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玉玉說

    我是小城市的一枚,周圍有很多小吃,比如菊花女海鮮酒樓,飯菜都不錯!

    海八鮮,是我們小城的老牌飯店,二部是隨著我們小區一起開的,家庭聚會好去處!

    烤羊腿,超級香!

    以前有一個鴨貨店。老闆人特別好,不知道後來為什麼不幹了!

    哈哈,說起吃我的話就多

  • 2 # 閒坐看行人

    太多了,西安滿城的都是特色小吃,涼皮,肉夾饃,煮饃這些就不說了,岐山面,葫蘆頭也不提,甑糕,滷汁涼粉更不說,柳巷面,馬虎面也不說,光胡辣湯就夠你幾天幾夜的,你可以去看看我寫的探店文章,保管你瞭解到陝西最好的小吃。

  • 3 # 阿阿飛

    又名贊皇大棗。產於河北贊皇。長圓形,果頂稍凹入皮,呈褐色,外形美觀,白亮紫紅,肉厚皮薄,油大味甘,曬乾掰開,尺餘長的蜜絲維連不斷。鮮棗甜脆可口,幹棗肉綿甘香,含糖量達62%-70%,每百克鮮棗含維生素300-600毫克,比同等重量的梨多140倍,比蘋果多69倍。

      特定品質

      果實性狀:果實長圓形或倒卵形。平均果重17.3克,最大果重29克,大小整齊。梗窪小,中等深。環窪窄小,較深。果面廣圓,頂端稍凹陷。果面平整。果皮深紅褐色,光澤較差,韌性好,不裂果。果肉近白色,緻密質細,汁液中等,味甜略酸,含可溶性固形物30.5%,可食率96.0%,制幹率47.8%。鮮食風味中上,乾製紅棗果形飽滿,有彈性,耐貯運,品質上等。果核紡錘形,核內不具種子。在產地,9月下旬成熟採收,果實生育期100天左右。

      贊皇大棗是河北省的名土特產品之一。其特點是:色鮮、皮薄、個大、核小、味甜、看外形,體碩如卵,紫紅髮亮,酷似一件精美的藝術珍玩;剝開後,則見肉持肥厚,質地細密、瑩如冰雪;吃一口,味道甘甜,鮮美如酪;曬乾掰開,尺把長的密絲纖連不斷。故被人們譽為“金絲蜜”。

      贊皇縣大棗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棗產量1.1億公斤,並湧現出了陽澤十萬畝大棗科技示範園區、南壕科技示範區等精品工程,園區群眾人均收入5000多元,科技示範園區帶動了全縣群眾種植大棗的積極性,形成了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喜人局面。全縣形成了回車、趙峪、行樂、呂莊等青棗市場和三陣、縣城、延康等苗木交易市場。2010年,全縣大棗產業總計年收入2.3億元,人均增收10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年增縣財政收入1800多萬元,佔全縣財政收入的22.6%,大棗業已逐步發展成為贊皇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金絲大棗樹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縣樹”。

      贊皇大棗歷史上曾多次貢奉朝廷,被譽為“貢棗”,1956年在中國長沙棗評會上被評為“中國大棗之冠”,1968年75顆贊皇金絲大棗走進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慶祝75歲壽辰,1994年,中國首屆林業名特新優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7年又獲得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1999年,在昆明國際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同年又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評為名牌產品,2000年在山東樂陵紅棗交易會上贊皇大棗及其產品蜜棗榮獲金獎,2001年贊皇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贊皇大棗之鄉”,2003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大棗生產標準化示範縣”,2004年在第八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上被評為“果王”。2005年,贊皇大棗列入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

      贊皇金絲大棗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贊皇金絲大棗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贊皇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河北省贊皇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贊皇大棗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的建議的函》(贊政請[2004]30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河北省贊皇縣陽澤、院頭、清河、張楞、龍門、贊皇、許亭、土門、黃北坪、邢郭等10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馬家老雞店滷雞是中國著名地方特產,馬家老雞店滷雞的系列產品,包括滷雞、滷雞胗、滷雞爪、滷雞翅、滷翅根,配方獨特,色香味俱佳,產品選用鮮嫩活雞遵循伊斯蘭教規,由清真寺掌教屠宰並經衛生動檢部門檢疫合格,使用多種名貴肉料、碘鹽、陳年老湯、精細配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熟、爛、酥、軟老少皆宜,實為居家、旅行、佐酒、野餐之佳品。

      馬家滷雞起源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曆史。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有記載的第一代傳人馬洛發,把祖傳的滷雞定名為馬家滷雞,並在正定府開設了馬家老雞店,有了相當名氣。自從1901年慈禧太后品嚐、讚賞後,馬家滷雞一度成為貢品,名聲大振。近一百多年來,馬家滷雞世代傳承,現法人代表馬學中為第6代傳人,既保持了傳統工藝,又自主創新了滷雞翅、滷雞爪、滷雞胗等系列產品,並採用先進的滅菌及真空多層複合保鮮工藝,開發出系列軟包裝產品。

      馬家滷雞的製作工藝嚴格。①選料考究:一律活雞,多精選一年齡的散養柴雞,以公雞為主,從不外購加工過的半成品。②嚴格屠宰:馬家滷雞所用活雞,出欄後和宰殺前均有動檢部門嚴格檢查,合格的活雞嚴格按伊斯蘭教規,全部由清真寺掌教掌刀屠宰,然後退毛開膛,除去內臟洗淨控水。③造型獨特:將白斬雞一翅插入口腔,脖頸彎回,另一翅摺疊,兩腿別起,爪入膛內,呈琵琶狀。④百年老湯:湯是製作滷雞的關鍵和核心技術,湯的配方世代傳承已為百年老湯,即使1年代也不捨棄,而是用黃臘封存深埋,因而湯中膠質氨基酸、芳香類物質十分豐富,每次滷煮新雞,都要更換新料,新增丁香、砂仁、肉蔻、白芷等20餘種名貴佐料,配以碘鹽及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調味品,根據雞齡掌控火候、每次煮過之後都將老湯沉澱過濾,去除雜質,保持湯鮮味美。⑤秀色可餐:煮好的滷雞黃裡透紅、顏色鮮亮、油香撲鼻、清爽持久,味道純厚鮮嫩可口;雞型美觀,油光平展,不破皮,不脫骨,不膩口,久食不大厭,老幼皆喜。

      馬家老雞店滷雞是中國著名地方特產,馬家老雞店滷雞的系列產品,包括滷雞、滷雞胗、滷雞爪、滷雞翅、滷翅根,配方獨特,色香味俱佳,產品選用鮮嫩活雞遵循伊斯蘭教規,由清真寺掌教屠宰並經衛生動檢部門檢疫合格,使用多種名貴肉料、碘鹽、陳年老湯、精細配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馬家滷雞先後獲“河北省消費者協會信得過產品”, “河北省質量監督檢驗所推薦產品” ,“河北省首屆傳統風味名食展銷會優秀產品金獎”。

       七汲全羊宴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七汲鎮的特產。七汲“全羊美食”的奧妙之一就是所用之料全是現宰現用,加上羊頭、羊排、羊腿、羊蹄、五臟六腑俱全,再經傳統方法精心烹製,這才能真正稱得起“全羊美食”。

      七汲是無極縣的古老村落之一,相傳西漢時該村街內為一條河,村人分居兩岸,人們為了便於互相往來,在河上建起七座小橋,以此取名七汲。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由於河流的灌溉,當地土地肥沃,水草豐茂,便成了一個極好的天然牧場。養羊、宰羊也就成了七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至今日,七汲人仍然口口相傳“一袋煙”的故事。說的是七汲宰羊高手,宰殺一隻羊,只需抽一袋煙的時間,就能剝得乾乾淨淨,羊頭、羊腿、五臟六腑分得清清楚楚。

      改革開放後,七汲人開始大規模養殖小尾寒羊,並請來回民師傅,將鮮美的羊肉加進傳統工藝。同時,針對漢民的特點,重點對羊肉“去腥”、“增鮮”,研製開發適用於漢民口味的“烤羊”、“烹全羊”。從此相傳開來,“七汲全羊”便成了當地獨具民間特色、風味超絕的地方名吃。

      “七汲全羊宴”是從元代宮廷燕饗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相傳成吉思汗,最愛吃的便是烤全羊。清代時期,烤全羊也頗受清廷的青睞,並稱之為“詐馬宴”,常常以此來招待蒙古的王公貴族。清乾隆皇帝曾詩興大發,作詩讚美“詐馬宴”。

      “七汲烤全羊”是在傳統烤全羊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後的新品種,也是一道極具考究的大菜。在七汲,烤羊師傅現場表演其燒烤絕技。只見他時而快速翻動全羊,時而切下燒烤好的羊腿,時而往羊肉上撒上調味料……最驚人的一手莫過於其將整隻全羊往高空一拋然後穩穩接住。據烤羊師傅講,當初他只是街頭擺攤燒烤的小攤主,因不滿足現狀,便潛心研究,終於獨創出了一套既有民間傳統地方特色又有現代燒烤色、香、味齊全的燒烤技術,被七汲店主高薪聘來。在七汲當地,除了這些來自全國的名師、名廚外,還有不少當地培育的燒烤師傅。外來和本土燒烤技術的不斷融合,催生了“七汲烤全羊”的獨有特色。

      “七汲烹全羊”是在烤全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烹全羊是烤全羊和各種羊菜餚以及其它菜餚的一個有機結合體。它的最關鍵是除去羊肉特有的“腥羶味”,以適宜於人們的清淡口味。七汲“全羊美食”的奧妙之一就是所用之料全是現宰現用,加上羊頭、羊排、羊腿、羊蹄、五臟六腑俱全,再經傳統方法精心烹製,這才能真正稱得起“全羊美食”。由於漢民不喜羊肉的腥羶味,敏感的人聞味即嘔。為了使人們接受全羊食法,七汲的廚師們經過多年研究,上百次試驗,配合多種藥材,研製開發了獨具特色的“除腥去羶”工序。經過這些工序處理過的全羊宴,不僅保留了羊肉的肉質和營養,而且毫無腥臊之氣,完全被大眾接受。“七汲全羊”也因此而營造了濃厚的“羊文化”氛圍,給顧客帶來更為完整的“羊文化”美食。

    古城正定名吃崩肝,早在唐代就已聞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正定歷史上與保定和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經常有戰事發生,據說與唐代大將郭子儀有關。據說郭子儀在正定打勝仗回營後,將士們以燉糊的牛肝為食,雖然有糊味但十分好聽。後來慢慢的傳下來,後一位正定馬姓廚師嘗試著在其中加入湯及調料終成“崩肝”而流傳至今。2011年入選石家莊市級非遺名錄。

      特點

      崩肝是個冷盤,用豬肝或牛肝切成很細的絲再拌上香油。正定“崩肝”做法獨特,選取黃牛肝,經過高溫蒸煮等十幾道工序,色澤醬紅,入口鮮香。長期以來,“崩肝”一直以家庭作坊生產為主,主要是現賣現做。

      營養價值

      牛肝有養血,補肝,明目,治血虛萎黃、虛勞羸瘦、青盲、雀目等功效。男女老少均可食用。

    缸爐芝麻燒餅是河北有名的小吃之一。據考證,已有千餘年曆史,堪稱中國北方面食中的一絕。

      該品製作是用大缸做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燒烤而成,故名。成品色澤淺黃,外皮酥脆,內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有一條關於缸爐燒餅的謎語,謎面是: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卦爐中燒,送到唇邊更生香。

      缸爐燒餅和好的面要揉到醒透,用手揪成拳頭般大小的麵糰,擀成規則的長方形麵皮,把優質花生油塗均勻後,兩端對摺成四角方形,中間疊在一起,用擀杖在搭茬處輕壓合縫,翻過來,一個個成行成列地排列整齊,再在上面灑少許清水,均勻地撒上脫皮芝麻,燒餅生坯就做成了。用一小塊麵糰拭擦生有炭火的爐壁,擦到爐壁上的麵皮呈黃色時,即可裝爐。將沾了芝麻的一面向火,另一面貼在爐壁上,最後蓋上爐蓋開始烤。當地人不叫烤燒餅,而叫“打燒餅”,十分鐘左右即熟。出爐後的燒餅,一面沾了芝麻,一面略帶糊印,鼓脹焦黃,酥脆清香。

    薛家燒餅

      “薛家燒餅”俗稱“油酥燒餅”,又叫“石塔燒餅”,因打燒餅的主人居住在趙縣陀羅尼經幢(俗稱石塔)腳下而得名。

      它是趙縣獨有的。

      風味小吃,系趙縣石塔村薛禮義家8代祖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如今,趙縣薛家的後人正在努力申報中華老字號。雖然目前“薛家燒餅”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薛家後人的這種努力,卻為保護民間傳統老字號提供了一個思路。老薛——“薛家燒餅”第八代傳人慾申報“百年老字號”

      這燒餅俗稱“油酥燒餅”,又叫“石塔燒餅”,因打燒餅的主人居住在趙州陀羅尼經幢(俗稱石塔)腳下而得名。它是趙縣獨有的風味小吃,系趙縣石塔村薛禮義家8代祖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清朝咸豐三年,太平軍自柏鄉攻入趙州境內,與清軍在巷內激戰時,有一太平軍受重傷倒在了薛家大門口。薛家在城內是大戶,頗講禮儀,祖上憐其痛、愛其勇,便秘密救治在家。這一兵勇原是洪秀全的麵點御廚,有打燒餅的絕活,便傳於薛家,使這種太平天國國宴麵點絕活變成了我們今天所品嚐的薛家燒餅。

    大家可以看看我發的圖片想吃的可以在網上查查絕對正宗。

  • 4 # 安然的美食日記

    東北大冷麵!是吉林延邊的美食,鮮族人泡菜冷麵那是一絕,炎熱的夏天、來上一大碗帶著冰碴的冷麵,入口的那一瞬間這個世界都涼爽了,長長的蕎麥麵,煮熟出鍋是軟糯的一團,三杯冷水泡過後入口卻不失嚼勁,但冷麵的精髓還是在湯的製作上,平時聞著刺鼻的醋精這時候很好的發揮了自身的優點。誰說東北味道都是鹹的呢,用它做主料的湯看著就讓人覺得清澈涼爽,味道酸甜可口,再加上幾片西紅柿和半個雞蛋,再放點香菜來提味,如果再鋪上點辣白菜就是正宗的北韓冷麵了,但我一般不會放辣白菜上去,因為把辣白菜拌開後湯就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東北美食,我是詩雨感謝閱讀

  • 5 # 甜甜家常菜

    無錫美食攻略,去無錫旅遊必吃的十大美食,你知道是哪些嗎?

    1、醬排骨:是無錫市的特色美食。也是一道老少皆宜的江蘇名菜,始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用草排加黃豆醬油,綿白糖,黃酒,還有蔥、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調。特點是: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鹹中帶甜,非常好吃。

    2、無錫小籠包:當地人稱小籠饅頭,是當地的傳統名吃。在清朝道光年間就出現了這種小籠包,10個包子為一籠,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賣的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無錫小籠包味甜,小籠包皮薄,餡大,鮮美多,很的特色。

    3、清水油麵筋:是當地的傳統名吃,始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無錫閤家團聚的時候,飯桌上必不可少肉釀油麵筋。發展到現在從最初的清水油麵筋,到肉釀麵筋、麵筋炒肉絲、菜燒麵筋等等都成了無錫人們的日常飯菜。

    4、三鮮餛飩:無錫人非常喜歡吃餛飩,而且這邊的店都賣餛飩搭配著小籠包賣的。雖然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賣餛飩的,但是還是覺的是無錫人對於餛飩有一種不離不棄的執著。在無錫餛飩店光百年已上的老店就有很多。無錫的餛飩是用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並用肉骨頭湯、豆腐乾絲、蛋皮絲為佐料。非常味美。

    5、玉蘭餅:玉蘭餅創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因當時正值玉蘭花開而得名。做是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小塊,做成餅胚,然後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熟,色澤金黃。其特點: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鹹適口。就是不喜歡吃油炸食品的人,也一口也會愛上它的。

    6、梁溪脆鱔:又稱無錫脆鱔,相傳是在清末時期一個姓朱的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將鱔魚切成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鹹,鬆脆適口。

    7、無錫三白:也是無錫三絕之一,即銀魚、白蝦、白魚號稱太湖三白,因其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也是太湖船菜的招牌菜,一般多為清蒸白灼或油炸,這樣能保持食材的原味。

    8、蘿蔔絲餅:是江蘇無錫的傳統小吃。其作法:將蘿蔔切成細絲,加少量的鹽醃製後擠出水份,然後在放入蔥末拌勻。另在用麵粉和水調成漿糊狀,倒入特製的模具中放入蘿蔔絲,然後再用麵糊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其特點:色澤淡黃,酥脆鮮香。

    9、梅花糕:是當地的傳統名吃。相傳起源於明朝,因其形似梅花,所以稱為梅花糕。是用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註上麵漿,撒上白糖、青紅絲,在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可。

    10、雞子大餅:又稱雞蛋蔥油餅,是當地的傳統名吃。是用麵粉、酵母、雞蛋、蔥等為主要而製成的。其特點是:香嫩鬆脆、油而不膩、甜中帶鹹。

  • 6 # 月入2000的老姐姐

    武漢的,從小吃到大的有熱乾麵,水餃,面窩,歡喜坨,糯米雞,酥餃,湯包,豆皮等等,感覺可以一個月不重複.生活這個城市,感覺美食的幸福感超高

  • 7 # 掌上快訊

    我生活在青城呼和浩特,好吃的美食多了去了,例如:燒麥、焙子、奶食、牛肉乾、豐鎮月餅、卓資山燻雞、手把肉、奶茶、炒米、巴盟燴酸菜、鄂爾多斯燉羊肉、燉黃河魚、託縣辣椒、託縣豆腐、鄂爾多斯山藥丸子、米涼粉、釀皮、碗托兒、烤全羊、羊雜碎等等

  • 8 # 宋先生的小狼狗

    座標廣州:吃貨一枚“家庭小煮男”一枚。廣州十大特色美食有哪些?1:廣州拉腸粉2:幹蒸燒賣仔3:傳統沙河粉4:泮塘馬蹄糕5:荔灣艇仔粥6:耗皇叉燒包7:荷香糯米雞8:鮮蝦雲吞麵9:酥皮雞蛋噠10:薄皮

  • 9 # 銘楚楓

    有很多哦,參考一下!

    1.粥家莊

    2.沙縣小吃

    3.過橋米線

    4.石鍋魚

    5.紙上烤魚

    6."鄉村木桶飯

    7.秘製黃鱔飯

    太多了,這些都是一招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享一下這些年踩過的國貨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