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iCi媽媽說育兒
-
2 # 星辰閃爍的笑
對於大人來說,孩子懂事,他就會輕鬆很多,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失去了多少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快樂!懂事的孩子也是被逼出來的,他們內心壓抑自己的感受,做著這個年齡不應該做的事
-
3 # 壯仔呢
我的回答
之所以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是因為他表達了自己想吃糖的訴求,生活中因為懂事而委屈自己的人大多數是從小就被父母或者家人教育要懂事,要考慮他人得感受,從小就要讓著這個讓著那個的,可是自己的感受卻被忽視。
其實懂事的人,大家也都看得到她的付出。但是不要過分懂事,就是討好型人格。要合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起愛別人要更愛自己。要學會拒絕別人,不要太“懂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
-
4 # 關愛兒童成長樂樂媽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覺懂事的孩子不是沒糖吃,而是他願意把糖留給更需要的人!也不是越懂事越沒人疼,而是他更願意去疼別人!把愛留給更需要的人,少索取,多付出也是一種幸福。
就像養育孩子一樣,你從他身上也沒有索取,可你一樣幸福!可能真的太“累”了,才會想起那塊“糖”!你無非是少了那個理解你的人!願每個懂事的人,身邊都有個懂得珍惜的人!
-
5 # 暢暢爸爸
我覺得是的,懂事的孩子相對早熟些。
考慮的問題比較周全,會讓大人感覺少了幾分稚嫩。
也不需要大人的太多寵愛的交換,事情就都做好了,也就自然少了幾分大人的關注了。
-
6 # 麥芽小姐姐
越是懂事的人越沒人疼,我覺得那也不一定吧,我兒子特別懂事,懂事的有點讓人心疼,所以我會給他更多的關注,相反懂事兒的孩子內心是敏感的,細膩的,越是這樣的孩子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
同樣,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提出這樣問題的同時,說明內心有失落感,那麼更應該樹立自己的自信心。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公平,尤其是親情之間,更是說不清楚,也許是因為懂事兒,所以讓人放心,所以才會被忽視
多子女的家庭,大多存在“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糖吃”的情況。家長總是會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家裡最淘氣的那個孩子身上,忽視家裡最懂事聽話那個孩子,美其名曰“你是個好孩子,你會理解媽媽的”。
懂事的孩子被捧殺背後的“難過”很少父母會去在意,時間久了,在父母的眼裡就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模範似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一旦哪個孩子顯得特別另類或予以器重,父母便會傾盡全力去付出,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偏心”和“忽視”。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顆糖給得不恰當,小心變成“毒”家有多子女的家庭,難免會出現一碗水端不平的情況。家長都喜歡合自己性格、聽自己話的孩子(俗話說的對胃口)。而家裡那個老實本分,不會哭著喊媽媽爸爸的孩子,即便非常懂事,也容易被忽略。如果家長從小一昧地縱容孩子“哭”的需求,對孩子的未來是有很多危害的。
孩子獨立性差
如果孩子經常通過哭這種簡單的行為來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父母又輕易讓孩子達到目的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依賴型性格。生活中我們都能明白“努力才能有收穫”,這是因為父母大多數時候都會用行動告訴我們哭是沒有用的,只有自己努力證明自己才能有所獲。
家庭裡父母總是對愛哭的孩子予取予求,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總想不勞而獲”,這是在助長孩子的依賴性,摧毀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長大了遇到困難首先想要的是求助於他人,而不是先想著自己去解決。
自私,容易形成錯誤的三觀
有個親戚有兩個子女,一個孩子A會哭深受父母寵愛,另外一個孩子B懂事容易被父母忽略。前年父親去世,母親生病。孩子A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說工作累工資少無法回來照顧,孩子B馬不停蹄地趕回來照顧。
當母親出院後,孩子B給了一筆生活費給母親,結果孩子B前腳剛走,母親就把這筆錢給了孩子A。旁人不解,為什麼這位母親要這麼偏心,母親卻只說:“孩子A生活苦,多幫幫是應該的”。然而這位母親明明知道孩子B掙錢也苦,只是因為孩子B太過於懂事孝順,把孩子B做的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會哭的孩子大多都是自私的,因為他們只想到自己需要什麼,然後通過一些小聰明去獲取。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他從來不會顧及那個懂事孩子的感受。甚至在他們的認知觀裡,懂事的孩子這樣做是應該的。
孩子容易變成啃老族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是個不折不扣的啃老族,實力演繹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成為了媽媽偏心下的劣質產物。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蘇明成一事無成,一有需求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回家找媽媽。
如果沒有後續親情和愛情的感化,蘇明成可能會有著比較悲觀的結局。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會像蘇明成這樣幸運的,不是嗎?可見這種父母給予偏愛和溺愛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消極性影響。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那些懂事的孩子他們怎樣了?懂事的孩子太會隱藏了,他們把所有的委屈和不滿都放在心裡,雖然很難過但是我還是會完成你需要我做的事。害怕家長失望、擔心家長不愛自己、怕惹家長不開心,這些理由足以讓這個看似“懂事”的孩子拼盡全力。
懂事的孩子他們生活比較累
有了困難自己解決、有了委屈默默忍受、有了責任立馬出來抗,懂事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註定是勞累的。儘管有時候他們並不喜歡家長的安排,但是他們還是會老老實實執行家長的意願,小任性和想法都被深深埋葬在了內心深處。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希望家長能夠省心開心一點。
懂事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懂事的孩子似乎是為了取悅家長而生活的:有個侄女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多,原本就只有一個玩具視若珍寶,但媽媽一句話借給親戚孩子玩,侄女強忍著眼淚把玩具送了出去,最後默默躲在房裡哭泣。
越是懂事的孩子,除了會取悅父母,更多的是會慢慢失去自我,任何事情往往會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而非自己內心的想法意願。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過於獨立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過於的獨立,哪怕自己撐不下去了也很難開口找別人幫忙。為什麼呢?因為害怕麻煩別人,害怕給別人帶來負擔。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選擇自己一個人扛,這樣的孩子情緒長久被抑制,將來遇到無法走出的困難很容易走向抑鬱。
家有懂事的孩子,作為家長該如何做?什麼樣的孩子可以稱之為懂事的孩子?很少對家長提出要求、家長說什麼就怎麼做、主動地替父母著想、幾乎不給家裡增添麻煩、也總是讓著其他兄弟姐妹。這樣的孩子在家長們的眼裡是最省心同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面對懂事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請把“懂事”的標籤從孩子身上去掉
心理學有句話叫“小大人症候群”,意思是從小得不到關懷,從而不得已變成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孩子。當孩子對著年幼的孩子說出“你要懂事”、“你真懂事”這類詞語時,卻忽略了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快樂”“委屈”。
“我家孩子真懂事”,“懂事”這個標籤給孩子帶來的不是讚許,而是壓力。家長不要總把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思想和行為強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天真爛漫的年紀,不體諒、不懂事才是他們的天性。只有讓孩子不要壓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努力為自己爭取,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成功。
傾聽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和缺乏安全感,家長不經意的嚴厲苛責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當孩子心裡有了委屈,家長要去傾聽孩子的感受,尊重並寬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杜絕拿“你要懂事”來逼迫孩子把委屈憋在心裡,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不要一邊用“懂事”誇讚孩子,一邊做著讓孩子難過失望的事
家長對“懂事”的孩子做得最過分的一件事就是,一邊誇讚孩子懂事,一邊又做著讓孩子難過的事。比如家長明明知道大寶也想要新書包,卻還是把新買的書包給了二寶。一邊誇著大寶長大了懂事知道退讓了,卻又讓大寶忍著眼淚看二寶樂呵呵。家長要知道,明目張膽的“偏心”真的很傷人。
如何教出“不懂事”的好孩子?智慧家長這樣做“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家長要知道這個結果的決定權在你手上。一碗水端不平最後的結果極端一點長大後容易反目成仇,普通一點的則會把這種委屈憋在心裡,離父母漸行漸遠。如何教出“哭得恰到好處”的好孩子?智慧家長這樣做。
孩子犯了錯,家長要動情動理,而非訓斥苛責
吼罵教育是有極大的反作用的,看似見效快效果好的背後,實則容易把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心理髮育推向危險邊緣。是人都會犯錯,更何況孩子呢?孩子犯了錯,運用動情動理的語言讓孩子進行錯誤的自我反思,事後多和孩子進行心靈溝通,讓孩子清晰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多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
一碗水很難端平的時候,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切記不要用引導性的話語讓孩子往自己想的那方面說:比如雖然你希望孩子能夠把玩具給別人的小朋友,但也不要說:“你看看你這麼大了,要學會退讓了,不然就不是媽媽的好孩子”。
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做法固然有時候比較自私,這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用行動去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用語言的刺激去逼迫孩子委屈退讓。
給予孩子尊重
給予孩子尊重是讓孩子覺得在家長的心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不容易被忽視的個體。比如帶著2個孩子去買衣服,一個孩子買完了,雖然另一個孩子沒有要求,但作為媽媽也要詢問孩子是否需要買衣服,鼓勵孩子說出他的內心需求,詢問孩子的想法。
不管孩子想法怎樣,在父母的詢問中孩子能夠獲取到的資訊是“父母對我的尊重和在意”。孩子也能從中獲取到自信和快樂。
CiCi媽寄語:越懂事的孩子,長大越不快樂。有時候孩子表現出的懂事,也許是沉默和妥協,而非內心的真實想法。有人問“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我想最好的回答是“十年以後你再次見到這個孩子,他依然笑靨如花,能夠和你侃侃而談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沒有壓抑、沒有隱藏、只有天真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