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安村人

    李北海書法主要得力於王羲之聖教序,後來學李北海者,蘇東坡,米芾及趙孟頫等都於北海字中獲取養分而後卓然成家。

  • 2 # 狂喜淡墨a

    李邕是學習哪一個碑帖而形成李思訓碑風格,還有哪一個書家學習李思訓碑,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李邕是唐代書家,特長喜為文寫碑文之頌。他寫的李思訓碑越肉絲(雲麾將軍碑)就是一例,還有《嶽麓寺碑》。

    這是他為李思訓將軍寫的碑頌,古人云: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第一,其觸液屈衍,紆徐妍溢,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虞歐下朝,風度閒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三郎顧之,不覺嘆美,

    李邕筆墨翩翩自肆,初乍目之,而不令人喜愛,而久乃愛之,時唐人到宋沒有效尤,只有蘇軾米芾始學之。米芾評雲“墨渴筆勁,想見運筆神助。”又云“李邕擺脫子敬,體乏纖濃。”

    筆格,以荒率為沉厚,以欹側為端凝。稱之為括州(李邕)象比右軍龍,言之其筆墨有肥象。

    學右軍而變體格。成就了自己的佻巧一路,曾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

    後來學李邕書的書家,最鐵粉是趙孟頫,從李思訓碑學到了神髓,而也走出二王體格,創已風神筆墨。這也是李邕的字,初看不入目。細看耐賞。

  • 3 # 翰墨今香

    李邕是學習哪個碑帖形成《李思訓碑》風格的?這個問題有點繞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李邕書風的形成,是學習了哪些碑帖的成果?下面我們就先了解一下李邕的書法。

    李邕他的書法在世時名氣並不是很大,他不以書名世,而是以文章名世,當時很多名士都推崇他為文壇前輩,杜甫與他是忘年交,李白、高適、崔顥等人也紛紛與其交好,行卷獻詩以為知己。李邕的書法是到了唐末的時候才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南唐後主李煜雖然認為李邕的書法:“李邕得右軍之氣而失於體格。”,但是仍然將李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徐浩、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相列為唐代大家。從此之後,李邕的書名愈來愈被後世所重。

    李邕的書法主要得益於《蘭亭序》和《聖教序》,那個時代,《蘭亭序》被李世民那麼推崇,很少有人不學的。元代王惲在其《題雲麾帖後》有云:

    “《蘭亭》在古今為真行之祖,自太宗崇尚,一代學者爭師宗之。然如徐季海輩,尚未免誥體之俗,況餘人乎?公(李邕)於斯時,獨能高視遠步,造微入妙,臨池策勳,固當為右軍忠臣矣。”

    李邕行書的代表作是《麓山寺碑》(又名《嶽麓寺碑》)和《李思訓碑》(又名《雲麾將軍碑》),兩刻碑之間相差十年,《嶽麓寺碑》在前《李思訓碑》在後,這兩塊碑也最被後人所重視。

    後世學李邕的書家眾多,例如宋四家的蘇軾、米芾都曾取法李邕的書法。而受益最多的當屬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了,趙孟頫吸收了李邕行書的筆法特點,把這種筆法用到了他的楷書當中,形成了獨具特點的“趙體”楷書風格。

    趙孟頫《膽巴碑》

    另外明代的董其昌也十分推崇李邕,自稱平生最愛李邕的書法,對李邕的評價也非常之高:“餘嘗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世必有肯餘言者。”他把李邕提高到與王羲之並列的地位,可謂推崇之至,無以復加了。

  • 4 # 諸城鬍子

    李邕是學王羲之的,不是學碑。齊白石的行書學習的李邕《李思訓碑》,把行楷變行草,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齊白石1910年曾經和湘潭同鄉黎薇蓀同遊麓山,訪李邕《麓山寺碑》,但是齊白石用工最多的是《李思訓碑》。

    齊白石1911年臨《麓山寺碑》,中央美術學院藏

    《李思訓碑》結體方峻、筆畫細勁挺拔,這樣的字型其實非常符合齊白石的性格。齊白石畢生筆力強悍,源自他天然的性格和作為雕花木匠的生活經歷。

    《李思訓碑》

    齊白石曾經對子弟講:“(我)以寫李北海雲麾碑下的功夫最大,幾乎手不離筆,不僅對著碑臨,還揹著碑臨”。

    這件1911年的《竹枝遊鴨》,書法風格明顯可以看到仿李思訓的風格,但是還比較僵硬,仍然帶著何紹基的影子。

    下面這件1911年作品的書法就能直觀看出李邕的影響了。此時仍然是模仿較多。

    整個1920年代,齊白石的書法風格在李碑基礎上,一致延續瘦硬奔放的風格,同時開始探索自己的自由表現。下圖為齊白石20年代書法。

    到了30年代,齊白石“衰年變法”,隨著畫風變化,行筆放緩,逐漸融入畫意。

    40年代,越發氣定神閒。

    50年代,齊白石的行書加入了篆書的筆意,去掉了一切險奇、頓挫,迴歸大自然、大平樸。行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傳說中的”人書俱老“

    所以說,對於齊白石晚年書法影響最大的就是李邕,但是他學習李邕並非簡單模仿,而是融其大意。把李邕的行楷變為行草,獲得了更多抒發自我的自由,也更易於發揮自己的個性。

  • 5 # 千年蘭亭

    李邕在歷史上是一種很奇怪的存在,他既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當時也並不以書法出名,但唐代很多大詩人、名人都圍繞在他周圍,比如李白、杜甫、高適、、崔顥、岐王李範、音樂家李龜年等待。

    “君不見李北海, 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李邕被李林甫杖斃後,李白髮出如此感慨。而杜甫更是在《八哀詩》中哀嘆:“嗚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寵嬖。”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李邕絕對是唐代的大手筆,但當時並不以書名,直到五代才引起書壇重視,南唐後主李煜曾說:“李邕得右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此言似乎在貶李邕,其實將李與書聖相比較,本身就是對李的肯定。

    李邕書法,並非出自家傳,他的父親李善雖然也是名士,但並不長於書法。唐代書法,崇尚王字,學習書法基本上都沿襲二王書風,李邕也是如此,其用筆筆俊度緩,勢方韻圓,其堅勁含蓄處純屬王字一派。

    但他又有別於王字。唐代中期,玄宗即位後,開創開元盛世,國富民強,從上至下以豐腴為美,肥美如楊玉環者能得寵即為一例。而此審美反應到書法上,即是玄宗倡導隸書,喜歡豐美。但李邕不善隸書,於是將隸書的豐美加入到自己的行書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史稱”放筆增豪,豐體益媚“。

    《李思訓碑》又稱《雲麾將軍碑》,作於740年。要弄明白此碑特點,必須將之與作於730年的《麓山寺碑》進行比較。

    《麓山寺碑》寫於他逐漸失寵之時,故氣骨崢嶸,沉著雄強。而《李思訓碑》時,他又重新得志,再受重用,故寫得輕鬆跳躍,俊美妍麗,但也有人認為其略顯輕佻。可見,一個人的書寫,受情緒影響是極大的,我們要了解一位書家、一件作品的風格,必須要了解他的歷史。

    不管怎樣,《李思訓碑》與《麓山寺碑》,都是李邕的代表作,歷來為書壇所重,是李邕書法之極則。

  • 6 # 神韻軒書法

    李邕以北碑入行,在學王羲之《聖教序》的基礎上,大膽變法,將北碑和行書融合,形成李思訓碑的險峭爽朗風格。

    《宣和書譜》雲:"李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

    一,將章法改成字字獨立,沒有聖教序中的上下字連綿結構。

    二,字的外形呈方形,左低右高,改變聖教序的長形結構。

    三,方筆折筆較多,勁險峭拔,改變王羲之《聖教序》婀娜流麗。

    四,將《聖教序》的重心偏上,改變為重心下移,上舒下斂。

    後世蘇東坡晚年學過《李思訓碑》,趙孟頫也學過《李思訓碑》,此碑對他們的書法風格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李思訓碑》為李邕所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年紅怎麼搭配更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