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舞影像
-
2 # 小魚大魚看世界
簡答粗暴,單刀直入
1、對於星軌星空題材其實不用考慮側光,因為就沒光,全部改為手動操作
2、使用M檔,白平衡改為4200K-4900K,感光度改為3200-6400
3、插入快門線,鏡頭改為MF並且切換到無窮遠模式,就是鏡頭窗裡面的倒8位置
4、這時候先把感光度提高到最大,試拍一下看看前景是否合適,因為在全黑的時候必須提高感光度來觀察前景是否可以,否則幾百張照片拍完發現前景不好,就白拍了
5、一切準備好,相機設定為單張25秒,間隔設定為2秒,拍攝300張,按下快門,剩下的時間可以去侃大山去了,起碼2小時不能動相機
6、拍攝完畢後回家ps堆疊即可星軌
-
3 # 小k印像
星空(星軌)屬於極限暗光攝影,考慮採用哪種測光模式沒有太大意義,最方便的是手動曝光,也就是相機撥盤上的“M”檔:
對於星空拍攝,曝光時間一般長達幾十秒,一般是由B門控制;而星軌是由多張星空片疊加而成的,所以我們先講星空拍攝的要點:
一、器材準備:控噪效能良好的相機(建議全幅及以上):、
牢固的三腳架:
廣角鏡頭一支,光圈越大越好,建議至少2.8以上,否則拍攝效果可能會受影響:
如果有條件可以上24/1.4類似規格的牛頭,佳能尼康都有,效果自然更好:
此外,為了最大程度保持拍攝穩定,可以攜帶快門線或遙控快門。對於現在支援手機遙控拍攝的機器,也可以不用準備快門線。小k個人習慣使用無線快門控制器,操作B門時非常方便:
二、天氣及地點選擇拍攝星空對大氣的通透度要求較高,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晴朗無雲、空氣良好”:
在拍攝地點的選擇上,首先視野要良好,同時在構圖上可以保留適當前景,避免畫面過於單調:
三、具體拍攝過程1、架設好腳架及相機,做好構圖後將固定螺栓擰緊,避免相機“點頭”或晃動。
2、相機曝光模式和對焦模式都調至M檔,將對焦調至無窮遠、光圈調大、ISO調高(一般3200或6400即可),使用快門線試拍一張(曝光時間20秒),觀察光線捕捉情況。
3、調整並固定拍攝引數,正式拍攝
四、星軌拍攝要點1、要拍攝完美圓形星軌,一是最好要找北極星,二是建議使用焦距較廣的鏡頭,否則構圖會比較侷促:
2、星軌需要多片合成(PS堆疊即可),現在的機器都支援自動間隔拍攝,以星空拍攝引數為準,開啟間隔拍攝功能即可,具體設定引數一般包括三點:一是單張曝光時間、二是間隔時間、三是拍攝張數。一般至少要拍攝200-300張,具體與間隔時間有關。
五、提示與建議有的機器直接在撥盤上有B標識,這種情況不需選M檔,直接選擇B門即可:
-
4 # 極致影像
我是風光攝影師張玉遵,星空攝影正是我擅長的題材。
適合拍星空的環境一般亮度比較低,甚至伸手不見五指,這種情況下相機的測光系統提供的曝光資料並沒有參考價值,在拍攝的時候直接用經驗積累出來的曝光引數,在此基礎上試拍調整!
一般用M檔或B檔試拍幾張,根據自己的器材和預期曝光效果酌情調整。
參考器材:全畫幅單反/微單 16-35mm f/2.8 鏡頭
星空攝影是通俗叫法,按拍攝技術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星軌
參考曝光引數: F2.8 30秒 ISO 3200
拍攝要點:按以上引數連拍120張以上才比較好看,120張總時間大約是1小時。北半球的星星以北極星為圓心旋轉,每小時旋轉15度,下圖為240張堆疊成的照片。
2、銀河
參考曝光引數: F2.8 30秒 ISO 3200
拍攝要點:因為星星在不停的旋轉,太長時間曝光星星會劃出一條條的星軌,所以根據器材和星星旋轉速度總結出了一些不太嚴謹的曝光時間設定規律,一般最長曝光時間要小於(500/鏡頭焦距)比如:16mm的鏡頭最長曝光時間 500/16=31.24秒,取近似值30秒。
3、星空人像
參考曝光引數: F2.8 8秒 ISO 10000
拍攝要點:因為人很難長時間站在原地不動,所以要儘量縮短曝光時間,在拍攝銀河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時間進行壓縮,我常用的引數是8秒,一般原地站8秒是很容易成功的。根據倒易率,縮短曝光時間需要升高ISO或者用更大的光圈。
以上是關於星空攝影常見的注意事項,引數需要根據環境、器材、靈活設定,實際上要完全掌握星空攝影的精髓還是要徹底理解曝光、對焦等原理,所有的攝影技巧都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知識上的。
-
5 # 我是小裕
前天第一次拍星軌,拍的還算成功。器材有相機,三腳架,遙控器(或快門線),引數小光圈,低iso,慢門。天氣也很重要,選擇無雲,無風有星的天氣,光汙染儘量少。肉眼能看到星星,用指指南針找到北邊,向北邊拍(因為第一次拍沒經驗,所以我完美的避開了中心……)。我用的方法是拍多張堆疊合成。如果電腦配置低的可以分批次合成後再用後成後的半成品再最後堆疊一次,網上有堆疊教程,在這我就不多說了。
-
6 # 攝影教學堂
攝影技巧:如何拍攝好看的星軌,詳細教程帶你拍
星軌拍攝,是我們攝影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拍攝題材,同時拍攝星軌的技巧並不難,對器材的要求也不高,就算是入門級單反、微單都能夠進行拍攝。
一、器材準備單反/微單+帶有廣角端的鏡頭+三腳架和快門線。入門套機都可以拍攝,因為我們這邊需要用到後期堆疊,後面會講到。
星軌的拍攝同樣是利用長曝光記錄星星的移動軌跡,因為地球自轉的原因,我們看到的星星移動軌跡不明顯,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才能獲得拍攝效果。所以需要三腳架和快門線來降低相機可能產生的抖動。
二、時間和天氣選擇夜晚9點到凌晨4點左右,各地時差不同,大概是太陽落山後3小時與日出前三小時。其中夏秋兩季拍攝最佳,鏡頭不容易產生霧、天氣也比較涼爽,同時夜晚的天空無雲最佳。最後要避開月亮,如農曆的十五前後兩週就不建議拍攝。星軌拍攝對於時間天氣有很強的要求。避免光汙染,城市幾乎難以拍到。
三、尋找北方架上相機,透過手機軟體找到北方,如北極星、小熊星、北斗七星等,這樣拍攝的星軌才會形成圓形。當然,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拍攝不同形狀的星軌,需要我們多去實踐。
四、相機取景地面前景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星軌主體,前景的的作用再次不再贅述,一般選擇地面山體或者建築物。
五、對焦(很關鍵)首先選擇手動對焦,可以使用超焦距的方式對焦到無窮遠。更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手動對焦後,將光圈開到最大、ISO也儘可能開大,然後選擇實時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面檢視星星(一般你是看不到星星的),按下相機上的放大鏡按鈕,可以放大5x或10x或更多,這時你就可以發現星星了。調整對焦環,讓星星成像清晰,不過我們不要清晰的星星,略微脫焦虛化一點可以讓星星變得更大。
六、確認相機的各項設定要關閉鏡頭防抖、關閉“高ISO降噪”或“長時間曝光降噪”,確認是手動對焦,確認驅動模式選擇單拍,關閉拍攝結果顯示。
然後選擇手動M檔,ISO選擇100保證拍攝畫質,光圈選擇F4或更小可以讓星軌更加粗大,快門時間選擇20秒~30秒之間,取決於現場環境光線。
此時在快門線上設定拍攝張數即可,一般我們需要1小時以上的拍攝,最好能夠2~4小時,會更明顯。此時要注意相機的電量,最好插入相機手柄附件,可以安裝兩塊電池。
同時,部分相機中有“間隔定時器”功能,可以設定間隔時間為1秒,拍攝張數為99張,拍完99張後需要重新按快門就可以繼續拍攝下一組的99張照片。
七、後期處理首先進行統一調色,將拍攝到的數百張照片匯入到camera raw同一調色,然後匯出照片。
接著開啟ps,選擇“檔案”——“指令碼”——“堆疊”
堆疊介面中選擇“瀏覽”選擇處理好的照片,在堆疊介面下面的“載入圖層後建立智慧物件”處打勾——確定。
最後,載入完後,選擇“圖層”——“智慧物件”——“堆疊模式”——“最大值”即可,等待軟體自動處理完成。
-
7 # 共鳴有WHO
星空星軌根本就無法測光,拍星空只有按星空600的法則估計,星軌其實現在都用堆疊的方法了,也和星空的拍攝方法一樣……
-
8 # Levwz
不用測光,普通相機測不出來了,這個得靠經驗總結,
一般iso3200,快門2.8的話,曝光30s躁點可以接受,星空不太容易看出軌跡,星軌透過疊加純淨度也還好
-
9 # 青青竹Share
在完全沒有光汙染,天空清澈無雲無月之時,於位置高而空曠,時間在22時之後,將相機鎖在穩定性很好的三角架上,用16mm或更廣的廣角端,對準星空,手動調焦到焦距無限遠,光圈固定在2.8,ISO設為1600,自動延時曝光16到20秒。
回覆列表
拍星軌星空用什麼測光模式?
必須用手動M檔拍攝。
星軌和星空攝影,應當用M檔拍攝,包括對焦,也得手動調節。
星軌:是很多攝影師喜歡拍攝的一個題材,它有兩種方法來拍攝,一種是長時間拍攝,另外一種是用堆疊方法來拍攝,正常方法拍攝時,最好用廣角(超廣角)鏡頭來拍攝,這樣可以把天空拍攝的更為宏大,用B門,小光圈,長時間曝光(至少45分鐘以上)。當然還有一種方法是堆疊,也就是間隔拍攝,最後電腦合成,最好有部可以間隔拍攝的相機,估計得拍上百幅,最後在電腦合成,對電腦的配置也是個考驗。
星空:還是得m檔拍攝,得有一部高感表現很好的相機,超廣角,在鄉村野外最為好,上架子,最大光圈,感光度5000左右,曝光15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