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愛書屋
-
2 # 寫字吧
祝允明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 “吳中四才子”。但可以說,他是一個不得志的文人,33歲中舉,55歲才當上知縣,60歲又稱病還鄉。
(圖:祝允明《草書曹植詩四首》卷區域性)
仕途的不如意,逐漸使得他玩世狂放、“好酒色六博”,但他才思敏捷,擅長詩文、書法的名聲,依然名震海內。
曾有位太守就慕名請祝允明給他收藏的畫作題詩,這幅畫作的畫面是,在一條柳樹環繞的河堤旁,一名女子正與河邊小船上的人依依惜別。
為此畫作題詩,祝允明出價三百兩銀子,但這個太守是個十分吝嗇的人,只付了一百兩。祝允明不急也不惱,提筆就在畫上題了四句:
“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這顯然不符合太守的期望,於是請唐伯虎從中協調,最後太守只有補齊了剩下了二百兩銀子,而祝允明也補齊了詩的後半段。待詩文寫完,也不由令觀者拍案叫絕:
“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圖:祝允明《草書曹植詩四首》卷區域性)
而祝允明的書法從早年的楷書、行書到晚年的草書,極盡變化。特別是晚年時期,草書點畫縱橫,天真縱逸。
他晚年時抄錄的《草書曹植詩四首》,自己感覺特別滿意。在卷尾寫道:“冬日烈風下寫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誰也。”認為在冬日烈風下書寫的此卷,可以比擬一千五百年以前的“草聖”張芝了。
(圖:祝允明《草書曹植詩四首》卷區域性)
雖如此,但不得不說,此作確是祝允明晚年草書登峰造極之作,用筆利落乾脆,結體奇正相依,節奏極具變化,可謂是達到了“心手相暢”的境界。
-
3 # 嗔痴歷史觀
祝枝山,原名祝允明,明代著名書法家,一生創作無數佳作,其中包括《太湖詩卷》、《赤壁賦》等,與文徽明、王寵同為明朝中期書法家代表。
他一生不得志,考個進士沒考中,以舉人身份當官,當了幾年就生病回家休息,要說他的書法確實崇尚魏晉書風,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為人生活是否如魏晉名士一般不拘禮數,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影視劇中的祝枝山倒是特別不拘禮數,比如周星馳演繹的《唐伯虎點秋香》還有四大才子之類的作品,都把他們刻畫得十分不拘禮數,風流不羈。
真實生活中的祝枝山,我覺得應該就是比較持才傲物,並沒有那麼放蕩不羈,比如他在年輕時候寫下《草書曹植詩四首》,並且自詡此書恰似千年前的魏晉名士張芝,由此可見祝枝山確實藝術風格與魏晉名士有所相似。
但是生活方面,明朝時期整體社會風氣還是比較保守,畢竟程朱理學從宋朝建立以來,往後的朝代基本都很崇尚,以此為道德標準,所以不太可能像魏晉時期那樣不拘禮數。畢竟魏晉時期人們對道德與貞操的觀念還沒有,所以社會風氣更加原始開放。
也許一些影視劇對那些名人真實生活的形象刻畫過於深入,從而導致我們對他們失去客觀認識,但是我想真實歷史中的祝枝山,應該就是一個長相普通,滿臉胡腮穿著拖鞋在書房絞盡腦汁創作的藝術家吧。
與我們今天的書法家那些應該差不多,都是文化人,就是持才傲物一點,其餘的缺點,沒有那麼明顯,更加不可能出現魏晉時期那種不拘禮數的生活作風。
結語每個時期都會有每個時期特有的風格,不管藝術還是生活,我們只可能模仿,但是永遠不太可能重複,僅此而已,關於祝枝山的那些傳說,就讓我們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消遣足矣!
-
4 # 墨池煙雲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不羈,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因右手生六指,而自號“枝山”。
枝山書法尤其楷書直追魏晉,晚年狂草更是一絕,得益於黃庭堅筆法,筆走龍蛇,落紙雲煙,那是瀟灑的“一塌糊塗”
再說生活是不是像魏晉名士一樣不拘禮數,我想多多少少還有的,
其次,和唐伯虎一樣仕途不順,不是應試的角兒,一生只弄個舉人,相當不得志,為轉移胸中抑鬱,難免有點疏狂,再加上愛酒,更是放浪形骸!
說到他的不拘禮數,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唐伯虎閒來無事,找祝枝山切磋“武藝”。。。。。。哦不對是“文藝”,不分輩分的那種。一進門就愣住了,只見祝枝山赤條條一絲不掛,左手舉杜康,右手書狂草。十分忘我,唐伯虎上前問“祝兄何不著衣”?祝枝山微微一笑,答到“豈曰無依,與子同袍”!。。。。。。噫籲嚱!才子就是才子。
-
5 # 原yuan也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這裡列舉一個關於祝枝山的故事,很有哲理。
有一天,祝枝山告訴唐伯虎:後山住著一個寡婦,守寡三年,把貞節視為生命,只養了一隻老鷹相依為命。 如果你能搞定這名女子,那我祝枝山對你五體投地.唐伯虎想一想,便要祝枝山過幾天再來聽訊息。
過了兩天,下起傾盆大雨。半夜,唐伯虎爬上了後山,到了寡婦家門口。唐伯虎敲了敲門,問道:「能不能讓我避避雨?」 寡婦開了門,原來是江南才子唐伯虎, 連忙讓他進屋。唐伯虎進了門, 連連道謝,接著又問道:「可不可以將溼的衣服脫掉?」 寡婦一看衣服全溼了,連忙把衣服那到灶上烘乾。這時,唐伯虎又問:「大嫂,我口渴了,借我 一口瓢,讓我喝口水行嗎?」 寡婦連忙拿了一口瓢給唐伯虎。
唐伯虎喝完了水,看看很晚了,問寡婦: 「大嫂能否讓我在這裡過一夜?」寡婦想了想,屋外雨下得正大,也就答應了,將唐伯虎領至客房,唐伯虎進了客房,也不客氣, 倒頭便睡。第二天天亮,唐伯虎起得早,悄悄走進院子,果然看見那隻相依為命的老鷹。唐伯虎抓住老鷹,把毛都拔了下來;然後,也沒和寡婦打聲招呼,就回了家。
過了幾天,唐伯虎和祝枝山在家下棋,聽見有人敲門。祝枝山開了門,原來是那寡婦, 寡婦一看見唐伯虎就用國語破口大罵:「唐伯虎啊唐伯虎!你是江南文人,一代才子,為何做出這種齷齪事來?那天我看你挺可憐,好心開門讓你進來。你要避雨,我就讓你避雨;你要脫,我就讓你脫;你要瓢,我就給你瓢;你要過夜,我就讓你過夜。你說!你為什麼把我的鷹毛都拔光了 ?」
祝枝山在旁聽得目瞪口呆......
對聯故事(二十)祝枝山戲弄店主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相傳此聯為明代學者祝枝山為一家店主人所作。店主人將其讀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店主人大為不滿。祝枝山微微一笑說:不必生氣,是你把楹聯唸錯了,應該這樣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店主人這才轉怒為喜,且置酒招待。
祝枝山利用這副楹聯的兩種不同讀法的相反效果,與店主人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楹聯在實際應用中是不加標點的,在一般情況下,不同的斷句方式對楹聯聯意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種楹聯,是出於某種需要而精心構思的,不同的斷句方式,聯意會發生很大變化,甚至相反。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書法三大家”(另兩人為文徵明和王寵)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祝允明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興寧縣誌》。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明史》本傳稱“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餘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產。
-
6 # 學優文化
祝枝山的狂草書,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
書法上他提倡“雅”,"入神″。是基於他本人的學識與經歷,也是符合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崇尚的清談與玄學之風的。雅與入神是具體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雅的學識基礎,才能進入“入神”的狀態,因此才能書寫出傳神妙品的書法。這也正是魏晉雅士的個性彰顯與人文精神追求,與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是達到一致的,觀看他的草書,細細品味,是能體會到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的。
-
7 # 神韻軒書法
明代的祝枝山有魏晉名士風度,生性佚蕩,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名仕。由於他對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不滿,所以才有避世絕俗思想,辭官後如魏晉名士般放浪形骸,不拘小節。寄情山水。寄情書畫。
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雲:"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巖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公。″
祝枝山的書法有魏晉書風。他主張個性學養與功力同等重要。才能使書法作品有神采。神采離不開深厚功力來表達。有功力的作品缺乏精神、氣韻、風度。也不能稱之為有靈魂的作品。主張學書法要雅、沿晉遊唐、超然格度之外。達到入神之境。祝枝山行書《瓊林玉樹圖歌》,綾本冊頁,縱34釐米,橫22.5釐米,是他38歲時在奏淮京舍為《瓊林玉樹》一圖所題。字取橫勢。蕭散簡遠、縱橫豪逸、老練勁健。有古雅之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行書為祝枝山所書。)
回覆列表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書追魏晉可以受其影響,包括筆法呀、用墨呀等等各個方面,消化吸收以為幾用,終歸還是要形成自己的書風。至於生活上呢,政史並無記在。至於戲文野史,可信度還有待考證。即便如此,崇尚古人生活做派只是給自己放浪形骸找個既合理又高雅的藉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