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晏子
-
2 # 大莫僧人
農村的發展出路在農場化,公司化丨
能用機械的平地。應該發展美國式農場。只有土地集中,使用機械才可以見利ll而多出人員可外出打工。以地入股可以解決後顧之憂!!
土地集中才可以促進小城鎮發展。有了小城鎮必然帶起交通,教育,醫院。供應等行業丨這就是良性運轉。首先增加了就業。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老人家養老更方便。治安管理更易到位。
對山區應該走公司化丨因地制宜。發展養植種植。申請特種養植等。也可以讓年輕人外出發展。
政府盡些責任。讓資源多元化丨落實農民利益。減少荒地。只要基層努力一下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丨
農場,公司。以及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都是一樣的促進農村的發展丨讓他們從土地上出去發展打工。必須解決後顧之憂!土地集中即是選擇。不然十來畝地的利潤能消除貧困嗎?
機器,土地整合與水利設定是前期投入。政府應支援一下。給培養管理人員上操心一下。幫助農民兄弟真正的走出貧困!!!
-
3 # 治平36
關於這樣問題,沒有實質上的東西。農民有什麼不好?農民就會永遠受歧視嗎?從現在城市進化狀況來,我還是主張農村好,做農民好。農村的山永遠是綠的,水也清,蔬菜水果自己產,糧食自己種,不像城裡吃什麼都擔驚受怕,又怕農藥,又怕染色素……。還沒吃就怕,吃下去了又愁。空氣清新,不像城裡空氣汙濁,成天戴口罩。當然農村也有短處,主要是缺乏醫療條件,和小孩子讀書成問題,遠在縣城,墟鎮,路程好遠。陪讀要花許多錢。書包加藥包農民真有不堪重負之感。總之,我是農民,不因是農民以自卑,不要他臉色吃飯,我們農民安貧樂道,自產自食,吃得放心,活得開心,把後培養成人才用心。當農民真好!
農民永遠就是農民嗎?
世上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農民為何就能永遠是農民呢?
人類社會自有了分工,便有了不同的身份,《春秋穀梁傳》稱“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管子》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但是,這些身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有了科考制度以為,就有普通農民子弟透過科考進入士途,由農民躋身士民。而農民中有一定手藝的人,又可以慢慢變身工民,善於經商者,又可能變身商民。所以,沒有一成為變的身份。
元明時期,把戶籍分為民籍、匠籍和軍籍,那時候匠籍和軍籍不能隨意脫離原戶籍,只有經皇帝批准才能擺脫,而民籍沒有什麼條件限制。民籍,未必都是農民,耍個小手藝的,做點小買賣的,都是允許的。
就我們山東人來說,在清朝及民國闖關東時期,很大一部分人到東北後逐步脫離農民身份。當時年輕人闖關東,往往去店面上當個學徒,慢慢不再從事農業,有很多在外面發達了,逐步融入城市,成了城市人。我的曾祖父去世早,祖父弟兄4人,除祖父外,其他3人闖了關東,後來都落腳在大連,成了城市人。在東北的大城市裡,有很多當時闖關東的農民。
人口的流動性是不可阻止的,樹挪死人挪活,水往低處流,人卻要往高處走。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改變了身份。看看中國目前大城市的人口,往上屬幾代,誰敢說祖上不是農民?
遠了咱不說,說說咱們熟悉或經過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那些參軍參戰的農民,建國後有多少轉業留在城市?建國初期,支援新疆支援東北,多少農村人慢慢成了城市人?大鍊鋼鐵時期,多少農村人進入城市?而此後,有多少農村人透過招工或參軍,逐步離開農村?更有多少農村青年學子,在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畢業後成了“國家人”?
改革開放後,農民愛幹啥幹啥,或外出經商,或外出務工,一不小心發達了,就留在了城市。戶口管理放鬆後,不少農民進城買了房,戶口隨房遷進城市,也不再是農民了。
所以,不要在意自己的農民身份,現在戶口都不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了,農民這個標籤,誰知道還能存在多久?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三十年河水向東流,三十年河水向西流,隨應社會,能力上進,沒必要考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