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羞羞的葡萄
-
2 # 東方白林
孫子兵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指導古代戰爭的一本奇書,更是一本研究人和使用人的智慧集錦。
誠然,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之器已經今非昔比。但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勝不殆的道理卻仍然實用。和印度的洞朗事件正是這一謀略的真實寫照。
學好孫子兵法,對於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把事業做好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3 # 拆本書
老實說,《孫子兵法》這書已經被很多人都分析爛了,但其實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孫子兵法》,聽這書名,你也會覺得是帶兵打仗的方法論。表面上確實這樣,但其實還真不是。《孫子兵法》首先是一本介乎政治與軍事之間的書籍;其次,它是一本能用來指導工作、學習、事務甚至是人生的書籍。
在軍事和政治上,《孫子兵法》其實和大多數人認知是不同的,它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總結起來很簡單:以大欺小。
也許有人就會反駁:不對吧,孫子兵法,不就是告訴我們打仗要用計謀,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嗎?其實真不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這樣的兵法看似牛逼,其實是最下乘的兵法。孫子兵法是最上乘的兵法,講究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有倚強凌弱,以多打少。
不要急著反駁,聽我慢慢說。
以少量的兵力,戰勝強大的敵人,看起來很牛很爽,而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很多有這樣戰績的將軍,甚至被稱為戰神,這些人善用奇兵巧技,多出險招怪招……
但這些戰術,絕大多數都是戰術層面的,都是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利,沒有涉及戰爭的根本。涉及戰略層面的分析,才是涉及戰爭的根本。
真正到了戰略層面,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多打少,資源多得壓服資源少的。
在《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章“計篇”中,就說的很清楚: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大概這麼多條,都是涉及到戰略層面的要素。分析這些要素,就能在一場戰爭沒有開始之前,計算出這場戰爭最後的成敗。
所以,“計”是計算的計,而不是奇謀巧計的計。
戰爭,表面上是一節體育課,其實在底子上就是一節數學課,每個要素都要數字量化。而第一個進行這個量化分析的,那就是孫武,《孫子兵法》也就是觸控到戰略底層規律的好書。
打個比方,《孫子兵法》告訴將軍和皇帝們,要使勁的吃,不要瞎折騰,要先吃成一個胖子,然後等,少犯錯,最後趁著別人生病、睡覺的時候,給他一棒槌,一招要了敵人的命。這樣你就勝利了。
這聽起來很腹黑,但確實就是《孫子兵法》的王道,按就是:先求不敗,然後求勝!
就比如說大漢朝對戰匈奴,剛開始,大漢朝是打不過的,而劉邦被困白登山,還吃了一個大虧。這時候漢朝的策略就是:既然打不過,那就不打了,不打,就不會輸。
所以,大漢朝連續幾代皇帝就拼命吃、拼命長,等到漢武帝時期,也就吃成了一個大胖子。這時候匈奴的勢力在減弱,那戰力也就倒換過來了,漢武帝一舉打垮匈奴了。
回覆列表
若非孫子兵法,很難了解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深邃,使我感到詫異的是,人類文明上千年,竟然智慧沒有多大進步,反而需要不斷的從古人中獲得,只有知識在月新日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