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693~751),字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開元初年任滎陽主薄,又參與編纂《群書四部錄》,後任洛陽尉。王灣博學工詩,詩雖流傳不多,但在詩壇亨名甚大。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於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於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悽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緻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並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審美範型。
《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評析】
詩人歸隱後心境恬靜,不與權貴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賞自然美景,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認為這種隱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展示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最有妙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一詞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悠閒,恬靜,自由;“見”字顯示詩人採菊石,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態。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遊,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心靈既遠遠的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來表達呢?詩人並非真的“忘言”,只不過一切已盡在不言中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693~751),字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開元初年任滎陽主薄,又參與編纂《群書四部錄》,後任洛陽尉。王灣博學工詩,詩雖流傳不多,但在詩壇亨名甚大。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於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於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悽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緻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並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審美範型。
《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評析】
詩人歸隱後心境恬靜,不與權貴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賞自然美景,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認為這種隱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展示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最有妙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一詞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悠閒,恬靜,自由;“見”字顯示詩人採菊石,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態。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遊,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心靈既遠遠的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來表達呢?詩人並非真的“忘言”,只不過一切已盡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