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糖遊戲君

    大家仔細看清朝影視劇會發現胸前有勇字計程車兵出現的時間都是在清朝晚期,主要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部下,勇的意思是鄉勇,團練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民兵。

    清朝的兵和勇的區別如下:

    1、建制不同: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

    2、內部劃分不同:

    兵: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

    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

    3、效忠物件不同:

    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

    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勇營的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

    4、戰鬥力不同:

    兵: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例如,面對太平軍時,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堪一擊。

    勇: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 ,當 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

  • 2 # 長安視界

    大家在看清朝題材的電視劇時,常常會看到清兵穿的軍服的後背上有“兵”和“勇”兩個字。相信大家都感到好笑和好奇,為什麼要在胸前印個字。大家可別小看這兩個字,一字之差含義卻相差十萬八千里。說這之前就要說說清軍的軍隊組成了。

    八旗軍主要是滿兵,他們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軍早期的戰鬥力很強,從努爾哈赤一統女真各部並且征服北韓、蒙古,直到最終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可以說兵鋒所指所向披靡。而綠營軍則是清朝入關後統一全國過程中,逐漸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之前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並且以綠旗為標誌。雖然兩者都是清朝國家武裝,但是兩者的功能完全不同。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皇帝是滿族,自然要把自己的滿族兵放在最靠近自己的地方;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戍”。

    通俗來說穿“兵”字軍服是清朝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上面介紹的八旗軍和綠營軍;而穿“勇”字軍服的清軍地位則差的多,相當於臨時工,比如遇到戰事時八旗兵和綠營軍兵力不足,皇帝就會臨時招募,他們就是 “勇”字。這就是二者的不同了。

  • 3 # 金牌鏟史官

    在看有關清朝的歷史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軍隊中看到兩個身影,即兵和勇的同時存在,同屬於作戰部隊他們到底又有什麼區別呢?

    從組成成分來說,兵主要是由八旗子弟兵和少部分的漢兵組成。八旗兵都是入關前追隨滿清貴族東奔西走打拼江山,入主中原後他們也隨著統領地位的攀升,待遇也提升,屬於是記錄在冊的在籍軍人,由兵部統一管理,每年享受朝廷發的軍餉。

    勇是在清朝的中後期才出現的,八旗子弟兵在入主中原後,仰仗著自己的高貴的地位,不思進取,逐漸慵懶無作為疏於平日訓練,如此導致了八旗兵戰鬥力低下。

    鑑於這般情況,清政府不得不從社會上招募一批士兵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於是勇就這樣誕生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勇更像是今天的預備役和民兵團,他們平時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只有戰時才會被聚集起來被啟用,因此待遇也比兵要差的遠了。雖然同是屬於作戰部隊戰鬥序列,但是為了更好的區分他們便給他們冠以“勇”來區分。

    總而言之,衣服上寫的是兵的都是屬於朝廷內部聘用的正式作戰部隊,凡是標註勇的都是臨時組建的戰時預備役。雖說是如此,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臨時組建的勇戰鬥力卻比兵戰鬥力更為強悍,這也不禁讓人感嘆晚清國力的凋敝和政府的無能。

  • 4 # 本草百曉生

    簡單說來,胸前號卦寫著“兵”的是綠營,是政府武裝。而穿“勇”字號卦的,則是地方武裝。

    自1644年,清八旗入主中原,八旗子弟一部分在京城作威作福,一部分派往全國主要省市進駐。到了乾隆時期,八旗已經成為政府的蛆蟲,靠吸食百姓為生,要他們打仗維持治安,已經不可能。於是乾隆朝重用綠營。

    綠營早在清順治年間,就存在,他們是清軍吸收來自明朝的降軍,由於他們以綠旗為主要標誌,所以乾脆稱“綠營”,他們主要是治安部隊,相當於現在的警察。

    到了嘉慶年間,因綠營內部腐朽不堪,比如他們可以子承父業,長官剋扣軍餉,面對來勢洶洶的白蓮教,綠營充分展現它無能的一面,還讓林清率領的教徒衝進了紫禁城。

    雖然林清率領的天理教(屬於白蓮教系統),很快被撲滅。但讓嘉慶感到這綠營不堪重用,在大臣們的建議。他允許當地政府,在賢明計程車紳組織下,組建鄉勇。於是鄉勇,成為打擊白蓮教的主要武裝。很快白蓮教在鄉勇的打擊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後來面對太平天國,咸豐皇帝,想起了丁憂在家的曾國藩,也是想用組建鄉勇的方式去滅洪秀全大軍。這本是無心之舉,因為他壓根就沒想到曾國藩會有後來成就!

    鄉勇,自然就是胸前掛“勇”,算是區別於有“兵”字的綠營。

  • 5 # 文史墨客

    現在關於清朝的影視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經常看到清朝的軍隊有的衣服上寫著“兵,有的衣服上寫著“勇”,這是怎麼回事?它們有什麼不同?

    “兵”和“勇”的區別

    按照清朝軍隊的性質和編制,“兵”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他們都是朝廷的正規軍隊,他們的薪資都是由國家財政撥付的,有國家統一調配和節制。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八旗兵”的構成是由滿族士兵組成的,而“綠營兵”的構成是漢人,因為他們的旗偏綠色,所以也叫綠營。八旗兵主要駐紮在北京城附近,任務就是拱衛京師。綠營兵的任務是駐紮地方,隨時聽候調遣。總體上上八旗兵的地位和待遇要比綠營兵高。“勇”也叫做鄉勇,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或者是民兵部隊,比如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的部隊就是勇,軍營叫勇營,他們的軍費歸地方政府發放。

    所以,“勇”和“兵”的差距就比較大了。

  • 6 # 老漁破船

    其實“兵勇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初步的形成,兵勇是國家的柱石,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中國古代各個封建王朝都格外注重兵勇的重要性。春秋時期諸侯國軍隊由士族和農民組成,這便是最早兵勇制的雛形。隨著歷代徵募兵制度的變化,陸續有了兵農合一,全民皆兵等募兵制度。“兵勇制”的徵兵好處在於有事召集,無事歸田,國家少了養兵費用,用當今的話叫“節省了軍費開支”。真正的將“兵勇制”發揮到極致應該是滿人進京以後的清朝了。都知道滿清的兵源分別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最初的“八旗兵”由純滿人組成,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戰鬥力很強。由於戰事之需“綠營兵”是由漢人組成。這兩個兵源單位所擔責任分別是“八旗兵”相當於現代的衛戍部隊,“綠營兵”則等同於當今的正規部隊或嫡系部隊。再說“勇”,表面上看此“勇”類似於當今的地方部隊,或者是民兵組織以及近代歷史上的“民團”。與兵的“孝忠於皇上,聽令於朝廷”相比,“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從勇營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來看,勇營應該屬於地方勢力的私人武裝,相當於近代的軍閥勢利。(圖片來自網路)

  • 7 # 小飛飛的小朋友

    清軍的正規編制有八旗軍和綠營,胸前都是“兵”字。從道光年起,清軍的戰鬥力已經為零,因此需要作戰的時候,各地往往組建民團,就是鄉勇,這些人是不拿國家軍餉的,胸前和後背是“勇”字。比如林則徐招募抗英的水勇,著名的湘軍和淮軍其實都是鄉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行中拍下的美女,街拍時遇到的美女,照片可以發到網上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