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54366521141

    高一讀的一篇文章,到現在喜歡了五年還能時不時背上兩句,不只是關於友情,可以包含所有的兩人關係,分享過來,與君共勉!

    《或恐是同鄉》

    許冬林

    雨後初醒,懨懨無言。想起睡前讀的崔顥的詩《長干曲》。很有六朝民歌之風的那首《長干曲》,我喜歡了許多年:

    君家何處住?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應是兩個旅人,在茫茫的水上,在各自的船上,忽然睹面相逢,心生歡悅,只覺得親切。因為歡悅,因為親切,便無由地覺得,他是自己的同鄉。也許,在漫長的孤旅之中,最想遇到的人,其實還是一個,同鄉。

      遇到了,一見傾心,止不住上前搭訕:你家住哪裡呢?我家住在橫塘。我看你,眼裡熟悉,心裡親切,因此在這薄霧輕揚的水上,忍不住停船相問,想你或許是我那共飲一江水的同鄉。同鄉,是有著相同的從前時光,蓮花開十里,菱船搖盪;有著同樣的吳儂軟語,月夜笛聲悠揚。同鄉,也是今夕同樣的江海漂泊,同樣的風塵零落。黃梅戲《賣油郎獨佔花魁》,唱的是賣油郎秦重與風塵女辛瑤琴的愛情故事,可是,我從戲裡聽到的卻是他鄉遇故知的感動。兩個人,同為汴梁人,為避戰亂離故鄉,逃難中都失散了親人,然後流落杭州。雪塘邊再次重逢後,辛小姐向賣油郎訴說自己的輾轉遭遇,賣油郎安慰她:勸小姐莫悲傷,暫且忍受心寬放,待等打退金寇賊,我們一道回故鄉。我每聽到這個唱段,就覺得內心開闊敞亮,也分外感動。感動是因為兩個人是同鄉,是同樣的命運,同樣命運裡的相互珍重與懂得。想想,在塵世間,能有這麼一個同鄉,與自己相映照,相呼應,足可以不恨相逢萍水,不恨相見已遲。

      而我們,在長路迢迢中,經歷友誼,經歷愛情,到後來才發現,上下求索,其實想要的,無非也是一個同鄉——精神上的同鄉。能夠成為精神同鄉的兩個人,一定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命底子。像藍底印花布,那白色的花朵不論是纏枝蓮還是籬邊菊,都生長在一片幽深的靛藍底子上。

      這樣的同鄉,有著同樣的精神方言。我要的同鄉,也是和我一樣,是落花一樣的人。我們,好像是同一個方向的風颳來的落花,有著近乎同樣的靈魂氣息,芬芳,孤獨,內斂,深具靜氣。我們彼此能夠無礙地直達對方的精神高地,能夠破譯對方藏匿於內心深處的那些神秘字元。

      但同時,我們又像柳樹與河水裡的倒影一樣,很近很近,又保持著若有若無的距離。是一年不見一年不想,十年不見十年不忘。

      我相信,人世間還有一種情感,超越世俗男女的小格局,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同鄉。這樣的同鄉情,寬闊深厚,忠誠莊嚴,在遙問與撫慰中,打撈我們正一寸寸沉陷於歲月幽暗的暮心。

    摘自《讀者》2016年04期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等到40歲左右才初婚,你會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