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anjxinqua

    朱元璋的治國方略起了決定性作用,明王朝自此後均重文輕武,尤到後期太監參與國事,導致了被動防禦和守護國門成為了主要的任務;像強漢主動打擊匃奴那樣打擊蒙古基本不可能實現,這也是導致亡國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漢朝和明朝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他們的建立者都是草根,他們打天下的主力軍都是鄉黨,他們的建立者在功成名就後都進行了“卸磨殺驢”的屠殺、

    不過漢朝和明朝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建立漢朝最大的敵人是秦朝,而秦王之後,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而明朝建立之前最大的敵人是蒙古人,朱元璋是在南方先是反抗蒙古人,而後幹掉自己爭奪天下的最大敵人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才又將蒙古人趕出中原。

    漢朝實力是一個有弱變強的過程,而對匈奴的戰爭也只能連續不斷的打擊,最後徹底解決問題

    劉邦在建立西漢之前,作為異族的匈奴人壓根沒有參加的中原的亂局中去,而西漢建立後,劉邦除了對付不安分的異姓諸侯王之外,最頭疼是軍事遠超過漢朝的匈奴人,劉邦也想過一戰而擊敗匈奴,結果平城外的白登山大戰,御駕親征的劉邦被匈奴打得大敗,甚至差點將自己也搭進去,非常的兇險。

    漢武帝以後威震胡人的漢人騎兵

    白登之戰後,漢朝上下認識到漢軍與匈奴人的巨大差距之後,非常的現實的採取了和親政策,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透過懷柔政策來緩解匈奴對邊境的大舉入寇,這當然不體面,但是也是無奈之舉,而後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都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西漢政局總體穩定,而善於生產的漢民族,一旦社會穩定,就能夠爆發出遠超過周邊民族的生產能力,於是到了西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力已經遠超匈奴人,甚至在匈奴曾經最擅長的騎兵上也不遑多讓,而且此時的漢民族仍舊崇尚武力,在國力、兵甲遠超匈奴人,而悍勇之氣不輸於匈奴人,騎兵更是能夠與匈奴人正面對沖的巨大優勢下,在開國70多年後,漢武帝時期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漢朝全盛時版圖

    然而匈奴是完全不同於漢民族的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流動性遠超漢民族,因此雖然漢武帝雖然重創匈奴人,但是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的徹底擊敗匈奴人太難,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著,達不到,所以漢武帝時期匈奴沒有被徹底失敗,此後在漢宣帝時期,漢軍仍舊不斷出擊匈奴,而漢元帝時期,匈奴發生內亂,繼而分裂為南北兩部,漢軍招降南匈奴,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明朝的軍事實力從開國到滅亡卻是一個有強到弱的過程

    在驅逐蒙古人之前,朱元璋在南方大敗陳友諒和張士誠,而後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此後明軍開始了北伐,而中原地區的蒙古人早已不復百多年前的武勇,而明軍卻是風頭正勁,結果明軍北伐成功,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人甚至連他們的大都都不要了,而是棄城重新回到他們的祖先放牧的草原。

    明軍順勢奪回了已經丟失了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同時還攻入遼東,篡高麗而自立的李氏北韓王朝臣服於明朝。

    明軍也曾所向披靡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成為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很快燕王朱棣開始靖難之役的造反之路,最終考試朱棣造反成功,建文帝失蹤,而崇尚武力的朱棣成為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此時明軍的軍事實力也到了頂峰,明朝不只是組織了大規模的船隊下西洋,而且還由朱棣親自帶兵深入草原進攻蒙古人,而且進行了震懾胡人的明軍大閱兵。

    而蒙古人也如當年的匈奴人一樣重新成為了遊牧民族,朱棣雖然重創蒙古人,但是顯然沒有能夠徹底擊敗蒙古人。

    而明朝雖然是漢人王朝的復興,漢家衣冠重新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此時漢文化有漢朝的文化有著巨大差異,漢朝沿襲著戰國時尚武的遺風,能站,敢戰,與胡人掄刀子正面硬磕也絲毫不落下風,而明朝建立後,深受兩宋時期興起的重文輕武的理學文化影響,“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明朝初年尚有與胡人悍不畏死的對戰的衝擊力,而雖然明朝承平日久後,明朝的軍事實力直線下降。

    朱棣靖難之役行軍路線

    從明初的皇帝能夠親自帶兵追著蒙古人跑,到明朝中期土木堡之變,皇帝被蒙古人活捉,到後來明朝的皇帝只能夠在紫禁城裡一輩子辦公,明朝的軍事實力下降的非常厲害,但是漢人善於建造的本能沒有丟,既然無法與胡人騎兵對沖,那麼依託長城防線進行積極或者消極的防守,就成為明朝後期的國防政策的主流。

    而當年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的朱棣是非常有遠見卓識的,他在南京奪取皇位後,有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而北京距離長城防線附近,國家政治中心的北遷必然會直接導致全國核心力量向北整體遷移,因此北京能夠成為明朝全國防禦的重點,而長城防線也得到大大的加強。

    明朝前期疆域圖

    也正因為有朱棣這樣的遠見卓識,明朝才能夠“天子守國門”,讓明朝的國祚維持了276年。

  • 3 # 周方851

    個人感覺:1.從精神層面說,漢是個尚武的朝代,官員大都上馬能領軍殺敵,下馬能理政事,看當時的文章都有英氣靈動。2.當時漢軍從車戰轉為騎兵,很重視軍馬的培養和生產,從西域各國引進優良品種。而匈奴人對比沒及時採取措施,所以漢軍騎兵戰力壓倒匈奴。3.漢朝重視與西域各國的交往,匈奴比較孤立。

    到了明朝重文輕武又怕有人造反,沒有什麼橫掃大漠的雄心壯志,只顧縮頭過小日子。在陸地修長城,在海上實行海禁(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找建文帝)。加上蒙古勢力強大控制軍馬交易,明軍以步兵為主,追不上蒙古騎兵……

  • 4 # 謀世123

    國內資本家由於元朝的放縱,勢力很大,雖然經過太祖成祖的極力打壓,但是由於官僚和資本家的聯合又死灰復燃,並透過聯合蠻夷消滅忠於帝王的文官和軍隊,使帝王權利被架空,蠻夷只是資本家的白手套而已,不足為慮,

  • 5 # 過去即歷史

    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可以深入漠北去打蒙古,而明朝打蒙古卻比較吃力,傾向於防守。是明朝國力不如兩漢時期?!還是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不如兩漢時期?!再或者是明朝出現不了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傑出的軍事將領?!還是漢人越活越回去?!

    我認為這些都比較虛,畢竟不在一個時代,生產力在發展,這種縱向對比,比較困難;我們只關注兩漢跟明朝這種縱向比較了,卻很少關注兩漢更當時的匈奴,明朝跟同時代的蒙古這種橫向對比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時存在武器裝備代差的問題;這只是橫向比較的結果。

    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在西漢的漢武帝之前,漢朝基本是拿匈奴沒辦法的,只能用和親的辦法解決。可是在漢武帝之後,漢朝突然雄起了,匈奴被打的滿草原跑。不要忘了在這前後有個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事件,張騫從西域帶回了大量關於製作武器裝備的知識。當時所用弓箭的箭頭竹子削的比較多,對敵人殺傷力不大。還有原有的鐵製刀,一是不鋒利,而是比較易斷。張騫帶回了更好的鍛造鐵製兵器的工藝。這麼一番裝備,漢軍就對匈奴形成武器優勢;因為匈奴沒有做任何改變,還是原來的。鐵在軍隊中的大量應用,漢軍跟實力大爆發一樣,打的匈奴動不動損失幾千人,還被人追好幾千裡地。

    我們也知道這樣一個規律,先進的技術總是由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傳播,無論怎麼阻止,拉長時間看,概莫能外。中原王朝手握先進技術一千多年著實不已。可到了明朝匈奴的武器裝備水準已經和中原王朝在一個水準上,這時候不帶領五六十萬大軍,出塞找蒙古幹仗自身都沒保證。如果只帶幾萬人就敢找蒙古幹仗,很有可能被團滅。就這明英宗朱祁鎮帶了五十多萬大軍都被蒙古活捉了。這不能僅僅歸因於武器裝備上,這麼多人,就是給蒙古砍,那也得砍好久吧。可明英宗就是沒找到跑回來的機會呢。

  • 6 # 我沒忘記home

    眾所周知,來自北方的遊牧(或漁獵)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漢族)王朝的生死大敵,遠至秦漢時期,近至宋明。中原王朝對待這些敵人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秦始皇派遣大將軍蒙恬率軍30萬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隨後修築萬里長城以防禦之。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在國力貧弱的情況下采取和親之策,直至漢武帝時期才大舉用兵,此後歷經數百年才解除匈奴之患。明朝對待蒙古(北元以及後繼的韃靼、瓦剌)又有不同,在朱元璋、朱棣時期大軍頻繁北伐,而後轉入依託長城的消極防禦。

    附圖,西漢後期疆域圖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

    自秦漢以來,佔據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成為中原王朝(漢族)最大的敵人,其本質上是兩種不同文明體系的衝突。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遊牧為主業,南下搶劫為副業,對外依賴性較強;農耕民族,以種地為生,農耕為主業,自給自足,具有很強的封閉性。

    秦帝國崩潰以後,中原地區陷入內亂,匈奴冒頓單于趁機建立起一個橫跨東亞和中亞的強大草原帝國。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在公元前200年親征匈奴,結果遭遇”白登之圍“。此戰之後,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結盟政策並且開放匈奴貿易,直至漢武帝繼位;漢武帝在”馬邑之謀“後開始大舉出擊匈奴,匈奴遭到重創,此後漢朝持續與西域各國結盟以削弱匈奴;漢宣帝以後,匈奴因為天災、連年戰爭、內亂而勢力大損,不再對漢朝造成重大威脅;直到東漢中期,匈奴徹底瓦解,但後繼的鮮卑成為漢地的主要威脅。

    漢書:”初,漢兩將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物故者亦萬數,漢馬死者十餘萬匹。匈奴雖病,遠去,而漢馬亦少,無以復往。““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今欲與漢闓大關,取漢女為妻,歲給遺我櫱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它如故約(白登之約),則邊不相盜矣。”

    匈奴已滅,但外患從未消失,鮮卑在1世紀以後佔據蒙古高原,繼續成為漢帝國的威脅。從歷史上來看,如果中原王朝不能對遊牧地區實現有效控制,那就要面對一個接一個遊牧勢力的崛起;唐滅突厥之後,薛延陀、回鶻、後突厥、黠戛斯等相繼稱霸,明滅北元后亦如此。

    附圖,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影響範圍

    漢朝與明朝——”狂放“與”保守“

    在漢朝以外的其他純粹的漢族王朝,都是視野、氣質相當內斂的王朝,如晉朝、宋朝、朱棣之後的明朝。秦漢時期的中原文明具有強烈的開放性,中原文化強烈影響了周邊,這與宋、明時期的”內卷化“有顯著的差異。

    春秋戰國時期積澱的威威武風以及關中秦人的勇武強悍,都在西漢得到繼承和發揚,西漢時期相對寬鬆的社會風氣更是孕育、壯大遊俠群落的良好土壤,所以才有漢軍持續數百年的對匈戰爭。漢朝對待匈奴的策略可以簡述為:利用農耕文明生產力更發達的優勢,組建能夠對抗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騎兵,用武力驅逐他們。然後就有一部分遊牧民族離開蒙古草原內遷至農業區,進行農業化(有固定的居住點),當中原王朝強大時這是一種相當好的策略,但若是中原勢力衰弱,此舉可能造成大禍(如”五胡入華“)。

    班固《封燕然山銘》:“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後漢書-耿恭傳》:“司徒鮑昱議曰:“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帝然之。

    蒙古人敗退回蒙古高原以後,繼續以”北元“威脅明朝,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朝先後六次攻打北元,北元政權滅亡,但蒙古人的威脅卻仍然存在(這和漢武帝時期打擊匈奴類似);永樂帝先後發動五次北征,然而並沒有取得重大戰果,更是在客觀上促成了瓦剌的強大;”仁宣之治“時放棄大規模的軍事征伐,採取“順則撫之,逆則御之”的守成求安思想。

    《明仁宗實錄》卷十五,洪熙元年六月辛丑條:“順則撫之,逆則御之,驅之而已,毋為首禍。違命獲功,吾所不賞。”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實力由盛轉衰,對周邊少數民族也由進攻態勢轉向全面防禦,從而形成了“守備”為主的防禦思想。蒙古諸部中最有實力者多次進攻明朝,明朝的疆界不斷內縮,明軍越來越依賴於長城。直到俺答汗後期,明蒙之間和議,雙方的大規模征戰才得以結束。明朝自永樂以後對蒙古的策略可以簡述為:以長城為基本防線,在沿線重要軍鎮駐紮重兵,再加之以經濟封鎖,打擊草原各勢力的集權努力。

    附圖,明代萬曆年間的疆域圖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漢朝可以吊打蒙古,是因為蒙古的勢力從之前的囂張慢慢的走向一個頹廢。與此同時,漢武帝橫空出世,而且緊追著不放手。而明朝並不是沒有去攻擊蒙古,恰恰相反,明朝之初的時候也有一位皇帝使勁的打蒙古。

    事件分析

    我們所能知道的,與漢朝相關的皇帝當中,名氣最盛的便是漢武帝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武帝是為數不多頗有氣節而且非常硬氣的皇帝,他面對諸多的困難,永遠都是一個字:打,先打了再說。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匈奴已經跑到了漠北,為什麼匈奴已經跑的遠遠的,漢武帝還要打,而且揪住他們的脖子使勁打。

    因為漢武帝明白,針對於這一部分人,如果第一次沒有把他們打服了打怕了,他們還會再來的,與其如此倒不如一直打下去,打到他們怕,怕的不敢再來為止。

    我們與之對比的經常會把明朝提出來,我們發現明朝經常是修建長城,而不是主動進攻,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我們會發現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經讓多個大臣前去進攻漠北,比如大將軍藍玉,儘管藍玉死的比較慘。但是藍玉當時已經瘋狂到一定地步了,把蒙元人的玉璽都給搶了過來,這對於蒙元來說簡直是一次亡國之災。

    除此之外朱棣也曾經打過5次,而朱棣打的這幾次當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明明人家蒙古那邊的敵軍根本沒有想過侵犯,無非就是在邊防上溜達一圈,當朱棣知道這個訊息之後,騎著戰馬就要打人家。

    沒錯,這就是事實

    所以如果做一個縱向對比,我們會發現漢朝吊打匈奴,明朝也一直在打蒙元。

    只不過後期明朝改變了思路,那個思路叫做通商。

    因為明朝發現與其一直和蒙古對著打,倒不如自己開一個小口子,然後進行商業貿易,畢竟蒙古那邊雖然戰馬很多,但是像像刀槍棍棒這一類的東西還是很少的,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包括棉衣棉被等等。

    既然他們過來搶也是搶這些,咱還不如直接開個貿易埠,雙方之間進行貿易兌換,這樣不用打仗,你好我好大家好。

  • 8 # 庭州行者

    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為輝煌的朝代者,莫過於漢唐。所謂強漢盛唐,兩朝在武功方面都有突出建樹,對外開拓積極。漢武帝重用霍去病衛青,多次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並且重創匈奴,使之北遷,元氣大傷,此後漢匈之間雖然連年戰爭仍舊不斷,但總體上來講,漢朝已經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唐朝更不必說,唐太宗開始,至唐朝天寶初期,唐朝在戰略上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處於攻勢,尤其是在西北,唐朝積極開拓,最遠居然將鹹海一代納入自己的軍事管理範疇。不得不說,強盛的王朝,都需要以武功來證明自己。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所建立王朝的明朝,相比漢唐,則遜色不少。雖然在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對明成祖朱棣一朝的評價是“幅隕之廣,遠邁漢、唐。”但實際上,明成祖治下明朝的疆域雖然達到了巔峰,卻仍然難以與漢唐相提並論,最為直接的證據便是,明成祖對西域的控制很有限,僅限於哈密衛。朱棣之後,明朝的疆域不斷縮水。與此同時,在戰略上,由對蒙古的攻勢便為守勢,並且,明朝在此後的二百餘年中再也沒有主動出擊過蒙古。

    那麼,為何明朝對蒙古,為何沒有能夠向漢朝對匈奴那樣,透過多次主動出擊,重創其元氣,使之不能為患?

    明朝在軍事上,實行的是衛所制和軍戶制。所謂軍戶,是以軍人為世代繼承身份的戶籍,這些人世世代代居於衛所之中,受到衛所尉官的管理。戰時為兵,其餘時候則從事農業生產。需要作戰時,由皇帝指派將領,欽點需要調動的衛所。這種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實現軍隊的自給自足,減少國家賦稅向軍隊的流入,以控制支出;然而,由於衛所的數量過多,皇帝無法對每一個衛所做到直接管理,於是,衛所尉官逐漸將衛所所有的土地吞併,將其便為自己的私人土地,同時奴役軍戶為自己進行農業生產,於是乎,衛所長官成為了軍事地主,而軍戶則成為了軍事農奴。如此一來,軍隊的戰鬥力必然下降。這種情況,在建文帝時期便出現,這也是朱棣為何能奪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朱棣手下有一支由投降蒙古人組成的騎兵部隊,其戰鬥力遠高於南軍。

    指望這樣的軍隊去出塞遠征,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明朝直接由戰略攻勢轉為戰略守勢,是在朱棣五次北征蒙古之後。朱棣五次北征蒙古,看似聲勢浩大,實則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能夠徹底解決蒙古的威脅,同時還帶來了一內一外兩個問題:外部,由於多次將韃靼作為征討物件,這無形中令另一個蒙古的部落瓦剌做大,正是瓦剌的首領,在朱棣死後的第二十五年,俘虜了朱棣的重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內部,由於連年戰爭導致了經濟凋敝,第四次出征時,戶部尚書便告知朱棣國庫已經空虛並且建議朱棣停止出兵,朱棣不但不聽,反而將戶部尚書送進監獄。大規模的遠征,同時還造成了衛所中的軍戶不堪其擾,逃亡者甚眾,這直接對明朝的軍事力量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

    於是,在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歸途中,他撤去了長城以北的衛所,放棄了長城以北的大量土地,龜縮於長城以南。

    除了軍事制度的缺陷和朱棣的輕舉妄動之外,明朝沒有足夠的休養時間,也是明朝無法徹底消滅蒙古的一大原因。

    漢朝之所以能在武帝時期多次吊匈奴,是因為文帝景帝時期,採取休養生息,對外和平的政策,積攢了大量的資源,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正所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可見,漢武帝的作戰,有著強有力的物質保障。而明朝則不然,元末全國性的戰爭,對整個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僅僅憑藉朱元璋三十多年的休養,完全不夠。而靖難之役的四年,直接造成了華北,中原,淮河一線的經濟破壞,朱棣的國本不夠堅實,這也是造成其無法進行強有力作戰的原因

    總而言之,明朝由於自身的制度和皇帝的超鬼操作,成功地將自己變成了一個保守內斂的王朝。

  • 9 # 蕭武

    漢朝和明朝是長城防禦體系最為完整的兩個朝代,但在前期,他們卻都曾經主動大規模出擊,深入草原地區,尋找對手的主力進行決戰,企圖畢其功於一役。漢武帝時期,漢朝大舉出兵,多次派大兵團深入漠北,企圖尋找匈奴主力進行決戰,除了衛青和霍去病多次率軍深入草原地區之外,甚至還派李廣利遠征今天的中亞,也就是所謂的大宛馬之戰。

    明朝初期,從朱元璋時期一直到朱棣時期,前後長達近六十年的時間,明朝一直在不斷的主動出擊,雖然也有過幾次失敗的情況,但總體來說,仍然是敗少勝多。畢竟,對於初期的明朝來說,輸一兩次輸得起。成祖朱棣更是六掃虜庭,乘勝逐北,企圖與蒙古主力決戰,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甚至連年輕的明英宗,在得到蒙古軍隊大舉入侵的訊息後,也主動率大軍出擊,企圖與也先進行主力決戰。

    但在經歷了多次主動出擊的勝利之後,漢朝開始修長城,明朝也一樣開始修長城。明明能打贏,為什麼卻要修長城呢?其實這個問題要反過來看,會更清楚。能打贏的朝代才有機會修長城,打也打不贏的朝代,連修長城的機會都沒有。打贏了之後不修長城的朝代,用不了多久,自己就會出問題,或者是外部入侵,或者是內部叛亂。前者的典型是宋朝,後者的典型就是唐朝。

    為什麼呢?因為長城線是一條基本上固定的線路,要修長城,最起碼的,你要先控制這個地區,並且能夠用部隊掩護這個地區,草原遊牧民族的軍隊不能隨時威脅這裡。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連修長城的機會都沒有了。漢朝和明朝之所以能夠修長城,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透過之前的多次主動出擊,把對手打殘了,無力在短期內大舉入犯。如果匈奴和蒙古就在長城沿線直接威脅著內地的安全,哪有機會修長城?

    所以,長城不僅是一條防禦線,更是一條實際控制線。有能力實際控制,才有能力把這裡當作邊界,來修長城,如果連實際控制的能力都沒有,當然就沒有能力在這裡修長城。比如說宋朝,就沒有這個機會。從安史之亂之後,整個長城線就不在中原政權的控制範圍內了,宋朝建國的時候,遼國已經牢牢的控制了河北地區,河套一帶又在党項控制之下,河西走廊是甘州回鶻、吐蕃餘部等控制,所以宋朝想修長城也沒有機會。

    長城的作用也是一直被誤解。實際上,秦漢時期的長城基本上是以夯土牆為主的,只在部分戰略要地才是磚牆。如果對手還有能力組織起大規模入侵,那麼長城是不足以構成障礙的,完全可以拆毀一部分長城,開啟一個缺口,進入中原地區。明末後金進攻明朝時,就多次繞道遼西,拆毀長城,直接進入北京附近大肆擄掠。所以,那些有磚牆的地方,都是重要的軍事要點,都有軍隊長期駐紮,在明朝,這就是九邊。

    也就是說,在對手以大兵團進攻中原地區的時候,中原政權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依託長城進行防禦作戰,要麼出動大兵團進行主力決戰。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中原政權都會選擇出動大兵團進行主力決戰,只要打敗對手一次,造成大規模殺傷,就可以保證十幾二十年的戰略安全。

    原因也很簡單,草原遊牧民族生存條件差,組織一次大規模入侵所需要的資源是非常龐大的,並不是那麼容易組織起來的。而每次這種大規模入侵,都是要先形成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或者統一的政權,才有這個能力。比如一次十萬人規模的入侵,那麼就意味著起碼要有一個十萬戶牧民的統一的遊牧政權,而一旦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政權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草原地區已經完成了統一。

    對中原地區來說,只要能夠實際控制長城線,實際上都不害怕與草原遊牧政權進行主力決戰。甚至可以說,這種機會是中原政權求之不得的。從漢朝到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多次以大軍深入草原地區,都是為了尋求這種戰略決戰的機會,只要能夠戰而勝之,按照中原王朝的思維邏輯,那麼就可以迫使對手屈服,從此安生一段時間。即使不能迫使對手屈服,一旦擊敗對手的大規模入侵,就會導致遊牧部落聯盟政權分崩離析,在一段時期內失去威脅中原的能力。

    所以,只要控制了長城線,中原政權並不害怕與遊牧民族進行主力決戰,而且會主動尋找這種決戰的機會。但中原政權害怕什麼呢?對中原政權威脅更嚴重的是,草原地區在缺乏統一政權的情況下,形成一些規模交大的小的政權,在靠近長城沿線的地區遊牧和生活,能夠經常性、日常化的越過長城線,到長城以內的中原地區劫掠。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就會迫使長城以南的定居農耕漢人不得不遷居別處,從而讓朝廷在長城線的駐軍的物資供應出現比較嚴重的困難。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部落,在長城以北的草原遊牧,一旦遇到青黃不接,或者出現天災人禍,導致牲畜大面積死亡,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就必須要組織起來,越過長城線,來漢人農民家裡搶掠。而這種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就會形成一重習慣性的行為,也就是幾乎每年秋季,他們都會提前預防性的入侵,進行劫掠。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無法提供足夠的生活物資讓他們在草原地區漫長的冬天能夠吃飽穿暖,所以劫掠是必須的。

    而長城的存在,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長城在幾萬人規模的大兵團面前沒有什麼實際作用,隨時都可以被拆毀,但是隻有幾十幾百人規模的小規模的、日常化的入侵和劫掠,就不太可能了。而且,朝廷可以透過固定的開放一些關口進行貿易,允許遊牧民族以自己的牛馬羊等產品,來和長城沿線的漢人農民進行交易,換取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茶葉、糧食、布匹等。如果哪個部落不聽話,就可以關閉這種貿易,對他們進行經濟封鎖。

  • 10 # 桂林郡太守

    河套地區沒了,拿什麼養馬,漢朝遠距離打擊匈奴,靠的就是比匈奴更強的騎兵,還有更強的騎射。明朝控制不了河套地區,就養不出好馬,而且,在明朝時期,由於馬鐙的發明和騎兵戰術的完善,步兵是完全不能和騎兵打了。漢朝時期,步兵其實並不怕騎兵,看看李陵的五千步卒和五萬匈奴騎兵的那一仗就知道。這要是放在明朝,五千步兵碰到五萬騎兵,那結果會有多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瑞小螞蟻與長城尤拉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