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睡大頭覺

    《寒食》詩意:春天,整個長安呈現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當時的風俗是寒食節要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唐代詩人韓翃《寒食》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詩詞典故

    雖然該詩暗藏諷意,但形象生動的典型化描寫征服了當時的皇帝。

    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後,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

    韓翃的《寒食》一詩,不僅受當時皇帝喜愛,一般朝士也口口相傳,珍愛有加。

    詩詞賞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

    “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

    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

    “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

    “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廷生活,並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歷來頗受賞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如果王熙鳳生的是女兒,賈璉還會想法整王熙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