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孔子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第二個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綠袍男子。談話間,就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發生爭論。子路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綠袍先生卻說: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找個明白的人問問,並約定誰輸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來請教孔子,孔子問明緣由,對子路說:你錯了,應該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悅,但師命難為,非常不樂意的向綠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綠袍先生走了之後,子路氣憤的孔子:說老師呀!您平時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嚴謹,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麼還要說假話呢?
孔子微笑著說:它是隻螞蚱,一生只經過過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受到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層面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講明,點到為止,平和的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失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對於別人的講的,自己理解不了,虛心的去接受,客觀的去分析,學會聆聽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個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第一個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孔子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第二個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綠袍男子。談話間,就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發生爭論。子路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綠袍先生卻說: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找個明白的人問問,並約定誰輸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來請教孔子,孔子問明緣由,對子路說:你錯了,應該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悅,但師命難為,非常不樂意的向綠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綠袍先生走了之後,子路氣憤的孔子:說老師呀!您平時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嚴謹,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麼還要說假話呢?
孔子微笑著說:它是隻螞蚱,一生只經過過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受到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層面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講明,點到為止,平和的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失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對於別人的講的,自己理解不了,虛心的去接受,客觀的去分析,學會聆聽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個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