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葉城
-
2 # 百邦的詩
文言文當然有必要誦,只有背誦熟記後,再逐句往深理解,古人作的文言文,流傳到今天,是中國文學上的一塊瑰寶,對於流傳下來的經典的文言文,我們要發揚和傳承下去。
我常告訴學生,包括我正在教的和已教過的現在正上高中的,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多讀多背。學生卻不以為然,對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不能真正的認同其為學習法寶。當然我說的背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清晰明確的記憶。
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認真的多讀,認真的多背,文言文又有多難?
至於背,專家總是說讓背文,可以不求甚解,但是我始終覺得背書下注釋也是十會必要的,最直接的原因中考是要考的。一說到中考要考我們就要背,可能有的人又要說了我們是在應試教育,但是考試本身以及考試的內容有什麼不對呢?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有哪個語文老師又是隻讓學生背的呢?不都是在會意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鞏固嗎?我覺得背書下注釋不是過時的倒退的,而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當學生在初讀某篇文言文時如果遇到自己已經背過的字詞註釋,自然會降低他的閱讀困難。當學生運用自己已背過的知識而不是反覆查閱註釋和工具書便理解了文章大意之後,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成就感會促使學生進一步的去積累更多的文言知識,從而真正習得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如果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只是讀文背文,只求會意知曉其大致意思,那麼這種文言文的學習就始終是模糊的混亂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初中生上了高中之後,連基本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都掌握得含糊不清,高中老師是要被氣瘋掉的。
不要覺得讓初中生多背些東西就是給他們增加壓力了,想想我們自己的學習經歷,很多記憶深刻的東西都是在小學或初中積累下來的,高中背的很多東西都不像小時背的東西那樣紮實,所以趁著學生記憶力最佳的時候讓學生多積累一些知識,就需要背誦,加深記憶。
-
3 # 俺鄉下人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郭沫若先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
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讀成誦。
熟讀成誦可以培養語感;可積累文言字詞;還可以領略作品中的韻律美、音樂美。
-
4 # 雲岫清泉
文言文博大精深,先誦其美韻,再得其精髓。優美的文言文讀來朗朗上口,沉醉其間,妙不可言。更多的文言文內涵豐富,不只是熟讀成誦,更需反覆咀嚼,深入理解,去學得精神,鞭策自我。
-
5 # 藍河小魚兒
我不但反對背誦古文,也反對背誦古詩詞
我是個理工科的學生,學了四年的化學,但我從小就喜歡閱讀,語文成績總是最好。不過,我不喜歡死記硬背,尤其不喜歡政治課,所以高二分科時,我毅然選擇了理科,但這不意味著我放棄了閱讀。相反,因為閱讀的關係,我竟然在大學畢業後通過了新聞單位的招聘考試。陰差陽錯,我又迴歸到文科的道路。
喜歡文科,不可能不喜歡中國傳統典籍,包括詩詞乃至先秦的左傳以及後來描述戰國時代的國語等,當然還有史記。在我看來,史記的文學性不輸於其歷史性。
但是,我又反對背誦古文,甚至詩詞。當然,如果你對古文特別感興趣,也不妨背誦下來,但對於一個開放性的、面向普通人的普適性問題,我只好反對。
學習古文,不必要背誦古文
一個人基本的人文素質的培養,閱讀或背誦古詩文不是唯一的途徑。絕大部分人文知識,其實都是透過現代白話文來表達的,我們現在說的又是白話,基本的文字和詞語又都能理解,何苦抱著佶屈聱牙的古詩文不放呢?
另外,很少有人認識到,文科像理科一樣,也是一門專業,出於天賦的不同,有人擅長,也有人不擅長,為何要逼著所有人都學習不擅長的專業呢?對於很多不從事文科工作的人來說,起碼的人文素養要有,但不必須透過背誦古詩文獲得。又不是古代,高考必須考文科,我們現代人只需要有起碼的基礎即可,不必要死記硬背那些詞語不容易懂句子也與現代語法大相徑庭的古詩文。
即使你從事文科專業,我依然不讚長背誦古詩文。因為,古詩文,不但其語言之美,還是其表達的意義,都需要透過理解來意會。
我個人非常喜歡杜甫的五言詩,他的羌村三首以及贈衛八處士寫得簡樸、簡練又有生活氣息。這些詩,我讀了很多很多遍,可我至今都難以流利地背誦出來。拿我最喜歡的贈衛八處士來說,這首詩記敘了兩個老同學在世亂飄蕩中偶然相逢又坐下來吃晚飯的情景。其中有一句: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意思是,衛八說老同學很難見一面,一連端了十杯酒給杜甫。杜甫怎麼說?他說:十觴亦不辭,感子故意長。意思是:十杯酒我也一口氣喝完,老同學的情誼叫人感動啊!我們一般說,杜甫是詩聖,寫的是歷史、是故事,與詩仙李白直接的豪邁不同。但是,杜甫在這首詩裡用極其平實的語言,表達了極其豪邁的感情,與李白的直接豪邁幾乎異曲同工。我們可以想象一幅畫面:我們老同學見面,同學給你敬酒,一連倒了十杯,感動於同學的情誼,你二話不說,一口氣幹了。這是何等的情誼和感動。杜甫用簡單、樸素的語言,生動地記敘了這個畫面,表達了非常豪邁的氣度。然而,這整首詩,我至今都不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卻一點也不影響我的理解。
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人對詩文的欣賞,除了感動於文字之美,還要了解其時代背景、詩文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身世、心境。這對理解這篇詩文,幫助是很大的。如果只是單純背誦下來,只是把一些字詞標點符號複製進腦子裡,雖然對有天賦者也能融會貫通,但對一般人來說,不如透過理解的方式來欣賞。
而且,你理解了古詩文蘊含的真意,你就更容易記下來其中的片段,甚至對整篇文章的印象就會更深刻。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功利地談到如何記憶古詩文,也是透過理解的方式,而不是非要死記硬背不可。
我們現在需要的人文素養,不必非得透過古文獲得
我敢說,這些人中,很少有人真的喜歡傳統典籍。他們能認識到,就是國學這個概念,其實也似是而非嗎?
站在現代的立場上看中國傳統文化,你瞭解學習得越多,就越容易洩氣,因為其中有太多不合時宜的部分。這些不合時宜的部分,會影響一個人知識結構的穩定、智力的健全,乃至社會的發展。
所以,我們學習古詩文,必須要有批判的眼光。只有去蕪取精,傳統文化才能為我們今天所用。可惜,很多人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智識。
我們現代人的人文素養,除了要具備傳統的語文修養,還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我們強調一千一萬遍都不為過。事實上,我們的確經常在強調。但與此同時,方方面面或明或暗的各種反科學、反常識、反智的聲音還大量存在。很多人都習慣於透過習慣之說與別人之口對某件事知其然,卻不願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追尋其所以然。然而,這些只願人云亦云的人,自以為只要會開口說話就能表達觀點,並與別人辯論,竟不知任何觀點都需要知識支撐。他們還理直氣壯地以“觀點不同”為自己辯護,卻不知如果觀點沒有對錯與高下,世界早亂套了!
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的人文素養,真的不必要單純從文科獲得,我們更需要理科的科學的素養,以健全我們的智識。因此,我們更不必要對背誦古詩文念念在茲。
越學習,越容易放棄固執。而我們的很多固執,是社會無形中強加給我們的,而我們又不自知。還是要學習,從學習中學會思考,塑造大腦。
-
6 # 苑小喵親子教育
說老實話,如果平時偷懶,丟分的不止默寫6分。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不背文言文都是一塌糊塗的,21分的文言文,不願意背課文的話能夠拿個5分就不錯了,但是文言文學的好的滿分無壓力。
考試文言文是課外的,但考點都是課內的,背文言文就是培養語感,“唐浮屠慧褒始舍於其趾”和“ 子路宿於石門”出自兩篇文言文,考的卻都是一個考點,狀語後置,共同點在“於”,課內學這麼多文言文,換個地方還能用。
回覆列表
學好文言文的意義:
(1)學好文言文,有利於瞭解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文言文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他把中國五千年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儲存下來。我們只要稍稍回顧一下,從《尚書》一直到清代文學,就可以感受到這些文言典籍裡蘊藏著多麼豐厚的中國文化,包含著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弘揚傳統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而作為高中文言文教學,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使命。高中時期學習文言文,將為他們以後進一步認識瞭解並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並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產生深遠影響。
(2)學好文言文,有利於豐富精神世界,薰陶語感。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築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透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地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澱、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一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詩文的眼睛來看永珍,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彷彿是增加了一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彷彿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這裡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學習文言文,有利於促進道德迴歸。道德作為調整人類行為的規範,既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手段,又是人類發展的目的,它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規範、教育、導向作用。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以文言流傳下來很多有價值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因此,文言文擁有無法估量的教育潛能,其中包含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精魂。在當前重新樹立個人責任與美德的過程中,文言文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與功能。我們當代學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關修身、治家、睦親、就業、交際等道理在古代經典名著中都有發人深思的論述。例如,《中庸》裡對人與人交往中所講究的“誠”有這樣的論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對這方面的強調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還寶貴。用孔子的話講就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這些道德觀念固然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只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辨證的方法,合理地去發掘利用,它就一定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短期效應看,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一人一事的思想認識;從長期效應看,有助於加強其個人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於塑造理想人格。
(4)學好文言文,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閃耀著一群璀璨的巨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築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再沒有湧現出一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階段截斷了系統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脈。這使得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的人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們難以達到文言所表現出來的簡潔、乾淨、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時期誦讀相當數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於提高白話文的寫作水平。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學學生蔣昕捷寫出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證。文章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採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才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受到閱卷老師的一致讚賞。事後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蔣昕捷告訴記者,這要歸功於平時喜歡誦讀古典名著。“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與文言失去了聯絡的人,必然由於古漢語底蘊不足而使文章變得冗長、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