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璀璨星成

    •古人作詩詞是要講究格律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是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指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中指的是該處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慮讀音問題填任何字都可以。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入聲字只在某些方言中還保留著,普通話中已經沒有入聲字。

    •格律,來由

    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要素:

    詩詞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其中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古體詩相對最為寬鬆,一般只有不嚴格的用韻的概念。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和楚辭,其他的都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

    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引數不齊)都有,每首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

    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都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

  • 2 # 光下地上

    中是可平可仄

    仄就是漢語拼音第三.四聲

    平就是漢語拼音第一.二聲

    (新韻)

  • 3 # 王永慶7020

    中仄中平又叫"應則可平"或“應平可仄”,是指在不犯孤平的情況下,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是可以用中仄中平的。古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這個意思。填詞時,詞譜有標明的。符號如下:圓圈中有一橫的,叫"應平可仄",圓圈中有一豎的,叫"應仄可平"。

  • 4 # 守在河邊的老貓

    中:該位置的字可平可仄;仄:該位置的字只能用仄聲字,不能用平聲字;平:該位置的字只能平聲,不可仄。

    平、仄,可以依據《中華新韻》、《平水韻》等韻部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詩詞中只能用一種韻部表,不能各種韻部表混用。

  • 5 # 克西

    中仄中平,其實這不是一句的完整平仄格式。像你提的完整句的平仄格式應該是這兩種: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兩句中打括號的字是平可仄、平可仄。如果你不用括號表示,就用“中"來表示也是一樣。

  • 6 # 九州八澤

    我理解,這是古詩詞某一句中對四字平仄聲調(韻律)的規定。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仄聲;中,則是這一位置的字可平可仄。比如在七言律絕“仄仄平平仄仄平”規範句式中,一三五字位的字都是可平可仄的。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這個意思。

  • 7 # 暮色蒼松214

    中,可平可仄。通常可能是:仄仄平平,或是:平仄仄平。特殊句式也有: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多見於詞譜。僅供參考。

  • 8 # 吟今居士

    表示四個字中:

    第一字平聲仄聲均可,(中)

    第二字為仄聲,

    第三字平聲仄聲均可,(中)

    第四字為平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