後來到了漢朝,因啟蟄的“啟”字與漢景帝劉啟犯名諱而改名為“驚蟄”,唐朝的時候曾又恢復叫啟蟄。唐後又以驚蟄的名字一直沿承至今沒再改變。

    明天就是驚蟄了,在古代流傳著不少有關驚蟄的農諺俗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就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蟲子自然是聽不見雷聲的,之所以醒來是地溫變暖的結果。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條諺語是說如果驚蟄節氣天氣不冷,那麼以後冷的時間要長一些。當然不能理解為真的要冷到五月中,這只是打了一個比方。

    類似的諺語還有“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意思是說,如果驚蟄這一天要是颳起了大風,那麼今後一段時間就會經常出現颳風天氣,所以會導致今後四十五天裡氣溫都比較低。

    驚蟄的氣溫決定著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驚蟄比較冷,那麼上半年溫度就會低一些。如果驚蟄這天比較暖和,那麼前半年就會氣溫比較高。

    相同的俗語還說“驚蟄寒,涼半年”、“驚蟄刮北風,從頭再過冬”等各種對應的說法。

    按照古時候民間的說法,在驚蟄這一天出現降雨天氣是最好的,而且在降雨過程之中,如果能夠再伴有雷電,那是再好不過了。為什麼還求帶雷電呢?因為對於驚蟄算是一個好兆頭啊!

    其實民間的這些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驚蟄前後,北方的冷空氣己經開始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南方的潮溼氣團,尤其是沿海地區的氣流來襲,是帶有相當潮溼雲團的,由於雲團過於潮溼,很容易造成雷電的出現。這樣的天氣也從側面說明,隨著南方氣流帶來的雷雨天氣,北方也必將一天天的變暖,降水自然就會慢慢增多。

    這些農村的老話、農諺,都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出的經驗之談,有一定的樸素哲理。然而隨著大環境氣候的演變,氣候也會跟古往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可把這些經驗作為參考與瞭解。

    解答至此。

  • 2 # 梨花園主

    據一份節氣介紹說:這句"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較適宜黃河流域的地區說法;就是驚蟄過後,各種蟄伏的小蟲子、小動物都出來了,但是,其實從這時候到天氣真的暖和還有一段時間呢。小蟲蟻們從驚蟄開始活動不假,但是,它們並不會像夏天出來大規模活動。因為驚蟄前後,地氣還不是很暖,早晚還會涼一些的。如果某一年氣候反常,加之現在全球工業化加快,影響氣候變化、導致不少暖冬現象出現,驚蟄前後突然變得很暖和,那麼,小蟲子、小動物就會出來很多。但是、這種年景往往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比如今年屬於這種天氣。

    一般來講,從驚蟄到真正暖和,需要四、五十天的時間,也就是到了"五一"前後,才會真的暖和。如果出現"倒春寒",那氣溫自然也會比往年同期低很多,等到真正的升溫則需要等到五月中旬。所以,才會有"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的說法。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氣候不一樣,這個俗話在黃河流域實用,到其它地區就未必實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橋和北橋分別是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