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死亡,活了103歲。
薛嶽(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漢族。
薛嶽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
1998年5月3日,薛嶽逝世,享年103歲。
擴充套件資料:
薛嶽生平大事介紹:
1、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戰役”、“湘北會戰”,日本稱“湘贛會戰”),是指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
這次戰役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日本為達到對國民政府誘降和軍事打擊,集中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
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
至10月9日,中國軍隊第195師恢復到進佔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陸續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至10月1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
此戰,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試圖圍殲第九戰區主力的戰略目標,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提振了士氣,抗戰必勝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2、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日本稱長沙作戰),指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
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
此次會戰從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0月中旬,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中國軍隊收復全部失地,恢復戰前態勢。
自然死亡,活了103歲。
薛嶽(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漢族。
薛嶽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
1998年5月3日,薛嶽逝世,享年103歲。
擴充套件資料:
薛嶽生平大事介紹:
1、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戰役”、“湘北會戰”,日本稱“湘贛會戰”),是指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
這次戰役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日本為達到對國民政府誘降和軍事打擊,集中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
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
至10月9日,中國軍隊第195師恢復到進佔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陸續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至10月1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
此戰,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試圖圍殲第九戰區主力的戰略目標,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提振了士氣,抗戰必勝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2、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日本稱長沙作戰),指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
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
此次會戰從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0月中旬,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中國軍隊收復全部失地,恢復戰前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