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城

    歷史上的起義大多數都是因為老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而朝廷裡奸臣當道,魚肉百姓,或是皇帝昏庸無道,整天吃喝玩樂,收刮民脂民膏,百姓都無家,無糧了,所以開始反抗,就比如說秦朝後期的陳勝吳廣起義吧!

    秦朝後期,急政暴虐,與老百姓矛盾日益激化,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陳勝吳廣與九百戍兵趕赴漁陽戍守邊境,誰料半路竟下起大雨,他們怕誤期被斬首所以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他們決心起義對抗這個暴虐昏庸的朝廷,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便是出自陳勝之口。

    還有一種便是覺得自己夠強大了,可以一統天下了,帶有侵略性的改朝換代,就像宋末元初一樣,百姓生活可以,雖然皇帝無能,但國家沒有亂,百姓沒有起義,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過得去有吃有喝,但是蒙古大軍覺得自己實力強大了,可以消滅宋朝了,所以他們南下侵略宋朝,最後滅掉宋朝由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空空認為,無論是哪個朝代,只要是能讓老百姓吃的飽,穿的暖,睡的好,沒有一個人會願意經受兵荒馬亂的年代,老百姓圖什麼,安居樂業唄!

  • 2 # 啟風說史

    大體來說,起義可能有兩種,一種是所謂“農民起義”,就是題主問題中涉及的;另一種則是貴族們為爭奪最高權力,在大義旗號下發動的造反,比如隋末的李淵。

    不用說,後一種起義和活不下去是沒多大關係的,那前一種呢?其實一樣。

    農民在古代大多數時候,確實活得很苦,但他們常年耕作,不懂歷史,不知時政,不知道自己命苦的源頭,也沒有領導眾人的能力。於是我們看到,所謂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都是小吏(如劉邦、竇建德)、商人(如黃巢、方臘)或者軍人(如陳勝、吳廣)。

    這些人領導的起義,自然也不會去考慮農民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常見的歷史是。起義領袖在成聲勢後,雖然往往打出“均貧富”之類的旗號來招攬人心,但他們的目的再單純不過,那就是推翻舊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團為核心的新政權。群雄逐鹿為的是問鼎中原,而不是什麼“農民利益”。

    農民們肯追隨起義,更多的則是追求富貴,或者被裹挾。劉邦在逃亡過程中發生了“斬白帝子”和頭上“常有云氣”兩個傳奇事件,沛縣的人聽說後都覺得劉邦將來能成大事,紛紛前來投奔。這些人投奔劉邦,並不是因為活不下去。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曾出兵北伐。有史料說北伐軍“沿路裹脅”、“到處裹脅, 愈聚愈多”。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李開芳在被俘後供稱,“所到各處, 裹脅的鄉民, 也有用銀錢邀買跟隨的, 亦有怕殺跟隨的。”

    總之,歷史上真實的起義,同我們的想象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 3 # 絕地趕圈人

    我覺得並不是,如果說吃不飽飯,沒吃的活不下去,那如果全國都是這樣,起誰的義?我以前說過一句話,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畸形現象是因為貧富差距引起的。古代農民起義,我覺得也是因為這個,貧富差距到了一定的程度,“我都快餓死了,而你還在用肉餵狗,那就不行了”。所以說,貧富差距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夫妻想生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