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為願

    學校減負對孩子學習來講是好事,很多孩子的厭學原因就是源自學習過程中的過度聯絡。尤其是相對小的孩子。

    我自己女兒小時候學英語,特別厭煩老師的背多少遍,寫多少遍,出現這個問題後我的解決方式就是孩子媽媽每天和孩子用英語單詞卡片玩遊戲,如果遊戲中贏了,也就是記住單詞了,不背,不寫老師的作業,也可以,同時要和老師溝通好,用重視孩子實際學習效果的方法解決問題。

    關於小學剛開始認識生字的問題,我也有自己的體會,把生字原始的甲骨文刨出來,找到每個字原始的意義和故事,讓遊戲的內容植入字的學習過程,認識一個字,瞭解字背後的故事,孩子就會覺得好玩有趣,同時對字是象形的發展過程給孩子一個解讀,孩子的記憶效率陡然提升,學習變得相對自然,自覺。

    對於計算和口算,我也刻意把孩子領到超市,書店,菜市場,讓孩子體驗計算的真實和意義,體驗計算的過程和場景,讓孩子感受真實的學習和抽象學習之間的關係。

    總之,減負不是一個簡單把作業量和學習內容減掉的過程,減負應該是用更加有效,好玩,孩子主動參與,積極參與的方法解決孩子學習效率的問題。

    減負是減少學習內容,是誤讀,減負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用更簡單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學習困惑。

  • 2 # 教育擺渡者

    沒幫助!

    原因如下:

    高考是一道坎,一個省、一個地區、甚至是一所學校的減負,對學生而言,減負後,這道坎能不能邁過,才是關鍵。

    從2014年開始,國家推行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從2017年浙江、上海啟動新高考以來,到2020年,新加入北京、山東、天津和海南,到2022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高考都將採取新模式,無論是主流的3+3模式,還是3+2+1模式,無一例外的是,上大學容易了,但進入985/211等院校的競爭加劇了,分層培養人才的模式越來越清晰,高考全國一盤棋,越是頂級名校,錄取新生的標準越嚴苛,除非,高等教育真正實現了100%的普及化,那時,可以減負,只不過,如果要入讀名校,將來有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臺,現階段的減負,可能讓孩子止步於高考這道坎。

    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客觀存在,只要存在所謂的重點學校,今天減的負,在重點學校的招生中,就是學生爬不出去的坑。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初中,採取劃片的方式,即使客觀上存在著初中學校之間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平衡,但家長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和制度約束,也就接受了劃片的方案。

    但初中升高中時,一個省、一個地區的高中,其教學質量也存在著明顯的優劣,尤其是中考進入省級、市級重點高中,競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高考時進入名校的爭奪,重點、優質高中,往往就是進入名校的“保證”,如果孩子減負了,但優質高中會同步降低錄取標準嗎?即使這些高中降低了錄取標準,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差不多質量的高中教育嗎?有差別,就有競爭,這無法逃避,所以,義務階段的減負,會在中考時,成為這部分學生爬不上去的坑。

    職業有差異,收入有高低,無論是創業還是打工,智本時代下,優質的教育,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社會層次。

    大學往往是主推個人成就的平臺,名校和一般院校之間的差別,就是給畢業生提供的平臺高度不同,社會是金字塔結構的,不同高度的平臺,以為著達到相同的層次,低平臺上的競爭者,要比高平臺上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

    競爭無處不在,有競爭,就有對比,就有優勝劣汰,只要規則公平、公正,積極參與競爭是獲得更好發展的助推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月“窩家裡”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