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不同國家的情況不同,這與其歷史、文化、自然等條件相關,一般來說,到70%以上時,會出現大幅減慢,甚至還會下降。

    比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Continental國家,因有深厚的農耕傳統,人們對土地有強烈感情,所以城鎮化率並不高,也就在60-80%之間。

    相反,在拉丁美洲國家,如委內瑞拉,因殖民傳統,導致人與土地之間關聯原本就少,所以城市化率出奇的高,能達到90%以上。

    嚴格來說,過度城市化並不適合人類的生活,所以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經形成了“去城市化運動”。

    但去城市化運動的最大弊病是增加了能耗,生活在郊外,要達到與城市生活相似的取暖條件(無法集中供暖),則能耗要增加30%以上,此外大量時間、能源要消耗在交通上。在大城市中,人與人的聯絡比在鄉村要高4倍,由此帶來的溢位效應是效率增加、發明的迭代。所以“去城市化運動”雖然一度使美國城市化率穩定在70%上下,可後力不足,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城市化的去世又呈現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快速城市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

    美國和中國一樣,也是快速實現城市化的國家,由此帶來社會動盪、社會消解等問題。

    傳統農耕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透過地緣、血緣聯絡緊密,互相信任,共同抵抗風險,所以能保持較穩定、較緩慢的生活態度。

    進入城市後,人被分解成原子態的人,每個人對社會運轉機制高度無知,不知道何時災難會降臨,無法充分規劃未來,只能隨著習慣或跟著別人前行,不明白為什麼要如此,這就產生了強烈的綁架感,為了個體安全,不得不給自己施壓,犧牲生活去工作。

    以零售為例,一個零售商永遠不知道附近何時會出現一棟摩天大樓,正所謂“起一棟樓,死一條街”,大樓將傳統商業街所有零售業態都凝聚在其中,提供了空前的方便(價格也大大提升),當大樓開始奠基時,也就是這個零售商即將倒閉之時。

    不僅如此,零售商也不會知道網路銷售技術何時會取得巨大突破,當人們普遍使用網路購物,則零售商的生意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只能倒閉。

    所以說,在城市生活中,只要處在產業低端,隨時都面臨著滅頂之災,不否認,會有人能爬得更高,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人只能滯留在最底層,名義上他今天是大企業員工,是小業主,可明天他就可能是失業者和流浪漢。

    這就是為什麼,快速城市化往往與社會危機相伴而來。特別是城市化率超50%之後,這個危機會加劇,從巴黎公社,到英國大憲章運動,再到美國當年的工人運動,都與城市化率提升有關。

    如何找到城市化率的平衡點

    現代城市研究一般認為,應逐漸改變現代城市,不斷增加城市的肌裡。

    所謂城市的肌理,就是現代城市高度功能化,以車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一條馬路10多米寬,帶來汙染不說,老人過個馬路很困難,不得不減少自己的活動空間。此外,許多小區綠地少,兒童活動空間少,僅僅滿足了居住需要,不能提供文化、情感方面的支援。

    對比香港和北京,就是一個顯例。香港有很多商業街,其實就是小衚衕,各種店鋪密集,逛上4個小時都逛不過來,而北京很少有這種不上檔次的街道了,都是馬路極寬,到處是面積驚人的商場,裡面提供逛街功能。

    整體來說,北京是一個沒法逛的城市,馬路更寬闊,外表更光鮮,看上去更摩登,但這是否是人需要的就另說了。

    城市肌理派更傾向於主張,街道寬不過7米,車速限制在10公里以下,出行更多依賴公共交通,社群以人中心,形成更穩定的人際交流,特別是要讓人在城市中能充分地玩起來,比如將車站、商業街等公共建築中設定較多的環境藝術品,如迷宮等,保持人們的新鮮感。

  • 2 # 阿偉韋

    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50;

    2019年達到百分之60;

    從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用了七年,最近幾年國家在加速城市化率,目前來看中國將在2025年達到百分之七十,之後城市化率增長緩慢。最終2035年達到百分之80;

    現在二線城市還可以買高樓,2030年後還是看別墅吧,那時候大家都喜歡住郊區別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健身到底該不該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