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筱築心房
-
2 # 我是Daily
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有些人明明飽受他人的“心理虐待”,卻仍然不選擇分開。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受虐上癮。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情況,只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受虐上癮的心理機制。
(1)心理混亂導致的身體成癮
心理虐待行為往往是虐待和間歇性的仁慈相結合的(就像罵過你後又對你好的父母),這種巨大的反差,會使得遭受虐待的人心理混亂,她們的情感就像一個過山車。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身體上會分泌大量的皮質醇(應激激素)和多巴胺(快樂激素)。這兩種激素的配合會讓你感到非常的愉悅,甚至上癮。(就像某些特別難過關的遊戲一樣)
心理學家托馬斯表示“正是因為虐待和仁慈的交替,所以你的身體才會變得上癮,但是,這種情緒的過山車降低嚴重損害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2)負面情緒會上癮
首先,負面情緒的強度和持久程度是要遠遠高於正面情緒的,你可以難過幾個小時,但絕對不會開心超過10分鐘,因此,本身負面情緒就很難脫離
同時,負面情緒容易產生一種免責盾牌心理,也就是當你遇到什麼問題時,都可以把過錯推給負面情緒。比如:我最近工作做的不好,都是因為壓力太大。
這時候情緒會成為一個免責盾牌。保護你的心理健康,但同時,在負面情緒中你得到了特別的滿足,於是你沉溺其中。
當我們在心理虐待中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會導致心理成癮
(3)理想化
理想化是指我自己所受到的心理虐待當成實現理想的必經之路,並感動自己。比如,飽受虐待的妻子心中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所受到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都是為了孩子。從而越收到虐待,其反而越會在心中感動自己。
當然,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反而會由於其心理失衡而對孩子造成更壞的影響。
(4)合理化
合理化就更可怕了,在長期被心理虐待後,弱勢一方由於反抗失敗,漸漸接受了事實,從而開始為“心理虐待”行為找理由,例如,一定是我做的不好,他才會這樣。
這是人類心理的一種保護機制,當行為無法改變事實時,人類就會選擇改變自己的心理。當然,在如今的社會,這樣的心理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必要。
結語:心理虐待導致的上癮其實非常普遍,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只需要幾個小時就會“受虐上癮”。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沒辦法發現一些細微的心理虐待行為,不知不覺中已經受虐成癮。仔細思考下你與他人的關係,遠離心理虐待,做自由的自己。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令人有些悲傷的問題,但是卻現實而客觀的存在著,只是不是全然絕對的,有一部分還是可控的。形成原因有幾種可能:
一、代際繼承,被虐待過的人,本身沒有被很好的對待過,所以沒有學習到相關的正確而恰當的養育方式,進而採取極端方式對待孩子。
二、心理問題。童年沒有被善待過的人,會在童年開始就逐漸以隱蔽的方式開始產生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伴隨原始的情緒一直到現在,以至於在遇到情緒激動的境況時就無法控制,對更小的孩子做出暴行。
三、大腦神經受損。長期遭受過虐待或者曾經有過創傷的人,大腦神經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這種損傷導致控制情緒的激素分泌水平異常,控制當事人的言行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