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史資深宅
-
2 # 津事津說
商鞅變法只是廢除了分封制的基本,但是沒有徹底取消分封制。商鞅規定,有功必賞,而封邑也算是一種獎賞。商鞅率軍打敗了魏國,收復河西失地,功勞很大,所以秦孝公賜予“商於之地”十五個城邑作為獎賞。當時秦國只有耕戰有功,商鞅這次立下的是軍功。
其是後來也有很多秦國顯貴是有封邑的,比如魏冉、呂不韋。直到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上臺後,才徹底取消了這一制度。
其實秦孝公時期的封邑,還是有徵兵的權力的,不過比起之前已經大大弱化了。後來秦孝公死後,秦國舊貴族反攻倒算,要殺商鞅。商鞅逃亡魏國沒有成功,就跑回商於封地,起兵造反,結果他那一點軍事實力,很快在秦軍的打擊下灰飛煙滅了。
封君制度在列國都有施行,但在秦國較為特殊,他與二十等軍功爵制中的徹侯(列侯)相似,卻也有不同,它上承西周、春秋時期的卿大夫世祿制度,又開啟了漢代的封君食邑制度,更為重要的是它融入了二十等軍功爵制,不僅僅分封公室子弟,也分封立有重大軍功的外姓大臣。
楊寬先生在著名的《戰國史》中,統計秦國封君的人物有25位,其中就包括了封侯的各位如穰侯魏冉、應侯范雎等。
白起的爵位是“武安君”,是屬於以功績或者人物評價命名的爵號,“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使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尊崇的稱號了。但是,白起作為秦國統一過程中功勳最為顯著的將軍之一,只得了一個“武安”的虛名,連像張儀那樣虛封的封地都沒有,多少顯得有些寥落了。與白起一樣,蔡澤的“綱成君”也是虛封,沒有封地采邑。
-
3 # 夏哲修
白起是秦國軍旅世家,作為有“人屠”封號的統帥,封君爵位確實不高。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功高震主,而且和君上在戰略上又有分歧。
2.軍旅世家,再等高位,於王權不利。
3.與宣太后私教甚厚,而太后強勢專權,又任用外戚,引國君猜忌。
4.國君大力培養新生代軍旅戰將,分薄白起軍權。
5.商鞅前車之鑑。
-
4 # 子由拍案驚奇
處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為了把秦人的積極性徹底的激發出來,以其致使擴張土地,富裕秦國。不但搞出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另有封君制度也一併實行,封君大量的湧現出來,而且大多是屬於秦國的功臣,基本都擁有自己的領地,在其領地上,可以收租收稅,佔有私田。
秦孝公時期,開始了所謂的商鞅變法,也正是這一時期,開始了大量的封君。
那麼,“商鞅變法後,秦國王室之外封君的多少人,為何武安君白起地位不高?”
據目前文獻所知,秦國共計封君25人。
秦國名將白起被封為武安君爵位。在當時的秦國,封君的並不多見,相關史料一般所能見到的也只是商君衛鞅、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橫門君、綱成君蔡澤、昌平君、昌文君七人而已。
即使在這七人當中,橫門君這個人只是在《戰國策》中出現過一次,而且語焉不詳。昌平君、昌文君更是無從說起,即便在《史記》中也只是說這二人是楚華人,與嬴政一起平定了嫪毐叛亂,又在李信攻楚時背叛秦國。
到了商君衛鞅、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綱成君蔡澤這四個人,才廣為人知。但即使一同為“君”,但地位卻決然不同,具體分為三等;
首當其衝者商鞅,他雖然稱“君”,但其爵位是“列侯”,屬於以封地命名的爵號,《史記》所載:“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這就是說,商鞅獲得的爵位,居於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之首,擁有實實在在的封地,且在他的封地權力很大,是和文信侯呂不韋等屬於同一個檔次。
然後,再說張儀,張儀的爵位是“武信君”,是以功績或者人物評價命名的爵號,可是,張儀卻擁有五個邑的封地,據《史記》記載: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武信君”。
但是,史書上卻沒有具體說明張儀的封地在哪裡?這就極有可能是“空授其爵”,而且張儀與商鞅比較,就差了許多。
那麼,我們最後說到白起了,白起的爵位是“武安君”,這個封號就是屬於以功績或評價命名的爵號;
白起這個人,天性善於用兵,正是白起輔佐著秦昭襄王,率領秦軍,數次力戰,擊潰魏韓聯軍;在對楚國的戰爭中,苦戰攻破楚國的國都郢城。特別是在長平之戰當中,徹底重創了趙國的主力。
白起在秦國軍中做為核心人物30餘年,破敵70餘城,秦國能成為軍事強國,白起功不可沒。
也正是因為這些,白起被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使百姓安集,故號武安”,這些言辭、文字也就概括了白起的功績了,當然,以白起之功績,只給虛名,沒有封地,確實未免待之過薄。
所以,白起後期的積極性也就不是那麼大了,以至於與秦國文官之首範睢齟齬不和,後來,在再次攻趙的戰役中,被秦昭襄王認定白起是坐視秦軍敗績而不肯出山,出來之後,又沒有積極的態度對待前線的十萬火急,於是,下令賜死了白起。
-
5 # 長島男爵
自商君變法以來,世卿世祿制被打破,有能力的底層人士得到提升的機會,出身高貴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坐享其成,然而世事無絕對,真的是出身高貴沒功勞就不能享受貴族待遇嗎?答案是否定的。
商鞅創造了以軍功封爵的二十等爵制度,懂了很多人的蛋糕,事實上最後他也因此而死。
所謂軍功爵,就是以軍功大小提升爵位的制度。
如▲圖所示。
他使有能力的人得到提升的機會,而不是唯出身論,新鮮血液的注入提升了國力,這是好事。
但是變法能夠成功,是不能完全得罪所有世卿的,因為他們掌握原來國家的大部分權力,與他們為敵就是以國家為敵嘛,但是不剝奪他們的地位,如何能騰出位置,分給有功之人?
這似乎變成死迴圈了,但華人有其獨特的智慧,這一招屢見不鮮,既然得罪全部不行,那就得罪一部分就好了。
於是就有了不同於軍功爵的封君制度。
秦國所謂的封君制度,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制度,他可以是受封者等到田宅,並世代擁有。
不同於世卿,也不同於軍功爵,實力封賞多少受封者身份,是否有功勞,都不受影響,封君制度就是一種自由度非常大,完全取決於君主意願的制度,他的特點就是「自由」。
同樣是君他可以封幾百戶,幾千戶甚至更多。
變法如何可以不得罪所有人,其實很簡單,就是保留最核心部分貴族的權力,爭取他們支援,最低限度不反對。
對於那些血緣關係已經很疏遠的貴族,地位剝奪就剝奪了吧,秦王也不會心疼,誰認識你是誰啊。
但是對於秦王的兄弟、兒子這些至親,你總不能讓他們上戰場數人頭吧?所以保留秦王至親的特權,去除關係遠的宗室、功臣後裔的特權,可以最大程度釋放國力,也增加了君主的集權,而實現的方式就是封君。
可見封君主要是為宗室至親準備的,為什麼還有異姓的君呢?其實還是跟他的自由度有關。
因為如果是軍人,可以戰場數人頭計算功勞,那麼執宰一國之人如何定功?作為一國相邦,功勞就難以界定了,他主要跟整體國勢有關,無法用斬首几几人這種具體的數字來評定,主觀性很大,於是就有執宰之人封君,如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橫門君、綱成君蔡澤、昌平君、昌文君。
因為封君自由度大,很難界定白起的武安君食邑幾許,但白起在軍功爵這邊晉升得好好的,突然間轉向封君這一個體系,實際上就是有打壓白起的意思,因為照原先的路線走白起很可能發達封爵的頂峰徹侯吧,如今轉了封君就是斷了這條路了,秦國的封侯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一般有先封君後封侯的,反過來卻沒有,這就說明了他的分量。
-
6 # 漢東省緝毒廳長祁同偉
白起地位很高的 縱觀秦國曆史除宗室外封君的只有7人那就是
商君衛鞅、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橫門君、綱成君蔡澤、昌平君、昌文君。
他們的君和侯是一樣的 都是頂品
回覆列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為鼓勵秦人積極“耕戰”,做到“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施行了二十等軍功爵制,依據功勞的大小,將有功之臣分封為徹侯、關內侯、大庶長……上造、公士等。然而,在二十等軍功爵制之外,還有一個封號比較特殊,那就是“君”。
封君制度在列國都有施行,但在秦國較為特殊,他與二十等軍功爵制中的徹侯(列侯)相似,卻也有不同,它上承西周、春秋時期的卿大夫世祿制度,又開啟了漢代的封君食邑制度,更為重要的是它融入了二十等軍功爵制,不僅僅分封公室子弟,也分封立有重大軍功的外姓大臣。
在秦國,絕對在王室之外的封君人物很少,筆者能查到的只有六七個,商君衛鞅、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橫門君、綱成君蔡澤、昌平君、昌文君。
關於武安君白起爵位低的問題!
商鞅雖然稱“君”,但他的爵位是“列侯”,屬於以封地命名的爵號,《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商鞅的爵位,位於秦二十等軍功爵制之首,擁有實實在在的封地,且在他的封地權力很大,和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等屬於同一個檔次。
其次,張儀的爵位是“武信君”,屬於以功績或者人物評價命名的爵號,但他也實實在在地擁有五個邑的封地,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武信君”。史書上並未記載張儀的封地在哪裡,不排除可能只是“假其位號,或空授其爵”的可能,所以他比商鞅等相比,是次一個檔次的。
最後,白起的爵位是“武安君”,也是屬於以功績或者人物評價命名的爵號,但是,白起作為秦國統一過程中功勳最為顯著的將軍之一,只得了一個“武安”的虛名,連像張儀那樣虛封的封地都沒有,多少顯得有些寥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