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幼兒園的小姐姐Lucia

    大家好,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雖然我的幼兒園目前沒有國學,但我挺喜歡國學的,我覺得國學,並不僅僅只《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這些專業的國學知識;也不是隻有唐詩,宋詞;也不是穿漢服;也不是學禮儀;當然上面的那些知識其中的某些方面,還需要環境的陶冶,禮樂的培養,除了培養孩子,還要給家長們普及國學知識!

  • 2 # nanji

    最近幾年主打國學主題的幼兒園比比皆是,我周邊就有幾家國學幼兒園,其中一家園區內有座孔子雕塑,每天老師幼兒都要拜孔子,教室走廊隨處可見孔子掛圖,孝德大字。提倡國學文化,禮儀教育,國學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追捧,例如孫楠對子女的教育……

    國學是以諸子百家學說為基礎,涵蓋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是相對西學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國學教育現在很多時候用於幼兒的啟蒙教育,國學經典涵蓋甚廣,包括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涵蓋歷史生活方式,自然規律的總結。

    很多國學經典朗朗上口,很適合孩子朗讀,我家孩子在幼兒園也學習唐詩,三字經,孝親頌等等,裡面的道理現在他們還很懵懂,但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很多時候寶寶會領悟裡面的一些簡單道理。國學不可全收,要與時俱進,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國學的很多道理也啟發成人以自省,建議家長可以經常陪讀,解惑,精進。

  • 3 # 瑞華春風

    首先,“國學”中有些部分適宜3歲兒童學習。

    國學中讓幼兒知禮儀明白行為規範的,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這些使小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懂得的文章,對人們的言行舉止要求是很全面、很到位的,使其幼小的心靈都能受此薰陶,成人後其行為肯定會受到影響。

    又如,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也適宜幼兒學習。舉個例子:“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等,這一類就非常適宜兒童學習吟誦。

    再如,傳統文化中的愚言和成語故事,舉例子:《孔融讓梨》該故事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好相處。《愚公移山》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鐵杵成針》啟示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以頑強意志戰勝學習和生活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等等對孩子的禮儀和毅力培養都是有示範和教育意義的。

    其次是孩子上中小學時能學習的內容有,《論語》,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部《論語》修自身。儘管《論語》只是一些簡單的對話,但包含了大量為人處世的大原則、大道理。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糧食店”。可以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食糧”。另有《大學》、《中庸》等內容,從小樹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他們走入社會以後,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象《師說》《勸學》等等許多名篇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啟迪作用。所以,我覺得在中小學生中提倡學習國學的意義是很重要的。

  • 4 # 蓉蓉生活育兒

    關於幼兒薰陶國學我以前也迷茫過、懷疑過,但自從工作的幼兒園及孩子學校實施國學教育後,我深深地見識了國學的底蘊,成為它的擁護者。

    既然要談國學,我們必須瞭解它,那什麼是國學呢?國學涉及廣泛,天文地理、醫相占卜、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哲學、等都是國學範疇,解釋起來太複雜,國學通俗點講— 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學術精髓。

    那現在幼兒薰陶的國學文化有哪些呢?

    經典誦讀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論語》、《大學》、《中庸》。

    藝類:琴棋書畫和武術。

    那幼兒為什麼要進行國學薰陶呢?我們先從民族層面分析:(民族層面)

    1、深入骨髓地打上中國烙印:

    還記得日本人侵略中華的軟手段嗎?那就是逼迫我們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想從根上改變我們,迫使我們成為他們的奴隸。日本人深知,殊人殊心,要想使一個民族從根拔起,那只有侵略他們的文化!可見國學文化薰陶的重要性。

    我們試想一下區別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的標準是什麼?除了外表的不一樣,那就是從小根植於骨髓的本土文化。就像把中國孩子從小送到美國去薰陶,不教中文,那他只會說英文,價值觀、生活方式、道德倫理也都打上西方化的烙印。(中華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倫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所以從小薰陶才能讓華人骨子裡具有中國特色,具有中國精氣神,讓中華文化深入骨髓。

    2、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文化成為國與囯之間軟實力較量的手段之一。世界範圍內形形色色的文化闖入中國兒童的視野,發展心理學理論分析:涉世不深的兒童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面對他國文化的的衝擊,其思維認知容易受他國文化的影響,從而失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孩子時期,是最容易接受愛國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時期。

    從個人層面上講

    提倡幼兒受國學文化的薰陶的理由:

    1、培養記憶力和認字能力。

    心理學證明:0—13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記住的東西往往終身不忘。而國學實驗證明,經常誦讀國學能夠培養記憶力,提升識字能力,央視播放的《中國詩詞大會》裡的6歲幼兒王恆屹,可以背誦580首古詩,隨意變換形式提問,他都可以亳不猶豫地回答。才女武亦姝,2000多首古詩詞倒背如流,現在成為清華才女。他們都是從小受國學文化薰陶,記憶力超群,認字能力驚人。(我自己帶的班級實行了國學教育後,幼兒能夠認識很多字,記憶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只是可能由於讀的不多,目前把一句經典拆分了,放在別處字不認識。)

    2、提高成績,利於寫作。我們在描寫瀑布時,是否長篇大論還描寫不出瀑布的特點,李白的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就完美的把瀑布呈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現在的教材中,小學古詩文比重高,到了初中更是升級,到了高中升大學時不僅比重增多,難度也升級。看看近年來的高考試卷,基本是古文考題,不僅考背誦,更考理解與領悟,所以想要語文成績好,(心理學證明13歲以前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必須從小接受國學文化薰陶。

    4、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

    經典包羅永珍,充滿智慧。例如:《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肓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弟子規教我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受眾而親仁。等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可以說國學文化用經典的語句道盡了人生的方方面而、一應俱全。雖然在幼兒期孩子不明白國學經典的哲理,但當他們長大實踐時就會明白國學經典教他們的哲理:鋤禾日當午、漢謫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或許幼兒不明白,但當他們長大實踐後就會明白為什麼要珍惜糧食。

    幼兒薰陶國學遇到的問題

    1、年齡小,不懂

    大家擔心孩子年齡小,不懂,其實我們不需要孩子懂,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我們只需孩子把國子經典先背下來,並不需理解,以後,經過複習及其應用,孩子自然會懂,舉個例子:孩子生下來時開口叫爸爸或媽媽時,他是對特定的人還是時不時叫?孩子對物品可以叫爸爸、媽媽,對一切都叫爸爸媽媽、他並不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覆實踐與練習踐,他會對著特定的人叫。所以我們不需要他懂。

    2、沒興趣

    擔心孩子沒有興趣,那就是方法問題了,要抓住孩子的年齡與心理特點,他們喜歡遊戲、唱歌、聽故事,可以吟誦的方法,網路上有,我們幼兒園用,也可以以故事方式,這需要好的教材。遊戲可以自己設計,像我就是玩“大小”聲等遊戲教國學。

    國學文化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1、一定要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2、一定要注意,琴棋書畫方面,以4一5歲為宜。手指與身體的協調性加強,能夠較快掌推握筆、書寫、繪畫、撫琴、對弈的要求。

    如果受了國學文化的薰陶,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界、胸禁、見識、底蘊、涵養、識字、成績、記憶力、等會有很大的改變。

  • 5 # 愛絨花的北方姑娘

    家長可以讓孩子讀一些唐詩宋詞,感受漢言語的音律美和意境美。但是國學的形式絕不僅僅侷限於誦讀。

    1.國學經典要有選擇地吸收

    以國學經典對寶寶進行道德教育,要有選擇地吸收。畢竟,國學經典中有一些不能與時俱進的內容,"有鑑別"地吸收,才能使寶寶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2.讓寶寶在特定場景中理解國學

    我們不應為了教國學而教,重要的是要讓國學規範寶寶言行,透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場景,讓寶寶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寶寶原本答應媽媽的事,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動畫片不再看第二集,結果又反悔、耍賴。這時候媽媽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來教育寶寶,意思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果斷。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寶寶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成好習慣。

    3.興趣是需要培養的

    有人說國學很枯燥,可是學英語、學彈琴也很枯燥,為什麼寶寶照樣也能學習呢?可見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家長們應該以身作則,靜下心來每天誦讀一段國學經典,配上古典音樂。時間長了,寶貝自然就配合了,這時家長們也要給寶寶鼓勵。

  • 6 # 舉人齋

    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青少年培訓機構也興起了一陣國學風。拜孔子、穿漢服、學禮儀、誦詩文、習茶道……每到週末,在兒童國學培訓機構裡,總是人頭攢動。來參加培訓的孩子年齡小的僅上幼兒園,大一點的則在小學高年級。課程內容主要從德行、詩文、國藝、數理、記憶、武術六個方面展開,分為早教、幼教和少兒教育三個年齡層次。

    教育部發文叫停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父母送孩子上國學班代替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的, 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

    讓孩子瞭解傳統文化、閱讀經典文字, 以此開闊眼界、啟發心智, 原本並非壞事。但在這些偽國學學校裡, 難以學到真才實學, 更無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獨立人格。一些所謂的大師嘴上唱著高調, 數著高昂的學費, 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目前某些少兒國學班的教學模式主要以開設興趣班、家長親子班等為主。這些機構除了在固定場所開班上課外,還有的與託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合作開展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學費方面,有的培訓班每月學費最高達1200到1500元,最低的也要800元。一套課程基本在一年左右,40多節課,花費超過萬元,價格不菲。

    師資力量也差距很大:從“少兒蒙學”到“現代私塾”,國學班五花八門的冠名讓許多家長無從選擇。比“招牌”更難以看清的是教學內容。國學培訓機構使用的國學教材不一,很多請的是一些大學中文專業畢業的學生,甚至不少人“半路出家”參加短期國學輔導培訓後便搖身一變就成為國學講師。

    將國學日常化才更有效果

    由於許多國學班以“誦經”為主要培訓內容,在這過程中自然免不了記憶訓練,因此許多年幼的孩子都能夠一口氣背下很多詩詞。而在不少家長看來,這樣的國學培訓似乎還不錯。家長認為:“讓孩子多接觸國學挺好,尤其還可以為將來寫作文打基礎。”

    我們該如何觸控國學?理想的“國學”教育應該是與日常生活、日常教育融成一片的,不是依靠“培訓班”實現的。“有些國學培訓班的教學內容應該說還是不錯的。遺憾的是,這種東西在我們的教育中無法‘日常化’。” 國學的熱潮反映了大多數社會民眾的一種嚮往和渴望,自有其積極的意義,那麼對國學應該採取何種態度,普及國學的最佳方式又是什麼? “學習國學,首先要定心,要靜心。”保持一顆謙虛沉靜的心很重要,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國學的薰陶。“形式和花樣不能太多,這樣不利於學習的專注性。

    功夫在詩外,學習國學同樣如此。領悟國學,提升審美情趣,加深文化底蘊,僅僅透過參加國學班是遠遠不夠的。在華介友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對國學有興趣,並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注重積累與運用,如一些道德品質、人生哲理等等,而非借“國學”之名為自己“貼金”,這與國學的精神正是背道而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鍵盤上的Fn鍵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