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百八十度5
-
2 # 慈音1
謝邀!《道德經》第2章《美之所以美》怎麼解讀?美之所以美,美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片面的,它是有襯托的物件,才能顯示出來它的美。老子的意思是說,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美與醜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美相對醜來說,能表現為美,有了美才知道什麼是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就是說,有了美,醜就產生了,有了醜,才能知道什麼是美。
-
3 # 皂羅袍3
怎樣理解(美之為美)
美之為美是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中的幾個字: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許多版本在譯成白話文時譯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或者是:就顯露出醜了。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要前面:天下皆知美這五個字就可以了,也就是:天下皆知美,那是因為有醜的存在。那麼加上之為美三個字又有什麼含義呢?
我們先講個故事:這是古希臘神話:
覺得受到冒犯的厄里斯不請自來,一言不發,在宴席上留下一個碩大華麗的黃金蘋果,上面刻有幾個字“獻給最美麗的女神”。在場神級最高、同時也最為美豔的三位女神:眾神之母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兼美神阿佛羅狄忒(維納斯)為了搶奪金蘋果爭論不休,她們要求宙斯評判誰可以獲得金蘋果。
大家知道這個金蘋果引起了巨大的糾紛,導致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最後造成了特洛伊城的毀滅。
由此想到:天下皆知美是什麼狀態?是金蘋果還沒有出現時三位女神的狀態。加上美之為美這幾個字是什麼狀態?就是金蘋果出現後三位女神的狀態。
在金蘋果還沒有出現之前,難道三位女神就沒有美醜這個概念嗎?當然不是,怎麼可能沒有?但那是無心的、自然而然的、是無害的!當金蘋果出現以後,三位女神對美的執著就是有心的、刻意的、有害的了。
第二章中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等這些都是自然現象,沒有必要特別說明、更沒有必要提倡了。所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以無為的原則處理世事、實行不用言語的教化。
作為領導者,一定不要拿著金蘋果到處扔,因為扔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糾紛、爭鬥、甚至動亂。
這樣理解就可以直接解釋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含義;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的狀態也可以搞清楚了。
-
4 # 閒雲野鶴23754147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做美,是因為有醜比較著。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做善,是有不善的人存在。所以它們之間是相輔想承的。難和易也是相對的,長和短一眼就看出來了,高和下是有高顯著,說的話要有附和,隨著走有前後。幹什麼事都要有恆心。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單獨為他而設的。事情成功了,不要居功自傲。事情做成了,並不是你自己的功勞,你可不要這樣做呀!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中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不是美善的同義反復,而是全書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其意思是: 天下皆知讚美提不同意見、呼吸為美,這惡就已停止;皆知善待提不同意見、呼吸為善,這不善就已停止。
解釋:
這句話中的“之”是代詞,代表提不同意見、呼吸。
其實,知道《道德經.二章》中這段話的代詞“之”的意思就一通百通了,再解釋其中的每句話就是多餘的了。
舉例:
就像人的呼吸不被抑制,容顏就美,身體就完善。
《道德經》的這句話在第二章,其標題密碼星:一二得二,一是鼠,代表人、龍鬚、意識、腦子、意志;二是牛,代表提不同意見、呼吸,是人、龍的牛逼的牛鼻子。本章內容是:不讚美完善其意識、腦子、(溜)龍的鼠須的一,而讚美完善“溜”其核心價值、呼吸、牛逼牛鼻的二(乙S價值曲線)。
《紅樓夢》第二回寫“冷子興"這一《紅樓夢》中腦"子冷"靜"興"盛的龍的牛逼牛鼻子典型“古董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說曹雪芹是中國從孔子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唯一的一位國學大師。因封建社會是沒有核心價值、提不同意見、呼吸的"假語存(賈雨村)”,不能明說提不同意見、呼吸的國學核心價值,只能寫國學小說。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藝版,每一章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共九九八十一章回。
-
6 # 吳用接濟
我的理解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客觀存在,在人類以前的漫長歲月,那有什麼美醜,善惡,還有道德,萬物沒人工干預一樣可以好好的。人出於自己的好惡和目的定的一些標準本身比沒有標準還可惡。其實人還真搞些自己想象出來,本身就沒什麼的東西,比如南亞有個以頸長為美的民族,從小戴圈圈墊,辛苦不說,我真不知道美在那裡,百度有圖片可以看照片。還有中國特色的小腳,那可以叫好看!?但是千百年來,偏偏大家就喜歡,女的不委屈,男的反對天然足一百個看不上。
-
7 # 國學新知堂
《道德經》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如何理解這段經文內容呢?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段經文,我們要將這段經文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從天下皆知到前後相隨。我們先來分析這一部分所講的內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翻譯為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為美的內涵,那麼醜的內涵也同時的完成了。這是什麼道理呢?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要舉行一個選美活動,這個時候就需要為美製定一個標準,意思是說被選物件只要符合了這些標準就可以稱為美。那麼很顯然,這些標準的反面就是醜的標準了。也就是說當我們為美製定標準時,同時也就為醜制定了標準。這其實也就是邏輯學裡的肯定即否定。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人們都知道了善之為善的內涵,同時的不善的內涵也就確立下來。比如,當我們定義說孝敬父母是善,那麼它的反面,即不孝教父母就是惡的定義了。這就是邏輯學裡的肯定即否定。正因為有了肯定即否定的關係存在,當我們定義了美,同時也就定義了醜。當我們定義了善,同時也就定義了惡。當我們定義了有,同時也就定義了無。當我們定義了上,同時也就定義了下。這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隨的根據。
所以經文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個公理性的原則,而這個原則其實就是邏輯學裡的肯定即否定。根據這一關係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天下的觀念和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相互生成的。天下有美即有醜,有善即有惡,有難就有易。也可以說天下不可能只有美而沒有醜,只有善而沒有惡,只有難而沒有易。也可以說天下沒有美也沒有醜,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難也沒有易。這是一個普遍的關係,也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關係。可是這一關係與經文的第二部分內容有什麼關聯呢?我們接著考察下面的內容。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這段經文講了聖人無為的具體內容。無為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總結如下:萬物作而我不欲加以宰制,生養萬物但不將它視作我的私有之物,作為於萬物但不恃有為而謀私利,對萬物有功勞而不居。所以無為二字我們不能理解為不為,因為生丶為丶功這三個方面就代表了聖人對於萬物的貢獻與功勞,有貢獻有功勞於萬物就是有所為於萬物,無為體現於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聖人只求奉獻於萬物而不索取於萬物,不因為自己有功於萬物而謀私利爭地位。這才是無為。
老子講上善若水,為什麼認為上善若水呢?這是因為水滋養萬物,所以水於萬物有生丶有為丶有功。但是水卻不因為自己對於萬物有莫大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流下最低最窪處,居於萬物不恥居之下位。這就是水於萬物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老子講的聖人無為就絕不是順應萬物之自然,而無所作為。
老子為什麼要講聖人無為?就是因為老子認為現實中的統治者都有為。老子講的聖人即不智慧聖人,也不是道德聖人,而是人類社會最理想的統治者。為什麼說現實中的統治者有為呢?是因為統治者們在功於萬民的同時謀取私利,爭居萬物之上,稱孤道寡,貪圖權力與財富。因為自已於萬民有貢獻就要過奢靡的生活,收斂天下的財富與土地,據為己有。這就是統治者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了。所以老子心目中理想統治者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也就是無為。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聖人無為與前面所講那個定理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絡。其實老子所講的定理是他無為政治主張的邏輯根據。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就將這其中的關聯講清楚。我們說政治家治理國家最根本的目標即是要謀求長治久安天下太平。但是老子卻認為現實中統治者們實際所採取的政策都與這一根本目標相反。
比如,貴難得之貨,收斂財富的政策。表面上看財富越多國家就會越富強,人民就會越富有。然而老子卻有自己獨立的觀點,他認為,如果統治者帶著頭去爭搶財貨,就會引導百姓趨貴避賤,收斂財富。但是,社會資源卻是有限的,當有些人因為佔有了較多社會資源而成為富人的同時,那些不能佔有或較少佔有社會資源人便成為了窮人。富有成長的同時,貧窮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所以,天下不可能只有富人而沒有窮人。這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那個定理。
這樣一來,本來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卻由於統治者的貴難得之貨的政策而分化為富人與窮人兩個相對立的階級,從而在社會內部產生不可調合的矛盾。而且社會愈發展,兩極分化的越嚴重,當貧窮與富有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合,社會組織便因為其內部矛盾而解體。貴難得之貨的政策初衷雖然是謀求國家富強人民富有的目標,但卻不可逆轉導致社會體系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與對立,直至社會組織因其內部矛質而解體。這就是有為的必然宿命。透過這一分析,不難看出,老子所提出的那個定理是他無為主張的邏輯根據。所以,經文前後兩部分以是以二字聯結,是以也就是今天的所以。
-
8 # 文化科學宗教探索者
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且天下皆知,就不好了。為什麼呢?因為道不可道。什麼意思?知美且知所以美,知善且知所以善,惡也以美善作標榜,打著美善的旗號了。所以聖人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謂聖人,或為道德高尚之人,或為君王。有一種說法,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教育,百姓應該實其腹,空其心。其實,這是將老子看低了,老子提倡的是質樸,百姓應該質樸。舉例說,現代媒體將很多社會上的醜惡現象展示出來,美其名曰:告訴人們不要受騙上當。其實客觀上在教人學壞,將壞的思想廣泛傳播。用現在時髦的話,就是傳遞負能量。
道德經之深奧,在於它不像孔子的普世教育學說,是一種精英學說,其中更包含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而人類的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契合自然規律,就是德。
後世人擷取其中的自然養生,與鬼神結合,形成了道教。
-
9 # 青雲有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這句話,後世註解的很亂的在惡字上面。很多人為了和前面的美相對應,就把惡理解為醜,這是亂解經。惡的最初的本意,是過。亦即過失之意的過。過是什麼意思呢,過的繁體為過。過,從辵從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見,此句裡面的惡字,正確的含義,是指誇誇其談的不正當的話。
知字,在這裡也不是作為知道來解。知,從口從矢。本意,有口口相傳之意。這裡取其本意。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某些美好的東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誇誇其談的不正當的。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後面的章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不過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被粗鄙化解讀。而一旦把很關鍵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麼後面的正本經,都根本無法正確的理解。一步錯,步步錯。
事實上,道德經全書中,出現的善字,無一處是指人倫瑣碎的那個善良之意。
正確理解善字,要從其本意講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兩個字,都和羊有關。在六畜中,羊主給膳,所以,羊大為美。善,從羊從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徵,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前面的章節中談到過,人行於大道之上,謂之德。在道德經中,善字,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於道上。須臾不離大道,則此德為善。反之則為不善。打個比方,道為公路,德為車技,怎麼評價一個人的車技呢,那就是用善字來評價,擅長開車的,車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則為不善。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的那些所謂很高明的行為,一定不是什麼真正的高明。
流俗的人倫瑣碎認為,善生善,惡生惡,等等。這在道德經看來,純粹是妄人之說,因為道德經,壓根就不承認存在這種流俗意義上的善惡。不存在的東西,又怎麼可能像小貓種魚那樣,往地裡種善惡還期望秋天收穫更多的善惡呢。可是,有不少的人,解讀道德經,是往這條看上去很愚蠢的歪路上走的。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無相生: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既可以有生無,也可以無生有。理解有無相生這句話,最形象的是透過質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論來理解它。質能方程,核爆炸,有生無,有質量的物質,把質量轉化成無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無生有,沒有質量的純能量,轉化成可見的有質量的物質。
難易相成:不存在絕對的難,也不存在絕對的易。難和易,都只是參照對比出來的。
長短相形: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長只有和比自己斷的相比,才能成其長,短只有和比自己長的東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傾:沒有絕對的高,也沒有絕對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參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聲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沒有脫離音色的旋律,也沒有脫離旋律音調的音色。音聲一起,才能相和。
前後相隨:沒有絕對的前,也沒有絕對的後。只有在萬物之間互相參照的情況下,才存在前後關係。
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闡述一個道理:萬物皆可相輔相成,觀察結果取決於參照系,沒有恆定普適的參照系,任意不同的參照系之間都是等價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裡面的一個關鍵詞,無為,登場。都說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幹躺著混吃等死啥都不幹,生活就會變美好嗎?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於無為一詞的流俗化的解讀。
道德經全書中,另一個關鍵詞,聖人,也登場了。留心仔細閱讀道德經全文,會發現,但凡出現清靜和無為等詞的時候,語境中,都是對聖人,王公而言的。道德經,按照老子的設定,他的目標讀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經,乃帝王之學。
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學治天下的學問,來管理自己的個人生活,會走向很被動和無解的困境。不是說清靜無為,那我清靜無為吧。敵國侵犯,我清靜無為,然後國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靜無為,然後被吃了。洪水來了,我清靜無為,然後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無為了吧,馬上家裡揭不開鍋。咦,說好的清靜天下正呢,為啥我清靜無為了,天下不但沒正,我自己還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呢。然後開始質疑道德經裡面講的道理。
清靜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個天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你啥都別摻合干涉,讓他們去各司其職盡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嗎?沒有。你有臣民嗎?沒有。所以你清靜了,天下沒正。你無為了,國家也沒有更繁榮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的一團糟,整個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結合上一句,因為任意參照系都是等價的。所以聖人不人為地妄設參照系,奪天之化。既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絕對的參照系,那麼,天下也就沒有是非,也就沒有智巧,百姓不諳是非智巧,故能淳樸自化。所以聖人無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則有意,有意,則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則智巧生,智巧生,則民不復樸,不樸則是常,失常則妄,妄則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辭,本意為訟。辭的繁體為辭,這個字,左邊偏旁為理的意思,右邊的辛字,古體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陳述理論一個人的罪行,為訟。
萬物作焉而不辭,通俗的說,就是萬物生生不息,天道不會橫加干涉,說三道四的。讓萬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沒有什麼是對的錯的,不要加以規整。也沒有什麼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會對萬物的生與息加以指訟。
天道生化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繁榮萬物,而不依賴萬物。萬物的演化結果,也從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並佔據它們。正因為天道從不生育萬物並佔據它們,所以,萬物能和天道之間才會永遠不會互相背離,一切才可以永恆的生生不息下去。
難道聖人治理國家,教化百姓,不也應該如此嗎。
-
10 # 紅衣主人
真善美是人性使然,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每個人都要去體驗實踐,而不要去鼓吹張揚,標榜自我。只須做到知行合一,順其自然即可。
作為一個社會的政府或者社會的精英而言,更應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但要講究方法,順其自然,揚人性之美,行不勝之言,不能肆意標榜,強迫強求,甚至矯往過正,脫離實際。
在教化引領的過程中,應該秉持以下態度和方法,或者原則貫穿其中。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己所欲,也不施於人。如此方能讓人性的光輝,真善美的力量,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達到內化於心,外踐於行,良性迴圈,物我齊美的境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怎麼翻譯?
回覆列表
人們所公認的美的,是又厭惡的作比較,是自己認為的美罷了。比如癩蛤蟆,滿身疙瘩,人們認為不美,但在它們自己眼中,它們是最美得。這裡惡,不是醜,應該是厭惡的意思,醜是現代人對這個字的用意,古人用詞含蓄,不會直接說醜,人醜,一般就是果敢,奇異這些詞語,看看古代書籍。沒有一個直接說人醜得。 人們公認的善良,只是有對自己不善良,只是自己認為的善良罷了。比如古人打獵,食物分給眾人,眾人都說善良,但在豺狼虎豹眼中,無辜殺我父子兄弟,是最大得壞人。善良是有侷限性得,是有限度的,同一個舉動,對這個人善良,對另一個人就可能是不善良了。 同理,任何一件事,都有說好的,也有說壞得,只是站的位置,所處的環境,看事情角度不一樣罷了。所以,像有跟無,這都是人們認為的罷了,是相罷了。比如,你一月一萬塊工資,一些人說你有錢,但在富豪眼裡,你就是窮光蛋。同理,困難跟容易程度,長跟短的形狀,高跟低的認為,聲音的大與小,前跟後的差別。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所自己認為的罷了。螞蟻眼中看兔子,真高大啊。人一隻手拎著就走了,還不夠倆孩子一頓飯哪!其實,這都是主觀的,人們自己意識認為的,自以為是這樣罷了。 同理,人們所發明的,創新的,遵守的,討厭的,贊同的,反對的,所有的所有,都是這樣的,都是人為,認為的罷了。所以,聖人就不會過分的干預事情,不會說好跟壞,對跟錯。他知道本質,所謂好與壞,對於錯都是有侷限性得,都是表面現象罷了。 同一個東西,同一個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都有人說好,也有人說不好。他只會以身作則的去做,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去生活。管別人怎麼說,怎麼認為哪!怎麼做都有人說對說錯,說好說壞。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回不改其樂。我就認為這樣過的舒服,是正確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爺才不稀罕哪! 像天地,孕育了萬物,養育了萬物。人跟萬物都靠天地所生,所養。Sunny,雨露,吃的,穿的,用的,住得,哪一樣不是天地,地球給你的,但天地不會認為萬物是我生的,我養得,都得歸我管,聽我的話吧!只有人會。功成而不居! 正是因為天地不這樣認為,他也就沒什麼所謂的得與失,不會今天死了個人,明天死了顆樹,地球就以為是失去了一個人一棵樹,難過半天。因為它就沒有得,何來的失?它只是做自己的,按自己的規律執行,就是生養了動物,植物,人,萬物,它也不會在乎。就是明天人類毀滅了,太陽還是照常升起。還是無私的給予Sunny,雨露,雷霆,空氣。不會對誰有一點點偏愛。這也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只有人會,會認為美醜,善惡,有無,高低,長短,難易,大小,前後,糾結在這表面現象,人們自造的觀念裡,蠅營狗苟,痛苦不堪。天地不仁,天地大仁!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