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寒梅697
-
2 # Oasis綠洲
藝術的魅力在於能夠在有限的框架下面做出無限的創作,並且欣賞藝術的人能夠產生共鳴。從這幾個方面我們都能看出詩做為一種藝術題材,確實在“框架”和“共鳴”上比其他藝術形式來的更加極致
有限的框架:詩歌的篇幅小,比起影視,戲劇一類的藝術形式,作者能夠表達情感的空間更少。另外詩歌的框架明顯要比很多藝術形式要求更加嚴格,不僅要在有限的字數裡面傳遞作者的思想,還需要完成押韻,對仗,修辭等藝術手法。對於作者遣詞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完成一篇好的詩歌。
產生共鳴:好的藝術作品也不單單體現在創作難度上,也體現在讀者能夠看的明白作者的用意,並且能夠產生藝術共鳴。相比於油畫甚至可能更加新穎的藝術題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是所有人類從小就接觸過的內容 - 文字。比如像油畫或者舞蹈這種藝術題材,技法,力道,顏料等等內容可能作者確實用了很多心思,但是沒有接觸過相關學習的普通觀眾是無法理解到作者的用意的。文字做為大家日常就會使用的載體,對於文字和語言的理解程度是要比很多藝術形式簡單的,加上作者用的就是讀者自己平時使用的表達,讀者也更能有代入感,產生共鳴。比如一個“囧”字你可能就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自己的立場。原因很簡單,因為你也曾經這麼使用過。但是可能一個舞蹈演員做了一個大轉步你卻體會不到驚豔,因為你自己並沒有學過芭蕾舞。
-
3 # 一生如風Pic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闡述心靈的文學形式之一,"詩歌濃郁的美學色彩和人文因子,使得詩歌成為審美教育的絕佳載體。
優秀的詩歌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通過讀詩,猶如穿越浩淼的時空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性情、不同觀念的詩人對話,感受由詩歌傳達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在感受詩歌的美好中得到精神的昇華。這正是走向審美最高境界的過程。
藝術的最高境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圍繞“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 的理念,認審美為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對於崇高,西方也有多位哲人評論。比較突出的有18世紀的愛爾蘭哲學家埃德蒙·伯克,他在《論崇高與美》中指出崇高“具有體積巨大,顏色晦暗,力量強大,無限,空無,突然性等特性……自然現象中的海洋,風暴,星空,瀑布,黑夜,毒蛇猛獸,電閃雷鳴,火山噴發以及社會現象中的神,國王,重大的社會震盪,革命,戰爭等社會現象都可以成為崇高的物件” 。還有那喚起康德心靈中驚奇和敬畏的星空,也是一個典型。廣泛地來說,西方的崇高美以大、莊嚴、威力等為特徵。崇高美在中國古代則主要指“天人合一”的大精神境界,如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中國古代的崇高美是天地間的大美,如王國維提到的“‘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照大旗’‘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就是這類。這與西方的崇高美相近。
在詩歌中,美主要分成了兩大類,即崇高與優美,如同中國宋詞的兩大代表:豪放派與婉約派。那麼不同於崇高的優美呢?優美在審美中也表現出很高的境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在英國詩人布萊克的《天真的預言》裡,細小柔弱如沙如花,亦有無限的美在其中。又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浣溪沙》),“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這些詩詞同樣讓我們得到怡情悅德的審美感受,在審美中是崇高美所不能取代的。
所以,如同王國維認為杜甫創作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與“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後出塞》)意境難分高下一樣,崇高美與優美在怡情悅德方面,難分伯仲,應該是共處於審美的最高境界。如果說審美的最高境界無大小,那什麼是標準?我想,真正怡情悅德的是什麼?應該說是包含真、善、美的意境。我們涵泳詩歌,在真、善、美的意境中沉潛從而陶冶情操,昇華精神。
通過詩歌可以讓更多的人去了解美,沉下心去,靜靜感知,用心在奼紫嫣紅、馥郁芬芳的美的世界中,在閃爍著真、善、美的人性光芒的美的意境中,多把視線放到充滿力量鼓舞人心的崇高美上。這樣,讓最能闡述心靈的詩歌去發揮作用,使人們真正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實現未來的夢想。
-
4 # 吉慶班的老三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僅這一句,你想像一下:寫景;山川河流、天空海洋、風雲雨雪 。 寫人;仰望天空、面朝大海、心遊萬仞。寫心情;時光流逝、白駒過隙。寫歷史;再聯想另一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寫地理;西高東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無論是寫人寫景,天文地理,還是歷史人文,你都可以從這句詩中提出多少種設問,而這一句詩僅僅是歷史中詩海中的一滴水。這滴水是反映太陽的一滴水。
以這句詩作“引子",作家可以寫百萬字的長篇小說,物理學家可以寫出一篇科學論文,論證“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和天空中的雨水,都是受萬有引力作用而向下落的"
反過來看,世界上的人情世故,歷史事件,自然規律,都可以用詩來提煉概括甚至論述。舉例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登的高才望的遠。這是講述高和遠的關係。
我站在橋頭看風景,我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詩能達意境,意境還在詩之外。又引用一下毛主席的詩句: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蘇修、美帝)在碰壁。
多麼形象生動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可見:詩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
5 # 雲淡風輕01
牛頓晚年開始研究神學,愛因斯坦有些筆記令人無法解釋,霍金居然勸人類不要接近外星人,還有很多科學家也研究哲學,這些響噹噹的科學家們發現很多超出人類認知的現象,用當時的科學技術是無法解釋的。
西方人像油畫
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並沒有具體說是哪一首,而是一種籠統概括,好詩的表現是什麼?就是意境!詩的表現手法各異,針對的也是從真、善、美不同的角度,但是好詩讓人看了直抒胸臆、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產生共鳴!
超寫實主義風格
說技術的最高境界是藝術,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有生於無,有形出自無形,藝術是技術手法和內在意境以及欣賞水平相結合的產物,是與時俱進的概念和形態,拿油畫來說,過去西方宮廷人體畫達到一個頂峰,而東方的水墨畫也達到一個頂峰。
抽象派作品
說當今的藝術和當今社會的欣賞水平相關聯、相呼應,今天已經出現了用高倍攝影和放大鏡來細化的超現代油畫,以及直接在街頭人體上潑墨作畫的現代藝術,以及手機聲光色相結合的攝影藝術作品。
-
6 # 糖尿病便祕腸炎管理
①中國詩中的佳句有好些對於我是若即若離的。
風晨雨夕,熱鬧場,苦惱場,它們常常是我的佳侶。我常常嘴裡在和人說應酬話,心裡還在玩味陶淵明或是李長吉的詩句。它們是那麼親切,但同時又那麼遼遠!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兩句對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裡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許多迷夢都醒了過來,只有它還是那麼清新可愛。
②我愛這兩句詩,多少是因為它對於我啟示了一種哲學的意蘊。“曲終人不見”所表現的是永恆。可愛的樂聲和奏樂者雖然消逝了,而青山卻巍然如舊,永遠可以讓我們把心情寄託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詩,最要緊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詩的情趣是一見就能瞭然的,有些詩的情趣卻迷茫隱約,不易捉摸。本來是愁苦,我們可以誤認為快樂;本來是快樂,我們也可誤認為愁苦;本來是詼諧的,我們可以誤認為沉痛;本來沉痛,我們也可以誤認為詼諧。我從前讀“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以為它所表現的一種淒涼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來和“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諸例相比。現在我覺得這是大錯。如果把這兩句詩看成表現淒涼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沒有見到它的佳妙了。藝術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人而論,他所感到的歡喜和愁苦也許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詩人而論,熱烈的歡喜或熱烈的愁苦經過詩表現出來以後,都好比黃酒經過長久年代的儲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樸。我在別的文章裡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明白古希臘人何以把和平靜穆看做詩的極境,把詩神阿波羅擺在蔚藍的山巔,俯瞰眾生擾攘,而眉宇卻常如作甜蜜夢,不露一絲被擾動的神色?”這裡所謂“靜穆”自然只是一種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詩裡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臘——尤其是古希臘的造型藝術——常使我們覺到這種“靜穆”的風味。“靜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觀音大士,超一切憂喜,同時你也可說它泯化一切憂喜。這種境界在中國詩裡不多見。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剛怒目,憤憤不平的樣子。陶潛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④如果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兩句詩中見出“消逝之中有永恆”的道理,它所表現的情感就決不只是淒涼寂寞,就只有“靜穆”兩字可形容了。淒涼寂寞的意味固然也還在那裡,但是尤其要緊的是那一片得到歸依似的喜悅。這兩種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沒在“靜穆”的風味裡。
-
7 # 國學新聲派
最高境界的藝術形式一定是包含了真、善、美,這三樣人間最珍貴的元素。詩便具有這樣的功能,尤其是古典詩詞。
1.詩詠志,詞言情。無論志還是情,都是有感而發,出自肺腑的真心。正如《詩序》所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所以詩詞是一種真情的自然流露。在給小孩講國學時,我首先建議的是學漢字和古典詩詞,便是一個“真”,因為孩子們的世界是純真的。比如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如果不是個老頑童,80多歲是不可能寫出如此調皮的詩句的。
2.詩是一種精煉程度很高的語言表達形式。用最少的字,準確表達出無比豐富的感情,這就需要作者花費足夠的心血去琢磨。比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推敲功夫。真正的藝術都是時間與精力濃縮,所以價值才高。
3.詩充滿了音樂性,所以叫吟詩唱詞。從漢字的發音的高低起伏,到詞句的韻律節奏,配合著內容的起承轉合,那感覺真是無比美妙啊!
4.詩畫同源。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比如詩佛王維的“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畫是看得見的畫,詩是看不見的畫;畫意有限而詩詞之畫隨時空人物變化而不同。
5.詩也是哲學。比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刻你讀的時候,是不是忘了它是一句詩,而是一段人生哲理,生活態度。這就是一詩一世界啊!
6.詩也是歷史。而且是那種朗朗上口,有趣好記的歷史。比如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一段大唐歷史立刻浮現腦海。再如杜甫的《三吏三別》。
7.詩更是生活。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比如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是對生活事物的觀察感受。又如陶淵明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農家生活如在眼前。再如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吟此詩,便聞到了春節的問道。
8.詩是想象力的天堂。沒有那種藝術形式比詩充滿無限可能了。比如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頓時讓人飛入一個千年的時空,廣袤的宇宙,無盡的人事裡面。
下面附上本人兩首詩(古今各一)請多多指正!
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小時候,
我常常跟在媽媽的身後,
一早擔著貨物去山外的市集,
雖天寒路陡,兩眼濛濛,
但一碗熱氣騰騰的肉湯告訴我說:
別哭,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進城後,
我總是一個人坐在教室裡,
一整天的讀書做題聽英語,
雖無聊至極,悶熱難堪,
但大學的一紙錄取通知告訴我說:
別躁,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長大後,
我不停的在人海中東奔西跑,
一個勁的埋頭苦幹,努力向上,
雖強顏歡笑,獨自心酸,
但家人的一個眼神告訴我說:
別傷,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我曾穿過簡陋而破舊小巷,
遇見那揹著書包哼著歌兒的讀書郎,
他們天真的臉龐告訴我說:
別愁,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我也曾走過繁華喧鬧的街道,
佇立在十字街頭數看穿梭的人流。
他們忙碌的腳步告訴我說:
別慌,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我還曾翻過寂寥荒蕪的山崗,
獨自仰望蒼穹裡那冷豔的月光,
而腳下的小草告訴我說:
別悲,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我也還曾渡過無邊的苦海,
和夥伴們顛簸在暴風驟雨的駭浪裡,
是那飛過閃電的海燕告訴我說:
別怕,
只要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我走街串巷;
我翻山越嶺;
我漂洋過海;
我千里迢迢而來,
只想大聲的告訴你:
每一段人生都有一段黑暗,
但別忘了,
讓心兒永遠向著希望,
因為它終會讓你看見絢爛無比的光芒!
重陽有感
九九又重陽,
憑欄遠望,
無限江山。
年年有佳節,
客居他鄉,
幸得三五知己,
推杯換盞,
一飲到天荒。
酒醒時,人盡散,
寒風驟起,
倚窗獨自寒。
-
8 # 民謠一二
簡單直觀點說,因為語言是一種表達工具,雖然有長時間的發展而產生的複雜規律,但是本質上還是還是表達工具。詩歌則是經過精密嚴謹的構造和思考,給人以音律,格式,內容上的美感的。複雜點理論點說,不是詩歌是藝術,而應該說詩歌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說人話)用比較主流的藝術哲學理論解釋的話,單純詩歌本身就是“詩歌”所謂的一種事物,但是詩歌在“藝術界”中完成了從普通事物到藝術的轉化。即“詩歌是藝術”,並不嚴謹,而是“什麼狀態下詩歌是藝術”。作為藝術作品也需要一些條件,比方說1具有[相關性]從而與內容產生聯絡。2對內容要有具體呈現。詩歌是一種表現方式,它具有相關性可以被理解共情,並且是一種具體的呈現。脫離這個環境,詩歌也就只是詩歌本身而已。語言也可以有其他的藝術的表達形式,比方說更具象化的文字書法,這也跟語言有關不是麼。多媒體也可以,也有以錄音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比方說閉上眼睛聽張培力老師的《水-辭海》233333)這更深入的可以參考亞瑟丹託的《藝術哲學》這是現代比較主流的理論之一。也可以換一個比較樸素的古典藝術觀點,模仿論。(可參考柏拉圖《理想國》或《柏拉圖文藝對話錄》裡的部分章節)詩歌可以比較片面的理解為是用語言對其他事物的模仿,比方說一首描寫教堂的詩歌。詩人不是建築家,不會建教堂。也不打掃教堂,不管理教堂,但是它可以用語言來描述教堂,可以再現教堂的巨集偉,甚至描述建築的過程,就像畫家畫花瓶,可他不會做花瓶不瞭解花瓶的工藝和內部原理是一個道理。模仿論就是這麼解釋藝術的,用藝術的表現手法,模仿再現其他食物。雖然不太完備且太古早了,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幫助理解“語言”與“語言的藝術”的關係。
-
9 # 使用者4585192833149蕭
已記不清是哪位前輩說的了:“意猶米也,文,炊而為飯;詩,釀而為酒”。
把作詩比喻為釀酒,確實貼切。釀酒先要有米,米質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酒品的優劣。
同理,作詩也是先要“立意”,意境的高低,同樣也決定了詩品的雅俗。
釀酒光有好米還不成,把“好米”變成“好酒”也是門技術活,我不懂釀酒,自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作詩我倒是常常練筆做作業,現在晒出一首來以博諸君一哂:
《分手》
燈光柔喑,
歌聲輕曼,
且添滿杯中酒。
不須解釋,
不必探究,
你我從此分手。
月有圓缺,
人有離合,
美滿自古難求。
胸懷蕩蕩,
情思幽幽,
傾訴何需開口。
道聲珍重,
說聲打擾,
再逢還是朋友。
雖然這首詩被編入了《詩壇新人詩選》(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月出版。但這十幾行算不算詩都還存疑。
古人把作詩比喻為釀酒,要釀出清冽甘醇的好酒來巳是非常地不易,想要作出醍醐灌頂的好詩來,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誠哉斯言矣,如我等愚鈍之輩,只好望詩興嘆了,短短數百言,都寫得雜亂無章,遑論詩乎?
-
10 # 江映儒
什麼是藝術?
藝術具有美感、能夠引起靈魂共鳴、在歷史長河中具有不朽性。
而詩,就以最簡練的文字最大程度體現了藝術之美。
如果來描繪一下大漠風光,詩只用了寥寥十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立即就在我們腦海中出現了一片大漠蒼茫的畫面 。
沒錯,攝影、繪畫、電影也能呈現一幅畫面,但是這些形式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固定的,每個人看到的都一樣。
而詩的特點就是:留白,留有有想象空間。
當我們讀詩時,腦海中看到的畫面,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根據詩來進行創造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審美,自己所創造的意境更具有多樣美感。
情感上的共通性。
幾乎我們想表達的每一種情感,都能在詩中找到。
當你考試失意時,看到柳永的《鶴沖天》“龍頭榜上,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會心一笑,原來被考試折磨的不止自己。
當你找辦不到男朋友時,魚玄機也感嘆過“易得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不論是躊躇滿志,還是頹廢喪氣,不論是職場失意,還是夫妻生活……我們總能在詩中找到共鳴。
詩放到今天依舊不過時,是不朽的經典。
-
11 # 律界詩人
詩歌特別是古詩詞的志存高遠、意境、味道、氣韻,決定了詩是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一.詩以言志。
詩道之存久矣,孔子償感雲:”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特徵的認識。《詩經》的作者關於作詩目的的敘述中就有“詩言志”這種觀念的萌芽。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最早大約是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後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尚書·堯典》中記堯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雲:“《詩》言是其志也。”
詩言志,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通過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曲,都應該遵循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寓志於形象之中。如張祜的《詠內人》: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燕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首句說宮內樹梢上的月亮在不斷地移動著位置,這表明時間已經過了很久。而一位官廷婦女還沒有休息,她那雙漂亮的眼睛,什麼都不看,只盯著雙棲的燕窩,這表明她對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三、四兩句通過對她拯救飛蛾的細節描寫,使我們聯想到她的命運同飛蛾一樣,被選入宮還以為是進入了令人神往的光明世界,沒想到卻被送進了黑暗的地獄。飛蛾誤撲燈火尚且有自己拯救,又有誰來拯救自己呢。這兩句詩充分地表現了她對自由的嚮往。而這些內容全都隱藏在具體的詩歌形象中。
高明的詩人往往將自己的志向融化在詩歌形象中,而絲毫不露跡,如曹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的最後提到“歌以詠志”,關於志的具體內容詩人沒有說,但是從詩歌所描繪的可以容納日月星辰的滄海形象中我們也能體會出來,那就是統一中國。當時的時代背景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聊聊數字便可表達出無窮的意境,這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意境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物體寫出來的一種感覺,比如說“枯藤老樹昏鴉”中,枯藤、老樹、昏鴉就是意象,而構造出來的那種悽慘的感覺就是意象。
歸園田居中最後兩句對月的描寫就是寫出鄉村生活的安逸閒適,令人神往
使至塞上的“長河落日圓”一句則是寫出大漠的雄壯瑰麗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通過水和舟的描寫,則是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依依不捨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表達了洞庭湖的浩瀚氣勢。
能表達意境的句子是要有意象的,意象一般都有名詞或是動名詞。
在許多古典詩詞中,有寫景,又有抒情。情與景往往是融為一體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有些風景詩,乍一看好像是單純地描寫自然山水,花鳥蟲魚,實則蘊含著詩人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感情。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草堂的春色,茫茫的大江,一艘艘的船隻,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地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
又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人去遊園訪友,園裡沒人,園門不開。一枝紅杏露出牆外,顯示了生機盎然的大好春光。滿園春色撲面而來,詩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美好之景與喜悅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在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詩詞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詩、名詞、名句,情和景確實是“妙合無垠”的。例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看來寫的是池塘、春草、園柳、鳴禽,其實表現了詩人乍然看到這些初春新景時無比喜悅的心情。陶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看來寫的是平曠的田野,生機盎然的麥苗,其實洋溢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至於李白的“聞道春還未相識,起傍寒梅訪訊息”(《早春寄王漢陽》),杜甫的“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發潭州》),杜審言的“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渡湘江》),以及秦觀的“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春日》)等等,則乾脆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自然景物以感情和生命,藉以表現詩人的愁苦或喜悅之情。所有這類詩句,情與景都是“妙合無垠”的。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處是賦予抽象的情感以形體,並再現大自然的美,從而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情和景在詩歌創作中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主有從的。就詩人感受外界景物來說,情屬於內,物屬於外,先觀於外而後感於內,觸景而生情。可以說是先外後內,先景後情,二者有先後之別,並無主從之分。但是就詩的藝術表現來說,卻有主從之分,並無先後之別。景物描寫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後。請看下面兩首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
第一首詩題目裡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樂家董廷蘭。詩的前兩句是寫景,寫天氣驟變,“千里黃雲”,北風狂吹,大雪紛飛,象徵董大的處境惡劣。後兩句是詩人安慰董大的話,意思是說:不要為前途發愁,天下認識你的人多得很呢!這兩句安慰話看著平常,其實表現了詩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誼。第二首詩題目裡的“三閭大夫”指的是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第二句“屈子怨何深”是全詩的主旨。第一句是興兼比的手法,寫屈原的怨的深長像沅江、湘江的流不盡的水一樣,三、四兩句寫屈原的“怨”的聲響像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一樣。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第一,景語可前可後,無一定之規;第二,寫景的目的為的是抒情;第三,景語不論在前在後,均須服從抒情的需要。
要達到情景交融,至少需要兩條:一是要觸景生情;二是要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劉勰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意思就是說,春夏秋冬四季不斷更替,寒冷的天氣使人不愉快,溫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暢。客觀景物的萌動,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隨著景物變化而變化的,詩文是抒發這種變化著的感情的。也就是說,作家是觸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發。“感”從何來?來自生活。“情”如何生?“生”於“觸景”。因此,要有“感”必須接觸生活,要“生情”必須“觸景”。
詩歌理論的虛與實,通常包括四種內涵:1、實,指詩人描寫刻畫的實體形象;虛,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2、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3、實,指具體描繪;虛,指抽象的議論。4、實,指眼底景象;虛,指意中景物。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又如《卜算子·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他老人家詩詞中的虛景多數是未然的圖景。
三.味道,韻味。
言之有味,是指詩的格律。押韻、對仗、平仄符合要求,方能成為一首合格的詩。格律是為了增加詩的味道,詩的美感,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韻律之中反映出詩的情懷,或婉約或磅礴。格律,也增加了詩的難度,才會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慨。可見,詩詞名句,並不完全是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反覆推敲之字,凝結了古人的辛酸、心血。
詩人的經歷、思想不同,詩的味道也不一樣。在詩中,可以看到詩人的影子,感受不一樣的情懷。酒中仙喜用“白髮三千丈”的誇張手筆,“千金散盡還復來”透出豪放之風;詩中聖多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寫實手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道盡悲憫之情;李商隱的無題詩獨樹一幟,多用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然晦澀難懂,卻朦朦朧朧,別是一番意境,內心實則有道不出的彷徨之意;蘇東坡風格多變,“一蓑煙雨任平生”反映出其超然灑脫之氣;陸放翁晚年僵臥孤村,仍北望中原,“家祭無忘告乃翁”、“鐵馬冰河入夢來”盡是拳拳愛國之心。有味道的詩,可以帶你進入詩人的世界,遨遊於唐宋之間
四.風骨氣韻。
古詩的風骨源於國風和漢魏風骨,它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橫掃了齊樑頹靡文風.但也借鑑了其中緣情體物,精工流麗的藝術風格,博採前代文學精華,融合儒、道、釋、俠於一體,經過唐初一百餘年的詩歌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臻於完備.唐詩風骨濫觴於初唐四傑、陳子昂,蔚然成風於盛唐,流變於中唐,衰微於晚唐."風"即思想內容,骨即辭采和表現形式.唐詩風骨即堅實的思想內容和剛健明麗的表現形式的完美統一.唐詩的風骨主要表現為盛唐詩人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 居安思危,關心國運興衰、民生疾苦的憂患意識和摹寫山川壯麗、田園牧歌、風俗人情的美學理想.明代陸時雍的《詩境總論》有幾句話說得最好:“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物色在於點染,意態在於轉折,情事在於夷猶,風致在於綽約,體勢在於遊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
在種種條件具備以後,還有一種無形的尺度來衡量詩的美醜。拿人來比喻,僅有美好的面貌和衣飾不能就算足夠,必須還有生動的體態。三件都有了,還必須有蘊藉風流的言談舉止,才是個可親可愛的人。這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完整的環境氣氛中襯托出來的。有了這樣的氣韻,原來的面貌、衣飾、體態就更加美了,並且隨著氣韻而更加生動了。
-
12 # 一杯古道茶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有生於無,有形出自無形,藝術是技術手法和內在意境以及欣賞水平相結合的產物,是與時俱進的概念和形態,拿油畫來說,過去西方宮廷人體畫達到一個頂峰,而東方的水墨畫也達到一個頂峰。
-
13 # 囍人在旅途
藝術是以外部形式來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詮釋,是基於對世界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受,詩在這方面表達的淋漓盡致。
回覆列表
這是個————
文學家的命題,
也是詩歌者的最高榮譽。
詩是藝術家的情人,
詩是文學的榮譽殿堂,
詩是自然的主人,
詩是大海,
是文學太初時期的首創,
詩是文學之巔峰,
詩是最好的文學語言,
詩是一種火花
在一瞬間閃耀並寫下來的
靈感語言。
………………
………………
詩是孤獨的,
詩是背影的,
詩是夢幻與現實的矛盾結合體,
詩是有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的,
一句話————
讓詩貼近大眾吧,
讓詩歌者更接地氣吧,
別再讓詩————
生於繁華,
終於淪落!
讓流浪的足跡
讓飄來飄去的筆跡,
寫下永恆的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