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漢校尉

    必烈問鼎中原後,就立馬布置了作業,要修《宋史》。可是我們的北方同胞大多都是體育生,對於修史這種舞文弄墨的事情不太擅長,一直拖到快下課的時候,才匆匆搬出來宋朝人自己修的國史,抄了抄作業交上去了。二十三年後,元朝滅亡。

    《宋史》中關於王安石的記載,基本是照搬的第三版《宋神宗實錄》,主編是範衝。宋神宗時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等人堅決反對,於是有了延綿五十餘年的新舊黨爭,雙方互相攻擊,從施政方策、學術主張一直到人品道德。範沖和他的父親範祖禹都是堅定的舊黨,因此,範衝在《宋神宗實錄》中對王安石極盡醜化詆譭。《宋史》是元朝人抄的作業,除了罵王安石外,還將王安石變法時重用的門人故吏大多錄入了《奸臣傳》。此後,王安石作為亂臣賊子的代表人物被罵了近千年,直到梁啟超寫了洋洋十五萬字的《王安石傳》,荊國公王安石才逐漸得到平反。

  • 2 # 省齋先生

    我覺得不是的。雖然他們在改革這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作為政治而言,王安石是忠心為國的政治家、改革家,其道德人品有目共睹,而蔡京是一個十足的政治投機分子,完全為了迎合皇帝需要,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其道德人品為時人所垢。兩個人表面具有共同性,其本質上是天壤之別。具體來說,一是他們的政治目的不同。王安石是為了改變大宋積弱積貧的國勢,蔡京是為了個人政治上的功名利祿。二是他們的政治品格不同。王安石是一心為公的政治家,蔡京就是一個十足的政治投機分子,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殘害政敵。三是兩人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等客觀條件不同,也註定了兩個人不可能相提並論。總之,事物的發展和表現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能僅從表面的共性就斷定其真的相同,也不能因為表面的不同而說明其真的不同。所以,我們強調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辯證客觀的分析問題,要實事求是的做好調查研究,而不是主觀臆斷的判斷問題。

  • 3 # 書曰曉風

    蔡京是1070年才登進士第,調任錢塘尉,蔡京在為官初期還是比較正直的,開始掌握權勢,其實是在宋徽宗時期。

    而王安石是在1068年在宋神宗即位後,於1069年開始重用王安石開始變法,二者其實以地位和年齡都是關聯不深,對於王安石來說,蔡京只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小輩官員。

    曾經有一個故事:神宗熙寧末,王安石常常對年輕的蔡卞(蔡京之弟)說:“天下沒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將來誰能繼承我,執掌國柄?”然後掰著手指頭自言自語:“我兒王元澤算一個!”回頭對蔡卞說:“賢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才說:“吉甫(指呂惠卿)如何?且算一個吧。”然後頹然道,沒了!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歷史上的變法基本上都是這樣,會觸動大部分人的權利。

  • 4 # 天晴愛睡覺

    王安石受後人詬病,是因為他主持的變法損害了讀書人的利益,所以當朝後世的噴子都在不停的噴他!

    而且,變法以失敗告終,變法過程中王安石也暴露了許多問題成了黑點:

    第一,用的都是小人

    王安石用人完全不看人品,只看功效,急功近利;用的都是呂惠卿、蔡京這等小人,根本無恩無義,王安石的失敗就是這些人見風使舵落井下石造成的。

    第二,太蠻橫

    王安石太執拗,完全靠一股蠻勁,不考慮現實!”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王安石變法時面對非議說的話,他變法不普法,以蠻勁來一己推行,根本不爭取其他人的支援。

    第三,太急躁

    當年商鞅變法,法令是一步步推行,由淺及深,讓群眾能受惠理解!王安石急功近利,上來就梭哈,法令完全靠官員強行施行,變法本為利民,到最後反而害民,這都是王安石罔顧現實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賣錯型號產品,構成欺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