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大夫曰
-
2 # 雨霽作者
個人認為,解答這個問題是要明白:
核心思路什麼是儒家所講的“國”,什麼是儒家所講的“天下”。
搞清楚了,反過來,當此二者不復存在,即是亡,亡即覆滅。
儒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受到重創,又在漢武帝時期,在董仲舒的主張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地位,史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經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始終是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也是主流文化。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家國概念,主要體現在“大一統”和建立在禮樂制度之上的“君臣父子”。
2.儒家的國和家是緊密聯絡的儒家所講的國一定是建立在家的基礎上,二者的關係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儒家主張“家國同構”。
家國同構是家與國在結構方面的共通性,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家”與“國”連在一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無國,家焉不復。
3.家國存續的基礎在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形成了以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人在這樣的思想建設下,為家,為國,不斷前赴後繼貢獻力量。
這套思想即成為家國存續的基礎。
小結:儒家所講的國,即是每一位國民,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忠君愛國,受儒家教化,維持大一統的國。
儒家天下的概念在地域方面,主要是指“普天之下”,是包含中國和中國以外區域的總稱。
古語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即是君,君也是國,這其實還是建立在國的基礎之上,要比國的概念更高一層。
儒家天下的概念在人成就方面,是個人實踐自我價值的最高領域。
通俗來說:
家和國存在時,人可以依附家國施展抱負。
若家和國不在時,人也可以憑藉自己的思想,在廣大的天下領域新建家和國。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天下之大,終有容身之處。
2.個人與天下的關係(平天下的基礎)儒家經典《大學》對個人和天下的關係有精彩的闡述: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從這段關係中,可以看出:
平天下的根源在於人,在於一個有抱負、誠心誠意、為國為家的人。
換句話說,只要天下有這樣的人,天下就指日可待。
小結:儒家所講的天下,是有為了天下而不斷努力奮鬥的個人,這種人的奮鬥不僅關乎家和國的存續,乃至影響天下的未來。
-
3 # 學林醉葉
由儒家思想引伸而來的亡國在一般意義上是指“易名改號”,即眾所周知的改朝換代。亡天下則是廣泛意義上的天下覆滅民族消亡也。
儒家思想的亡國憂患實質上是維護君主帝統的、系黎民於一朝的忠君愛國意識,對歷史上民族愛國主義人文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客觀意義。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愛國主義作為人類社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無論在內涵或外延上都有了更為豐富的發展,愛生於斯長於斯的國家與人的情懷成為現代愛國主義人文價值觀。
至於亡天下,由歷史上對人文崩潰於自然的擔憂更疊加了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意義的深沉探考,但相信人類文明進步的信仰終將匡正社會精神與物質發展的方向,使亡天下永遠成為一種警醒而不是現實。
-
4 # 抱朴慈緣
儒家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中國雖然名義上還是周的天下,實際上是周天子徒有其名,各諸侯國才是一個個真正的國家。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嚮往周朝的大一統體制。所以儒家的理論是基於恢復周朝的統一體制而產生的。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際上是在指責各諸侯國沒有臣子的忠義。
但是孔子是很矛盾的。他沒有直接去找周天子並且幫助周天子恢復一統,反而去幫助各諸侯國。也許是他看出來周天子已經無能為力了,而先從諸侯國下手吧。
所以孔子主要是向諸侯國去宣傳儒家學說。在這種情況下,國,當然指的是各諸侯國;天下,當然指的是周的天下了。
那麼亡國,就是諸侯國之間的征伐興亡;而亡天下,可能孔子已經看出來周天子將亡了。
-
5 #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亡國很簡單,解釋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權被消滅了,人民生活下降到無法承受了。亡天下解釋就是領頭的國家亡了,連帶跟著領頭國家的各國也受到傷害。舉個例子,當時的戰國魏國是領導的強國,他們要是統一天下各國可能最多死一百萬人,但是,他們做了任人唯親的事情,傷害了公平,把國家攪成統一天下要死五百萬人,這就是亡天下的意思,最後被秦國統一天下,死亡只用兩百多萬人。魏國原本統一天下最多是死一百多萬人,可是到後來居上的秦國統一天下要死二百多萬人,魏國的滅亡天下各國也跟著多死了一百萬人民。今天的美國也是一樣,他們美國衰敗了世界也跟著衰敗了,這是美國自找的,外中國人幫不了他們,幫得越多人民死得越多,現在的問題是要世界找出來第二個秦國來領導世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6 # 1啊米豆腐1
儒家的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其實很簡單,就是華夷之辨。華人取代華人的朝代更替叫亡國,夷人滅亡華人的朝代更替叫亡天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元滅宋,崖山一戰,十餘萬軍民跳水殉國,同時儒家象徵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任洐聖公,孔子嫡裔衢州南宗,拒絕忽必烈北還山東就任元朝衍聖公的要求,歸化於民間,從此山東孔家衍聖公成為了王朝的牌坊。亡國是不存在如此的悲壯的
-
7 # 雪鐵龍26
歷代帝王,都是先亡天下後亡國、楚歌四起,四面埋服,外國列強入侵,八國聯軍瓜分,割地陪款,三個鬼子也可殺你一村人!
-
8 # Sylar弈
明末大儒顧武炎曾說過亡國是什麼?“改姓易號”而已。亡天下是什麼?“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亡國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和一群貴族被重新洗牌,民眾還是照樣該怎麼活就怎麼活,但是亡天下就不同了,統治者極度不仁,到處發起屠殺,奉行忠義的人基本沒有了,根本不顧禮義廉恥。民眾雖然活著但是退化成蠻夷一樣,大家自相殘殺。
張載《橫渠語錄》中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明儒家追求的天下,但是滿清建立之初根本不奉行仁義,到處屠殺,改變漢人易服剃髮,扭曲儒學,建立君王崇拜,這就使得顧炎武號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9 # 天馬909張冰河
為君者,昏庸無道,臣必失禮,儀,廉,恥,亡國之相也。
綱常紊亂,民情沸騰,怨聲載道,失天下之兆也。
-
10 # 支支吾吾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亡國的情況很多,比如周滅商、漢代秦、李唐代隋,亡天下的情況也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和明朝。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朝換代時並未引起什麼風波,對宋的百姓來說只是改了一個國號,其他並未有什麼不同。但是在南宋末年,當崖山海戰失敗,面對異族入侵天下將亡的嚴峻形勢,大宋的臣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文天祥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降,張世傑自殺,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自盡。與此同時,十萬百姓也跟著集體跳海。1279年的廣東崖山屍橫遍野火光沖天,慘烈無比,史家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此時此刻,在千里之外的東瀛日本國,舉國茹素以悼念天朝上國的沉淪,這就可以說是亡天下了。
回覆列表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所指的亡國是封建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文化道統更迭。
《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一條說: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實際上是在說,明朝亡於李自成,只是易姓改號,是亡國,關乎肉食者的利益。爾後八旗入關,剃髮改制,是亡天下,關乎社會每一個人的生存,即使卑賤的匹夫也要奮起反抗。
按照現代語境來說,“國”是政治學概念,它涉及具有行政和管理權力的主政者的執政能力、合法性等問題。在古代,政權的行使者無疑是君主及其官僚集團,而非老百姓。
“天下”則是社會學概念,它涉及社會文化主體性和秩序合理性等問題,強調道德和倫理層面的秩序,強調維護文化、倫理、秩序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其很高遠的立足點。後梁啟超把這句話稍作改動,寫作“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實屬篡改本意了,但救亡圖存,時局需要,有其歷史客觀性,也不應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