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窄: 江北赤甲山豔若丹霞,江南白鹽山粉琢銀裝。此地江面最窄處不足百米,萬水匯聚,破門而出,氣勢極為壯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三峽險: 瞿塘峽峽口稱夔門,長江進入峽口後,江水奔騰,水勢湍急,奪門直下,確是“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氣勢異常雄偉險峻。 杜甫三峽名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李白三峽詩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喻為長江的珠冠。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長江二首》)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杜甫《夔州歌十絕句》)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戶曉。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峽重複重,陽臺碧峭十二峰。”也點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江流關不住,眾水盡 朝東。”(陳毅《詠三峽》) 郭沫若的詩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洶洶湧湧,奔奔騰騰,峽峽滔滔滾滾。逆水西陵峽口,黃牛燈影。牛肝馬肺崆嶺,怎敵那?兵書寶劍。青灘險,洩灘阻,昭君出塞何時歸? 屈子天問可解?神女峰,白雲繞無應答。十二峰過,巫山可曾回首?灩澦無蹤,風箱怎吹萬壑?夔門孤自雄立,川水突、莽莽蒼蒼。這景象,怎心潮澎湃可言? 客輪穿越長江三峽時,客輪上的人只有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的份,那時膠捲相機那有現在數碼相機隨心所欲啊!那次我沒上“託孤”之地的白帝城;只在豐都鬼城停了半天。同時在豐都的江灘上撿來了一塊挺大的圓圓的長江石,有點重,到現在還放在家。作為心中之珍。下回給稱一下重量。豐都城就有閒時另寫之了。三峽我還會去的。那是三峽情思的召喚;那是激盪的長江水的盛情;那是半緣山水半緣空的路徑。以元稹的詩作結尾: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三峽窄: 江北赤甲山豔若丹霞,江南白鹽山粉琢銀裝。此地江面最窄處不足百米,萬水匯聚,破門而出,氣勢極為壯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三峽險: 瞿塘峽峽口稱夔門,長江進入峽口後,江水奔騰,水勢湍急,奪門直下,確是“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氣勢異常雄偉險峻。 杜甫三峽名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李白三峽詩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喻為長江的珠冠。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長江二首》)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杜甫《夔州歌十絕句》)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戶曉。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峽重複重,陽臺碧峭十二峰。”也點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江流關不住,眾水盡 朝東。”(陳毅《詠三峽》) 郭沫若的詩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侷促起來。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Mustang,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後。就像古詩裡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彷彿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後,三峽,就 這樣開啟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裡,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許多日 子之後,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雲落峽底,浪花飛卷。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迴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並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麼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裡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藉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遊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人們嚮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裡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恆的主 題的依戀。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岩石。大自然的傑作與人類的勞 動如此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也只有三峽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該 讚歎大自然的創造力,還是人類的想象力。 行舟三峽,不時會看見一條河從山間流出,融入長江。也許是一 個序曲,在進入巫峽之前,先遊覽了被稱為“小三峽”的大寧河。大 寧河綠峰滴翠,淺水騰浪,一支竹篙撐出一片景緻,雖說剛下過一場 雨,湍急的河水也渾黃渾黃,但與三峽相比,她終究是一個小家碧玉, 絲毫沒有那種飛揚的氣度,那種大器和胸懷,就連河水也黃得太濃、 太豔。或許,她可以從另一個美學層面上反映三峽的壯美,而正是有 了這許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峽才有容乃大,更凸現了一種趨勢和 力量。 走過瞿塘、巫峽,進入了“西陵灘如竹節調,灘灘都是鬼見愁” 的西陵峽,在這裡,江水更加躁動不安,驚濤拍岸,顯示出一種急於 擺脫羈絆的慾望,騰越,奮爭。人們預感到,這種騰越和奮爭將預示 著一個新的境界的出現。 於是,到了江漢平原上。在這裡,一切都豁然開朗。長江成了沒 有岸界的湖,平緩、安穩,似乎在經歷了一番苦苦奮爭,掙脫了枷鎖 之後,從神經的最敏感處一下子。放鬆下來,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此時,我才驚訝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幾乎伸開手臂就能觸及的江岸,那危懸半空,似乎隨時會掉下 來的山岩,那劃得船底“格登格登”作響彷彿要刺穿船體的暗礁,都 一幕幕閃回在大腦中,我驀然醒悟:這一張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著一種哲學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凝重是人之所為,帶有諸多矯情,而三峽 的凝重卻極自然,顯現出一種凜然之美。回望三峽,觀賞風光,尋訪 古蹟,聆聽傳說,靈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靜,無疑受到一次極好的 洗禮。 不知怎的,回望三峽,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塊 漢字。那凌空飛架的點,那單刀直入的撇,那天馬行空的橫,那陡峻 壁立的豎,那峰迴路轉的折。以及歷盡滄桑的大篆,循規蹈矩的楷書, 溫和活潑的行書,狂無羈絆的章草,都在三峽活活地演繹成一種力度, 一種動感,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可以說,一個三峽,蘊含了中國漢字 的精華,抑或說漢字便是對三峽精髓的形象寫照。解讀漢字,需要有 三峽的豐富蘊涵和量度;而破譯三峽,同樣需要心與靈的象形、形聲、 會意、轉註。 曾經在落日時分立於黃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餘韻。寬闊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線,託著橙色的夕陽,那夕陽格外圓,格外大,光 線也柔柔的,緊牽著人們的雙眼,遠沒了正午時分的驕橫,顯得那樣 和藹,那樣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詩:“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殘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熱淚盈眶。我強烈地意識到,在這片國土上,能與長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黃河。可黃河現在每年斷流都超過100 天,“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許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了。 三峽尚在。 在離開長江若干年,當許多景觀都煙飛煙散,而三峽那諸多風光 的細枝末節卻化作一幅心靈的寫意,尤其在在隕滅了許多浮光略影, 過眼風雲之後。我不能想象三峽大壩築成後,三峽將是一種什麼樣子,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今天,觀賞三峽都是一種幸福,回望三峽更是 一種幸福。此時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洶洶湧湧,奔奔騰騰,峽峽滔滔滾滾。逆水西陵峽口,黃牛燈影。牛肝馬肺崆嶺,怎敵那?兵書寶劍。青灘險,洩灘阻,昭君出塞何時歸? 屈子天問可解?神女峰,白雲繞無應答。十二峰過,巫山可曾回首?灩澦無蹤,風箱怎吹萬壑?夔門孤自雄立,川水突、莽莽蒼蒼。這景象,怎心潮澎湃可言? 客輪穿越長江三峽時,客輪上的人只有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的份,那時膠捲相機那有現在數碼相機隨心所欲啊!那次我沒上“託孤”之地的白帝城;只在豐都鬼城停了半天。同時在豐都的江灘上撿來了一塊挺大的圓圓的長江石,有點重,到現在還放在家。作為心中之珍。下回給稱一下重量。豐都城就有閒時另寫之了。三峽我還會去的。那是三峽情思的召喚;那是激盪的長江水的盛情;那是半緣山水半緣空的路徑。以元稹的詩作結尾: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