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或說江寧人,或說京兆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任秘書郎,汜水尉。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升校書郎,又貶為江寧丞,再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後人因而稱他為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髮生後,王昌齡離湖南迴家,路經河南,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在盛唐負有盛名,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是中國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絕句的藝術成就尤高,洋溢著濃厚的民歌氣息,以精煉的藝術語言反映了真實而豐富的社會生活畫面。風格清麗,氣魄雄渾,形象生動鮮明。明代王世貞曾把他的七言絕句和李白一同推為“神品”。他後來被貶為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世人又稱他王龍標。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起兵反唐,他避亂回到家鄉,被刺史閭邱曉所殺。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裡稱。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鍈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或說江寧人,或說京兆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任秘書郎,汜水尉。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升校書郎,又貶為江寧丞,再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後人因而稱他為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髮生後,王昌齡離湖南迴家,路經河南,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在盛唐負有盛名,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是中國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絕句的藝術成就尤高,洋溢著濃厚的民歌氣息,以精煉的藝術語言反映了真實而豐富的社會生活畫面。風格清麗,氣魄雄渾,形象生動鮮明。明代王世貞曾把他的七言絕句和李白一同推為“神品”。他後來被貶為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世人又稱他王龍標。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起兵反唐,他避亂回到家鄉,被刺史閭邱曉所殺。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裡稱。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鍈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