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已是國庫空虛,面對日軍的強行進攻,慈禧太后為什麼還有心思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
6
回覆列表
  • 1 # 狍上校

    其實慈禧挪用的並不是海軍軍費,而是海軍衙門經費和海軍鉅款,這兩筆錢跟海軍軍費可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海軍衙門經費是戶部撥款用來辦公的,海軍鉅款是各地方以支援海軍為名頭的捐款,說白了就是地方大員以海軍的名義給慈禧點孝敬。海軍軍費就不一樣了,那是軍費,是走軍機處的。也不是慈禧挪用的,主謀是醇親王,再說了,慈禧不用這筆錢,甲午海戰也一樣打不起。

  • 2 # 微史論

    怎麼說呢?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唄。

    她總覺得國家應該且必須給自己這個最高統治者祝壽,畢竟中國傳統文化裡,六十大壽還是比較重要的。她當時也知道國家面臨的情況,日本虎視眈眈,但是還抱著天朝上國,日本是蕞爾小國的想法。當時的總理衙門是奕匡當政,他可是又貪心又媚上的,李鴻章當時都把情況給他們說了,但是最後還是被挪用了海軍衙門用於北洋購買軍艦的白銀。軍費緊張,導致新型軍艦沒有購買,購買的炮彈也不達標,所以在後來甲午海戰中,打中不炸!

    而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卻為了購買軍艦擴充海軍,帶頭緊衣縮食,結果日本全華人民都給國家捐款購買,最後購的新型軍艦。

    哎,甲午戰爭失敗有其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

  • 3 # 小刀刀說史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稱為“花甲之年”。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所以到了六十歲,有條件的人家便會大擺宴席,稱為“做大壽”。之後每過一年為“壽”,每過十年為“大壽”。

    平民百姓家是如此,慈禧身為一國之太后,晚清時期的實際掌舵人,她的“花甲之年”自然也依足習俗做起了“大壽”。慈禧的六十歲生日是1894年十月初十,這一年稱為“甲午年”,清廷為了籌備這次“大壽”,前後共籌備了差不多一年時間。

    時間長了變數便多,再說了別人可不會理會你的節目安排。1894年7月,就在清廷緊鑼密鼓籌備慈禧“大壽”事宜的時候,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爭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打仗自然要花錢,“大壽”籌備也要花錢,清政府當時並不富有,所以慈禧便挪用了一部分軍費籌備六十大壽。慈禧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慈禧的五十歲生日時曾給“中法戰爭”攪黃,“壽宴”不能大辦特辦,慈禧不甘“六十大壽”再被攪黃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時間剛好貫穿了慈禧的五十歲生日,當時的慈禧已經心有不爽了。甲午戰爭是1894年7月25日開始,此時慈禧的六十歲壽誕相關事宜已籌備了大半年,進入了尾聲階段。

    (慈禧)

    也就是說,此時為了應付甲午戰爭的開支,把進入尾聲的壽誕籌備工作叫停,慈禧是心有不甘的,歸根結底就是清政府沒有錢。按理說此時清朝的苛捐雜稅專案眾多,為什麼會這麼窮呢?

    以1894年前後為例,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在1500萬兩上下浮動,比起清朝同治時期的年收4000萬兩縮水了三分之二,田稅、地丁稅、厘金、鴉片稅、海關稅,各種稅收的專案比起清朝任何一個時期都沒減少,錢卻少了,不用問這錢肯定是進了各地方政府官員的腰包了。

    另外,慈禧時期清朝大搞洋務運動,也是財政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1861年,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封疆大吏,打著“自強”為旗號,開始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籌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開辦天津機器局。

    (李鴻章)

    所有這些,再加上豪華鋪張的“六旬慶典”已經讓清廷財政捉襟見肘,眼見慶典籌備工作已近尾聲,這時候卻說要打仗,朝中官員紛紛上書,呼籲慈禧停止慶典工程,將慶典祝壽費移作軍費。

    《翁同龢日記》記載:“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

    這是戶部尚書翁同龢在奏摺中歷陳戶部籌款之艱難,向慈禧“逼宮”了。“凡事講究先來後到”,慈禧倒是認為“慶壽大計”在先,是戰爭攪黃了她的計劃,這是要搶走她的慶典資金了,這讓她非常矛盾,所以對將慶典籌備工作暫停,費用充作軍費一直猶豫不決,但戰爭可不會等人。

    據《近代史資料》載: 為了軍事需要,清政府向英國、德國訂購了幾艘快艇,又向阿根廷訂購了十三艘快艇,加上軍隊的開拔、招募和編練、沿海的防禦,總計需款七百萬兩。”

    不得已,清朝戶部只好透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銀行借貸一千萬兩,年息七釐半,十年後利息加本金需還一千四百二十萬兩。甲午戰爭在激烈交鋒,而慈禧的慶典還在繼續籌備。

    據《皇太后六旬慶典》記載:六旬慶典費用主要從餉需、邊防經費兩款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另外從京內外臣宗室王公、京內各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共計報效銀兩二百九十八萬餘兩。

    (甲午戰爭)

    慈禧的運氣還真好,正在大壽資金短缺之際,遇上戰爭需要借錢,省卻了巧立名目的麻煩。這是明面上關於《皇太后六旬慶典》可查的開支,合計六百萬兩左右。至於另外沒記載或是丟失資料的帳目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慈禧一定要辦六十大壽,還存在著“六十大壽”比“甲午戰爭”為大的心理

    慈禧之所以一定要堅持辦六十大壽,除了只比肩康康熙、乾隆之外(康熙、乾隆都辦過隆重的六十大壽),還認為沒有什麼事會比自己的六十大壽重要。

    從1890年開始,日本以““共同改革北韓案”為理由,不斷在清朝的附屬國北韓挑起事端,慈禧以不干擾六十大壽為由,讓李鴻章不斷對日方的挑畔退讓,還寄希望於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不過慈禧還是低估了日本挑起戰爭的決心。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終於爆發,在9月17日黃海戰役中,被清朝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清朝進行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而整個“甲午戰爭”也以清朝失敗後割地賠款而告終。

    戰爭過程中,戰事也幹擾了慈禧慶壽的心情,朝中大臣的奏摺也讓她沒有臉面再大事鋪張,不得不進行了“大讓步”,取消頤和園的慶典及沿途的“點景”工程,最後慈禧的60歲生日只是在寧壽宮中度過。其實說是讓步,前期等備該花的都已經花了,讓步只不過是亡羊補牢,且為時已晚矣。

    慈禧挪用軍費充壽資,將自己生日看得比關乎國家興亡的戰爭還重,始終不是一個國家掌權者該有的態度和行為,也算是歷史上一個奇葩了。

  • 4 # 有得觀史

    慈禧26歲垂簾聽政,為大清辛苦工作了三十多年,快六十歲了,她也真想退休了。平時生活都很講究,很奢靡,退休生活也不能糊弄,也得高標準,高質量。自己為大清操勞,這麼辛苦,花點錢,讓退休生活愜意點還不應該嘛!

    可是,大清朝割地賠款,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接著又搞洋務運動,國庫的銀子花花的往外流,財政捉襟見肘。

    沒錢怎麼辦?稅收已經夠高了,再說,為太后辦壽增加稅收也沒法說出口。那就讓王公大臣們孝敬點,太后六十大壽,隨份子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這份子錢和太后豪華壽宴的預算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再說了,紫禁城是辦公場所,不適合退休後居住,修園子是不能少的。沒錢修園子,讓慈禧很煩心。

    醇親王奕譞當時統領軍機處,看著慈禧太后這麼為錢的事兒鬧心,他急領導之所急,挖空心思想辦法,最後終於想到了李鴻章的北洋水師。

    當然,奕譞這麼上心,頭拱地給慈禧弄錢也是有私心的,光緒是他的親兒子,把圓明園修好了,慈禧高高興興去那裡養老,光緒就能真正掌權,不再當傀儡了。

    奕譞找到李鴻章,讓他想辦法籌點錢,給太后修園子。李鴻章有什麼辦法,他手裡錢一共就那麼多,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挪用。辦水師朝廷是一分錢不出的,水師經費來自李鴻章管理的直隸,本來就不足,發軍餉都費勁,李鴻章內心是不想再從中扣錢的,可是慈禧是啥樣人他心裡清楚,不給錢,奕譞奏他一本,自己不會有好果子吃。

    從李鴻章那裡弄到了錢,慈禧終於有錢修園子了,於是眉開眼笑。

    慈禧的六十大壽提前兩年就開始準備了,也就是說圓明園的修繕工作,在甲午戰爭前兩年就開始了,北洋水師的經費已經在源源不斷地往圓明園修繕工程輸送。

    日本人得到慈禧大辦六十大壽的訊息,覺得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在北韓挑起事端,目的是把大清拉下水,打敗大清,奪取大清的東北地區。

    大臣們感覺到事態嚴峻,紛紛上書朝廷,要求慈禧停辦壽宴,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戰爭。

    慈禧不這麼認為,她覺得,大清乃天朝上國,日本一個小小的蠻夷何足掛齒,一邊辦壽,一邊跟它打,還能閒半拉膀子。因此大臣們讓她停辦壽宴,她很生氣,說“誰讓我一時不舒服,我就讓他一輩子不舒服”。

    當大清在北韓作戰失利,在黃海作戰失利,慈禧這時才清醒了,原來日本也沒那麼容易對付。

    外邊打了敗仗,哪有心情辦壽宴,因此六十大壽先從簡,然後草草收場。

    總結慈禧挪用軍款原因:一是平時就有奢靡生活習慣,二是個人利益至上,三是對敵估計不足。究其根源還在於她的自私性。

  • 5 # 歷史緯度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時候,嚴格意義上說慈禧沒有挪用海軍軍費,慈禧所用的款項本來就並不是為購買北洋艦隊的軍艦和應付甲午中戰爭發生而準備的。所以談不上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只能說慈禧把自己的60大壽看的太重,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忘記了自己作為統治者的責任和義務,是對國家不忠誠的一種表現。或者說慈禧並沒有真正的憂國憂民之心和民族存亡的危機感。

    關於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過壽的具體情況。

    第一,清政府當時有一個海軍衙門,管理當時中國所有的海軍艦隊。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北洋艦隊,其每年的軍費為137萬兩。還有一部分為300萬兩的海防專款。這些錢都是由海軍衙門來管理的,而海軍衙門當時的職責包括南北海防、東北練兵及修建頤和園等。也就是說,撥出經費修建頤和園,實際上是海軍衙門的職責,不存在非法挪用的情況。第二,從1889~1894年間,北洋艦隊實際上沒有得過一兩銀子的軍費。既然沒有經費,也就不存在挪用一說。但在當時修建頤和園,為慈禧慶祝60大壽,的確是花了很多錢。其中既有買官所得的錢款也有地方官員進貢的錢款。事實就是在戰爭發生的時候,國家有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流向了慈禧的60大壽。而沒有英語,中日之間的海戰。

    實際上,慈禧太后是犯了財政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錯誤。李鴻章對於慈禧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還在大肆揮霍過生日是極其不滿的。

    對此李鴻章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一輩子辦了兩件事,一是練兵,一是海軍,如今看來都是紙糊的老虎,只不過是裝飾而已,無戰事時還能應付,一旦發生戰事,被打出幾個窟窿,馬上就不可收拾應付,我不過是一個裝裱匠而已,如今戰事失敗,我又怎能承擔這樣的責任呢?”在國家危亡之際,慈禧太后為什麼會使用這麼多的財政收入來慶祝60大壽?

    第一,慈禧是一個比較講究排場的人。慈禧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就逐漸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掌握中國所有的權力,是中國地位最高的人。既然如此,那麼她的60大壽自然要過得轟轟烈烈。既然要講究排場,那麼花費的銀兩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第二,相較於國家利益,慈禧更重視個人利益。在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家國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家比國大,那麼在統治者心裡自然就是自己的利益大於國家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把更多的銀兩應於自己過60大壽是符合當時她的思想的,也是符合中國的社會習俗的。

    第三,天朝上國的殘餘思想還在影響著慈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自詡為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中心。鴉片戰爭發生以後,天朝上國的思想被打破了。但是這種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存在於統治者的頭腦之中。天朝勝過思想的影響下,統治者的顏面是大於國家利益的。

    在中國一直如此,由此中國出現了朝貢貿易。中國周圍的小國拿著10塊錢的東西,到中國跪拜一下中國的皇帝就可以得到1萬塊錢的賞賜。中國損失很大,但中國堅持了2000年,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皇帝的臉面大於國家利益。具體到慈禧就是:慈禧的60大壽大於甲午中日戰爭。綜上所述,慈禧因為個人的錯誤的利己主義思想而錯誤的分配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導致了甲午中戰爭,中國的戰敗,使中國陷入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因此此需要對當時中國險惡的國際國內環境負主要責任。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維護的是國家利益。

  • 6 # 麗醬每日分享

    1894年,日本以朝鮮爆發內亂為由趁機增兵,甲午戰爭爆發,最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戰敗,被迫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華民族正面臨著空前嚴重的危機。

    但是對於慈禧太后來說,這一年卻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老佛爺就要過六十大壽了,清廷上下都十分重視,官員們都在費盡心思的置辦壽禮,想要在十月初十壽宴那天討得太后的歡心,對於日本的威脅和挑釁卻是無人關心。

    慈禧太后晚年的時候十分喜歡效仿乾隆皇帝,乾隆在八十歲那年禪位給嘉慶後,就搬去了專門給自己修建的寧壽宮居住,做起了太上皇,還在圓明園大擺宴席給自己慶壽。

    所以55歲的慈禧在撤簾歸政後,也搬去了寧壽宮居住,還計劃在自己六十大壽的時候去頤和園慶祝,為此她還下了一道懿旨:如果有人敢擾了她的壽宴,她就讓誰一輩子都不痛快。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清軍在黃海戰役中慘敗,日軍侵佔遼東,朝廷上下依舊歌舞昇平。恭親王召集各國使臣,聲稱所有的外交事務都要等老佛爺過完六十大壽後再談。

    慈禧太后為了過壽大興頤和園,挪用了北洋海師的經費,這也是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後來迫於民間輿論的壓力,她的六十大壽只能在寧壽宮草草度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匯交易是隻關注基本面或者技術面還是技術面和基本面結合?請講真例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