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平溪河在太塘潭稍作休歇,便一分為二,流出二三里路許,在漁爛彎又合二為一,朝東流向遠方。在分合之間流域,形成一個幾平方公里闊平地,千百年來,有個通俗易懂的名稱叫江夾洲。
江夾洲四面環山,還沒通公路的時,出門都得腳走肩挑,有財勢的運輸重且多的東西,租龍波子船走水路運。上世紀七十年代,送公糧到石下江,就是用龍波子船。來時,逆流而上,上灘的水段,船寶佬們結夥拉縴,把船一隻只拖上來。滿載而歸時,順水碰上順風時,扯起白帆,風生水起,只須穩撐舵槳,一路高歌,美悠悠。那時,我才十來歲,一群玩童,常伏在岸邊,看帆船遠去,消逝在水天相接的綠藍幕角。無影無蹤後猶興未盡。更有勝者是過排時候,春秋時節,水流正常,Sunny明媚的日子,木排像一條條長龍,從洞口塘下來,一路浩浩蕩蕩。黃昏,停歇在太塘潭邊,木排鋪滿水面,用一條條竹篾攬索牽引到岸邊。木排緊挨著,從排上徙步,河東可到河西去。其間,放排佬在排上生火做飯,河面上升起縷縷炊煙,落日的餘輝映紅碧水藍天,煙霧漸漸淹滅了綠野,山巒,悄悄地進入夢鄉。那時,我們忘乎所有,常看到天黑,才知啥事沒做成,抱著僥倖回家去,總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和罵吼。第二天,卻又忘了痛,三五成群,又溜去河邊看美景。
早晨,太陽從山那邊冉冉升起,金色的Sunny,灑在河灘上,散發出粼粼綵綢緞樣,格外耀眼迷茫。吃罷飯,又準備開排,放排佬各自駕使自己排子,井然有序地,在河流上漂行。平溪河過石江到黃橋,下隆回融入資水,匯洞庭出長江,過益陽到漢口,閱盡兩岸風光。僅給我留下久久地遠望和無盡的遐想。
江夾洲被河流包圍,外出鄰村,不過船就得過橋。解放前,有二三座木橋,杉木樁,杉木樑,杉木條板輔架而成,年長月久,陳舊慢枯,行走時還有些搖盪,初過有些怕人,走熟了倒覺得很有趣味。連線橋的是一條青石板路,這條石板路從石江通到高沙,聽老輩人傳,是個太財主嫁女,為女兒往返行走方便而修造,在那個時代,算得上是大工程,大善舉,也算造福一方,純屬不易,令人佩服。江夾洲的王家橋,何以名王家橋,據考仍三人塘王家大戶捐修。此橋雖在七十年代毀亡,王家橋的名字尚留在老一輩的記憶裡,八零後江夾洲人已沒有王家橋這一詞條,如今,河沒得老先三股一股寬,成了引水渠,王家橋的美好故事也隨之煙去。
江夾洲的木橋好,日本鬼子不敢過。老人傳,走日本那年,日本佬從石下江往高沙洞口侵犯,沿著青石板路奔江夾洲而來,日本佬人疲馬乏,來到木橋邊,馬不敢出蹄,日本兵走上橋,見橋搖動,怕是陷井機關,慌忙退回,望著河水興嘆,無可奈何,胡亂打了一陣槍,只好改道往渣塘梁家人去了,木屋上好多彈孔,小時侯,我還去驗證過。
悠悠的平溪河在太塘潭稍作休歇,便一分為二,流出二三里路許,在漁爛彎又合二為一,朝東流向遠方。在分合之間流域,形成一個幾平方公里闊平地,千百年來,有個通俗易懂的名稱叫江夾洲。
江夾洲四面環山,還沒通公路的時,出門都得腳走肩挑,有財勢的運輸重且多的東西,租龍波子船走水路運。上世紀七十年代,送公糧到石下江,就是用龍波子船。來時,逆流而上,上灘的水段,船寶佬們結夥拉縴,把船一隻只拖上來。滿載而歸時,順水碰上順風時,扯起白帆,風生水起,只須穩撐舵槳,一路高歌,美悠悠。那時,我才十來歲,一群玩童,常伏在岸邊,看帆船遠去,消逝在水天相接的綠藍幕角。無影無蹤後猶興未盡。更有勝者是過排時候,春秋時節,水流正常,Sunny明媚的日子,木排像一條條長龍,從洞口塘下來,一路浩浩蕩蕩。黃昏,停歇在太塘潭邊,木排鋪滿水面,用一條條竹篾攬索牽引到岸邊。木排緊挨著,從排上徙步,河東可到河西去。其間,放排佬在排上生火做飯,河面上升起縷縷炊煙,落日的餘輝映紅碧水藍天,煙霧漸漸淹滅了綠野,山巒,悄悄地進入夢鄉。那時,我們忘乎所有,常看到天黑,才知啥事沒做成,抱著僥倖回家去,總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和罵吼。第二天,卻又忘了痛,三五成群,又溜去河邊看美景。
早晨,太陽從山那邊冉冉升起,金色的Sunny,灑在河灘上,散發出粼粼綵綢緞樣,格外耀眼迷茫。吃罷飯,又準備開排,放排佬各自駕使自己排子,井然有序地,在河流上漂行。平溪河過石江到黃橋,下隆回融入資水,匯洞庭出長江,過益陽到漢口,閱盡兩岸風光。僅給我留下久久地遠望和無盡的遐想。
江夾洲被河流包圍,外出鄰村,不過船就得過橋。解放前,有二三座木橋,杉木樁,杉木樑,杉木條板輔架而成,年長月久,陳舊慢枯,行走時還有些搖盪,初過有些怕人,走熟了倒覺得很有趣味。連線橋的是一條青石板路,這條石板路從石江通到高沙,聽老輩人傳,是個太財主嫁女,為女兒往返行走方便而修造,在那個時代,算得上是大工程,大善舉,也算造福一方,純屬不易,令人佩服。江夾洲的王家橋,何以名王家橋,據考仍三人塘王家大戶捐修。此橋雖在七十年代毀亡,王家橋的名字尚留在老一輩的記憶裡,八零後江夾洲人已沒有王家橋這一詞條,如今,河沒得老先三股一股寬,成了引水渠,王家橋的美好故事也隨之煙去。
江夾洲的木橋好,日本鬼子不敢過。老人傳,走日本那年,日本佬從石下江往高沙洞口侵犯,沿著青石板路奔江夾洲而來,日本佬人疲馬乏,來到木橋邊,馬不敢出蹄,日本兵走上橋,見橋搖動,怕是陷井機關,慌忙退回,望著河水興嘆,無可奈何,胡亂打了一陣槍,只好改道往渣塘梁家人去了,木屋上好多彈孔,小時侯,我還去驗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