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有餘怨殘留,這怎麼可以算是穩妥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拿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保持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嚴厲。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一直保持寬厚待人。
7
回覆列表
  • 1 # 開卷有益l侯公子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恕;「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釋】

    報怨以德:這句原是六十三章文字,據<陳柱><嚴靈峰>之說移入此處。

    左契:“契”,即是券契,就像現在所謂的“合同”。古時候,刻木為契,剖分左右,各人存執一半,以求日後相合符信。左契是負債人訂立的,交給債權人收執,就像今天所說的借據存根。

    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收執的左券向負債人索取所欠的東西。

    司徹:掌管稅收。“徹”是<周代>的說法。

    天道無親:天道沒有偏愛。和五章“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同。

    【今譯】

    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有餘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因此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是並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裕,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

    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經常和善人一起。

    【引述】

    本章在於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用稅賦來榨取百姓,用刑政來鉗制大眾,都足以構怨於民。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輔助人民,給與而不索取,絕不騷擾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意義。

    “天道無親”,和“天地不仁(五章)”的觀念是一致的,都是非情的自然觀。人的心裡常有一種“移情作用”,心情開朗時,覺得花草樹木都在點頭含笑;心情抑悶時,覺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這是將人的主觀情意投射給外物,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緣故。老子卻不以人的主觀情意附加給外物,所以說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感情(並非對哪一物有特別的感情,花開葉落都是自然的現象,不是某種好惡感情的結果)。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並不是說有一個人格化的天道去幫助善人,而是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為的結果。

    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 2 # 陳年往事1222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調和深重的仇怒,必定還會留有殘餘的仇怨。這怎麼能夠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聖人雖然持有借據的存根,但是並不向人索還欠債。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裕從容,無"德"的人,則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擅利。自然的規律不分親疏,無所偏愛,它永遠與有"德"的善人相親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個月小貓吃什麼都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