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羽的文庫
-
2 # 彼岸歷史
綜合歷史因素分析,王朝更迭階段,起義勢力立傀儡皇帝大致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借“勢”。即利用舊政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獲得起兵的所謂“正當性”,佔據道義制高點。皇權社會一般講究“君權神授”和“王命所歸”,當某個政權存在一段時間以後,所謂“王命”慢慢地深入人心,它的唯一性和合法性也就被老百姓們所認可了。所以,當發生政權更替的時候,老百姓往往會對新政權表示質疑並對舊政權抱以深深的懷念。這一點經常被反抗勢力所利用。最早的當屬項羽所立的楚懷王,他就利用秦朝享國日淺,老百姓還對舊政權(楚國)念念不忘的心理,立起懷王這麼一個傀儡,迅速凝聚力量並開啟局面。可以說,項羽在秦末的迅速成功,就主要得益於他立楚懷王而形成的巨大號召力。否則,僅僅靠他的個人能力,遠形不成這麼大的效應。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陳勝吳廣,他們起兵的天時地利都很好,但是因為名分不正而導致號召力有限(形不成“人和”),不僅得不到其他反秦勢力的支援,陳勝的“稱帝”還成為別人眼紅和攻擊的物件,所以他們人越打越少,地方越來越小,很快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再說回項羽,如果說他的成功是因為借了楚王的“勢”的話,那麼他的敗亡則是因為失了楚王的“勢”,因為他取得初步成功後就殺了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和號召力,楚懷王一死,人心很快就散了,所以他以絕對優勢敗給了絕對劣勢的劉邦。對這一點的利用後人越來越聰明,極致當屬曹操,他創造性地發展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從公元189年陳留起兵的五、六年間,雖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因為漢末亂軍割據,各自已經形成勢力範圍,所以他的發展逐漸到了一個瓶頸期,還差點投奔了袁紹。轉折點來自於196年,顛沛流離的漢獻帝被曹操迎回並定都許昌,他的“新馬甲”成了為匡扶漢室而戰,後來張繡、劉備的歸附很大程度上是向漢室而不是向曹操的歸附。最無厘頭的當屬1644年的清軍,這一年他們完成了入關並遷都北京,此時他們面對的是李自成、張獻忠的流民和中國驚慌失措遊移不定的老百姓,多爾袞做出了一個極其“英明”的決定:為崇禎發喪,併為崇禎和大明報仇。結果讓人啼笑皆非:包括南明小朝廷在內的幾乎所有華人,眼睜睜地看著甚至配合著清軍滅李自成、滅張獻忠,等到“剃髮令”發出的時候這才想起抵抗——多爾袞此舉,可謂是歷史上最狡猾和最輕鬆的借勢。中國是皇權思想最深入人心的國度,它在古代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力已經強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項羽、曹操甚至多爾袞顯然是很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用它迅速聚攏民心,一步步地“借勢”發展壯大了自己。
二、藏“鋒”。
中國有句古話,叫“出頭的椽子先爛”,或者是“槍打出頭鳥”,文雅一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一些衝動、魯莽的起義軍領袖一般都是急吼吼起兵、急吼吼稱帝然後急吼吼敗亡。而聰明人大都躲在背後,靜等衝在前面的人為自己做“嫁衣裳”。公元618年,大隋朝亂成了一鍋粥,十來個“皇帝”把中華大地擠得滿滿當當:隴西秦帝薛舉、河西涼帝李軌、瓦崗李密、洛陽楊侗(王世充)、馬邑定楊天子劉武周、朔方梁帝梁師都、河北夏王竇建德、魏縣許帝宇文化及、江陵梁帝蕭銑、福建一帶楚帝林士弘……此時,那個最後勝出者李淵還做著大隋的臣子,職位還只是大丞相、唐王,“皇帝”是楊廣的幼子代王楊侑。這隻老狐狸眯著雙眼,饒有興致地看著那一群如同跳樑小醜的“皇帝”們相互撕咬、共同衰弱。等江都的楊廣一死,此人立即撕開了那層虛偽面紗,禪代而自立,一個威震寰宇、彪炳千秋的赫赫大唐從此開張。另外一個著名的“藏鋒”者是朱元璋。朱元璋從參加起義到明朝建立,他其實一直都站在別人的背後,打仗是跟著郭子興,而最高領導則是紅巾軍締造者之一韓山童之子:小明王韓林兒。十多年中間,朱元璋一直奉韓林兒的宋為正朔,並使用龍鳳年號。這其實是老朱的狡猾之處:在他一步步把長江流域打造成自己勢力範圍的時間裡,一直是韓林兒和劉福通在淮河流域抵擋並消解著元朝的進攻,也就是說,朱元璋稱韓林兒為“皇帝”是收費的,後來還變成要命的——鄱陽湖大捷後,天下局勢已定,搶在登基之前,老朱就派廖永忠把韓林兒給淹死了。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權力面前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效忠:誰願意自己打天下而讓別人摘果子?傀儡們很可悲、很無辜,也很無奈,像楚懷王和楊侑,誰讓他們前世有那麼一個“高貴”的血統呢?歸根結底,這是由人性特點和遊戲規則決定的!
-
3 # 南朝居士
最早的如劉邦、項梁和六國貴族推薦熊心為義帝,也就是楚懷王,為天下共主。
顯然,這個熊心是個傀儡,基本沒什麼權力,權力在手底下的幾個軍頭手裡,
西漢末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可以看出,劉玄和劉盆子都是傀儡,下面軍頭開個會,都能嚇得大哭。
西晉末年,王導等門閥士族擁立晉元帝司馬睿為皇帝,晉元帝也基本是傀儡,
當然,晉元帝這個跟其他的有點不同,他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並且立國百年,但是,東晉的皇帝基本上不掌實權,實權在幾大豪門手裡,但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傀儡。
為什麼他們造反都是擁立傀儡做皇帝,而不自己做皇帝?
大致有幾個原因,
一,他們需要一個正義的旗號,讓他們看起來是正義之師,獲取政治合法性
比如陳勝吳廣,造反打的旗號不倫不類的,扶蘇是秦國王子,項燕是楚國名將,到底為了誰造反?
劉邦、項梁等人,他們造反了,誰把他們當回事?號召力不行,也沒有一個正義的旗號,於是楚國後裔熊心成了他們的旗號。
劉盆子、劉玄也是一樣,都是劉氏後裔,反擊王莽的時候,可以獲得正義性,
二,他們都是帶著幾千人的小軍頭,如果僅僅依靠自己想成功,是很困難的,容易被各個擊破,這樣他們就需要聯合起來,聯合起來後自己的勢力就大了,達到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
這樣一個龐大的隊伍,弱勢就成了優勢,優勢大了,那些觀望的人就想他們靠攏,好跟著他們造反。
這種號召力不僅僅是號召老百姓,同時也拉攏那些流寇、小股勢力加入他們,壯大自己的勢力。
比如劉邦在西進途中,就拉攏張良、酈商等勢力加入他,獲得數千人馬,而之前張良、酈商都是獨立小軍閥,有幾千人和一縣的地盤。
三,他們聯合起來造反的,內部諸侯林立,誰都不服誰,又誰都滅不了對方,於是擁立一個傀儡做皇帝,幾大軍頭共同執政,這就是多頭政治,弱者上位。
劉縯、劉秀兄弟的“舂陵兵”,還有其他的如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這四大派系就構成了綠林軍的主力。
除了四大派系還有其他的小派系,而他們四大派系內部也是分派系,
如劉演的舂陵兵就有李軼和朱鮪一系,劉演就是李軼的背叛而被殺的。
總的來說,一個地位低下的人想要造反成功,緊靠自己是很困難的,他們聯合其他勢力,需要號召力和正義性,這就需要一個大家認可,且沒有根基勢力的傀儡。
如果不明白,想想連和國是怎麼成立的,想想看他有沒有實權,想想看為什麼需要用他?
回覆列表
就拿三國時期來說,為什麼曹操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會選擇挾天子而令諸侯?正因為古代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
你看董卓,他選則了另立皇帝,袁紹,他選則了自立皇帝,結局都是何等的悽慘。
曹操,不愧是古今之梟雄,他選擇瞭如此的辦法,讓其他諸侯不敢隨便亂動,你要是亂來,你就是謀反,我就可以打你。
同樣,各義勢力起義之時,不管所為何事,名義上就是造反。終究,這對他們來說是不佔理的,所以,這時候選一位傀儡皇帝極為重要。
因為,如果天下人反對,這背黑鍋的肯定是這個傀儡皇帝,可一旦成功了,做為實權人物,絕對可以名正言順的用大義,用為國報仇,將這傀儡皇帝處置。
就算退一萬步,在你擁有了坐擁天下風雲的時候,你還在乎是不是需要處置這位傀儡皇帝呢?你已經如此非凡,正如曹操不願稱帝一樣,何須在乎這最後一步,給自己添上無端的罵名呢。
所以,擁立一位傀儡皇帝,不失為一種明哲保身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