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28449235116

      古人煉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富於表現力。洪邁《容齋續筆捲八》雲:“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作者認為“到”、“過”、“入”、“滿”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精警。

      這是因為,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

      3、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瞭“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於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井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用在這裡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關於文章反覆修改的詩句:

      元代劉秉忠《藏春集》中的《讀遺山詩四首》,其中之一寫道:“青雲高興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後,百川春水自東流。”作者以形象的詩句描繪詩創作中煉字的過程,以及詩人煉得至當至雋的字以後的美好心情。

      詩聖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唐朝詩人賈島以苦吟著名,因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嘆而傳為文壇佳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怎樣養富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