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衡qaq

    我覺得沒有哪個更愛這個說法。崇禎只是不想讓祖宗留下來的基業在他手機砸掉。李闖王就只是被逼的沒有辦法了才出頭起義,要不是他的生計被官府撤掉,他也不會造反,更不用談愛你了。皇太極則更是利益為大了,對於明朝的那些百姓,絲毫沒有有憐憫之心,只是想著掠奪,補充人口,充作苦力罷了

  • 2 # 使用者8043717378825元

    當然是朱由檢,李要推反這亇國家,建立自己的大順朝,他怎麼可能愛上一個他要推翻的國家呢!此問題標的有些不清。

  • 3 # 盧溝古橋寫江山

    跟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談愛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冒昧揣測,這個“愛國”,指的想必是當時概念上的中國咯。

    先說說崇禎皇帝。

    崇禎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臨難殉國自縊煤山,以及臨終前的遺言: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他臨死以發覆面,不是因為愧對在層層加派徵稅下苟延殘喘易子而食的黎民百姓,也不是因為愧對在戰亂中被殃及慘死的無辜生民,而是因為對不起朱家的列祖列宗!

    崇禎九年,清兵入侵到昌平,江山興亡就在頃刻之間,朱明宗室唐王朱聿鍵起兵勤王,但卻被崇禎圈禁到鳳陽;崇禎十七年,李自成一路東征勢如破竹兵臨城下,北京城旦夕可破,崇禎卻無一策應對,如果說他自己不肯南遷是不願揹負罵名,那麼不令太子及其他諸王南行,無非是擔心自己步了李隆基的後塵,失去自己掌控天下的權柄。

    江山重要嗎?重要。但前提必須是由自己來掌控,否則誰都別想要。

    李自成呢?

    如果說清朝末年的義和團起義軍是愛國還說的過去,但把這個詞跟李自成放在一起,難免有些違和。

    李自成期初是一名驛兵,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舉旗造反,也許只想安安穩穩的混個老婆孩子熱炕頭了此一生。然而,老婆跟人跑了,工作也丟了,在明末的亂世,他終究被命運推著走上了造反之路。

    論跡不論心,李自成打出的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對於在明朝繁重賦稅下苟延殘喘的老百姓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誠意。

    對於李闖來說,應該是沒有“愛國”這個概念的。當生存已成為一種奢望,還有精力去呼喊這些空洞的口號嗎?當王朝的剝削已經到了連做奴隸都不可得的時候,還值得去愛嗎?

    如果要從治下黎民的生存狀況分析,皇太極毫無疑問是做的最好的。

    當時的滿洲,政治清明,兵強馬壯,令女真實力大增。但對於漢民族來說,皇太極多次派人犯邊,燒殺搶虐,雖然不是親自統帥,但他卻是實際上的始作俑者。於滿洲他是個好皇帝,於漢族來說卻是侵略者。

    這三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通常說清承明制,李自成即便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大一統王朝,也只不過是新王朝的朱元璋,所謂新王朝,也只是中國封建史的再一次迴圈而已。就像是後來的清王朝,無非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首先想要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慈禧那一句“寧予友邦,不予家奴”,南明弘光政權早就做過類似的事情了。

    這個是不分滿漢的。

    早在南北朝時,北周宇文邕攻打北齊,後主高緯的堂兄安德王高延宗起兵迎敵,受屬下擁戴,迫於無奈繼皇帝位。後主高緯聽到這個訊息說道:“我寧可把幷州獻給北周宇文邕,也不願讓安德王得到幷州。”

    “我寧使周得幷州,不欲安德得之。”

    當時北齊亡國在即,高緯寧可國破家亡社稷傾頹大家一塊兒玩完,也不願讓自己的堂兄弟有絲毫得到江山、重振宗廟的機會。

    所以說,對於維護自己的統治穩定這件事,古往今來的皇帝一般無二,愛的是自己的統治利益。

  • 4 # 仁者厚德載物

    崇禎帝朱由檢愛的是他的大明帝國,為了力挽狂瀾中興大明,崇禎帝一上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的閹黨集團,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頗有中興明君的氣象。

    崇禎帝還非常節儉摳門,為大明帝國精打細算,對於小金庫裡祖宗留下的幾千萬兩白銀一分錢捨不得用,寧願對老百姓橫徵暴斂,導致很多老百姓活活餓死。

    但崇禎帝愛自己的面子更勝於愛國,為了自己一代明君的面子,他不惜自毀長城。明明是崇禎帝自己不聽袁崇煥“皇太極有西向窺視中原”的提醒,反而逮捕袁崇煥派去協防薊州的關寧軍將領,導致皇太極率領十萬後金軍主力長驅直入進攻北京。

    皇太極兵臨城下,這對崇禎帝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他必須找一個替罪羊來保住自己的面子。皇太極一夥反間計陷害袁崇煥為了議和勾引後金軍進攻北京,崇禎帝正中下懷,在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的大好形勢下,把袁崇煥逮捕下獄,後來又聽信魏忠賢閹黨餘黨溫體仁高捷等的陷害,自毀長城把袁崇煥千刀萬剮,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勢如破竹進攻北京的情況下,崇禎帝為了愛自己一代明君的面子,既不遷都南京以免被人罵為宋高宗趙構那樣的逃跑皇帝,也不讓自己的皇太子去南京,怕自己重蹈唐玄宗李隆基被唐肅宗李亨架空的覆轍。

    在李自成圍攻北京兵臨城下,大明帝國命懸一線的情況下,崇禎帝愛自己的面子以及愛錢的程度超過了愛大明帝國愛自己的生命,他拒絕了已經稱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對明朝稱臣封西北王以及賞賜一百萬兩白銀的要求,寧願用大明帝國以及后妃女兒的生命為自己陪葬。

    闖王李自成愛的是他建立的大順帝國,作為大順王朝開國的永昌皇帝,他不可能不愛他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

    當然李自成對自己的祖國大明帝國也是有感情的,不然無法解釋他兵臨城下進攻北京的絕對優勢情況下,還提出向崇禎帝稱臣封西北王的要求。

    因為李自成原來也是明朝驛站的小公務員,因為崇禎帝為了開源節流裁減公務員,李自成被迫下崗,後來李自成又被地主惡霸陷害逮捕下獄,可以說李自成造反明朝是完全被迫的。

    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以後,李自成也沒有清算崇禎帝與明朝的罪行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反而把崇禎帝夫妻以禮安葬。證明李自成對曾經差一點把自己置於死地的祖國明朝及崇禎帝並不是恨之入骨。

    李自成為了愛他的大順帝國,為了實現他對老百姓“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承諾,在接收了崇禎帝幾千萬兩白銀私房錢以後仍不滿足,不惜嚴刑拷打明朝王公大臣,總共獲得了七千萬兩白銀。

    畢竟搶明朝的錢,李自成也比崇禎帝慷慨大方,他賞賜了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很多金銀財寶,吳三桂也答應投降,但李自成卻沒有管好手下的頭號大將劉宗敏,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使李自成的努力化為烏有。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報劉宗敏奪妾之仇,吳三桂不惜放棄父親及全家幾十口人的生命,不惜以幾千萬同胞的生命以及祖國大明帝國的滅亡為代價,勾引清軍入關。

    李自成在吳三桂等漢奸軍隊與清軍的夾攻下兵敗如山倒,匆匆忙忙在北京正式登基稱帝就放棄來之不易的北京城。

    李自成破罐破摔還聽信奸臣牛金星的陷害,自毀長城殺害自願建立河南根據地的名將李巖,導致大順軍一潰千里,李自成一年多以後就走上不歸路,不明不白地死在他一生為之奮鬥的普通老百姓手裡。

    皇太極當然愛的是他剛剛建立的大清帝國,他繼承的是父親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是皇太極讓後金改名換姓為大清,有了取代大明帝國的合法性。

    皇太極為了愛他的大清帝國,不惜多次入關燒殺搶掠,在中原多次屠城,大肆屠殺明朝人口以削弱明朝,大肆搶奪明朝財富掠奪明朝人口以壯大清朝。

    皇太極愛大清帝國勝於愛自己的兄弟姐妹,為了獨攬大權,皇太極殺害了哥哥莽古爾泰與弟弟德格類等兄弟,甚至把親姐姐哈達公主千刀萬剮,終於成為唯我獨尊的大清皇帝。

    但皇太極愛美人勝於愛江山,他為了心愛的美女海蘭珠去世而鬱鬱寡歡,把他不愛的美女莊妃送去勾引被俘的明朝將領洪承疇安慰弟弟多爾袞,結果作繭自縛,莊妃與多爾袞勾搭成奸,皇太極也不明不白死在他們手裡。

  • 5 # 唯愛食鐵獸

    崇禎,李自成,皇太極,誰更熱愛這片土地?當明末起義不斷,李自成,皇太極忙著造反爭天下的時候,1633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前11年,當時世界上的最強海上霸主荷蘭攜100餘艘戰艦傾全國之力來侵略咱們,妄圖殖民我華夏沃土,這個時候李自成,皇太極在哪裡?在忙著趁虛而入呢,他們愛這片土地嗎?不愛,他們是自私的,如果我們輸給荷蘭是什麼後果,如果輸了,估計也沒清朝什麼事了。這個時候還是崇禎,在內憂外患,起義不斷,風雨飄搖下,派大明水師在料羅灣與荷蘭開展了一場生死較量,最終我們勝利了,他至死也沒讓列強踐踏我華夏領土,他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 6 # 花開時節思春秋

    如果說是指愛他們繼承和締造的國家而言,不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極,無疑都是愛的,也沒有不愛的道理。

    但是,如果針對他們曾經賴以生存的國家——大明帝國而言,他們則是截然不同的:崇禎帝是愛,是真愛;李自成是恨,是不甘;皇太極是妒,是覬覦。

    一、崇禎帝是愛,是真愛

    崇禎皇帝無疑是一輩子都愛著這個“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國家的。大明帝國是為他帶來榮耀和權勢的根本所有,大明帝國是他主宰和維護的江山社稷。

    崇禎帝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的父親朱常洛雖然是皇太子,但不受萬曆皇帝的待見,朱常洛和朱由校、朱由檢兄弟倆在皇宮內沒有過上什麼好日子。特別是朱由檢幼年失母,其父在他9歲時也去逝了,其兄弟7人、姐妹10人,只有他與長兄朱由校兩人和3位姐妹長大成人。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說沒有享受到童年快樂和太多親情,也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畢竟是大明王朝的龍子龍孫,地位崇高,他仍然熱愛這個祖宗開創和承續的國家。

    崇禎帝出道即巔峰。

    按照正常發展,朱由檢以信王之位就國之藩是他的正常歸宿。但由於熹宗意外英年早逝且無子,這才僥倖得以登基為帝。即位不久,崇禎帝冷靜且很有手段地清除了禍亂朝政的魏忠賢及其黨羽,朝廷“眾正盈朝”,呈現中興之勢。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黨爭激烈,軍政不振,而崇禎皇帝並沒有力挽狂瀾之能,在他的統治下,大明王朝終於在的手上亡了國。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卻不能說是昏君,反而有許多明君品質。他從即位之初就立志要當明君,並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他不邇聲色,勤於政務,崇尚節儉,勇於認錯,他也有許多被士民認可的明君言行。但他一個致命的問題,在危局中多疑不善斷,剛愎而自用,這是導致君臣多離心、決策常失誤的重要原因。

    崇禎帝的結局是悲慘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自縊於煤山,大明滅亡。《明史》記載:

    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客觀上說,明朝進入崇禎時期,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嚴重問題,正如《韓非子•亡徵》中所總結分析的那樣,“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雖有亡徵卻非必亡。真正的問題在於,此時的明朝沒有一個“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之君風雨者”,以至無力度過天災人禍疊加、各種問題頻發的疾風驟雨一樣的困難時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缺少一個或為皇帝或為重臣的強力改革者,沒有這樣一個力挽狂瀾的偉大人物,明亡就是必然的。

    二、李自成是恨,是不甘

    崇禎初年,陝西大飢,饑民起義者眾。這是明朝末年內擾外患的真正開始,一直伴隨著大明王朝的滅亡。

    在此後的十多年間,官府的剿賊與農民的起義交織並行,其中又加入了後金、清軍多次入塞干擾,而社會動盪從陝西波及到山西,繼而擴大到湖廣、河北、安徽、山東、四川等省。有時,官軍剿撫收效,義軍或降或死;有時,官軍或勝或敗,義軍此起彼伏,旋滅旋熾,愈剿愈盛。

    早期比較有名的義軍首領,有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稱闖王),延安張獻忠(稱八大王)等。中後期,只剩下了接過“闖王”大旗的李自成和最後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

    李自成的真正發展是從崇禎六年開始的。當時,已經加入農民起義軍幾年的李自成率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此後的十年間,李自成開始闖蕩四方,鏖戰中原,實現從“闖將”到“闖王”的飛躍,期間有高潮有低谷。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陽,滅福藩,至是勢大盛,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軍人物。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先是在襄陽稱“新順王”,後又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

    崇禎十七年春,出師北京,推翻了明朝。

    從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到在山海關之戰中敗於清軍和吳三桂軍,被迫從北京撤退,李自成只享受了42天的高光時刻。

    其後,清軍一路追擊,李自成一敗再敗,轉走陝西、山西和湖北,次年五月初,在湖北九宮山視察地形時,被地主武裝偷襲而死。

    當然,李自成這個結局和歸宿地是有很大爭議的。李自成究竟歸宿於何時何地,是殉難湖北通山九宮山,還是禪隱湖南石門之夾山?這是三百年來的一個謎,而這個謎團的解開也許還要更多的實證。

    從早期經歷來看,李自成由於地位低下,生活艱難,下崗失業,殺人投軍,起義造反,總是隨波逐流,命運不能自主。到了李自成成為義軍首領,提出“均田免賦”口號,推翻朱明統治成為他的目標。因此,對於大明王朝,李自成大約是隻有恨而沒有愛,還有對世道的不平、不甘。

    李自成的結局和歸宿地之所以存在重重疑團,可能是因為李自成故布疑局。也許是李自成對造反起義成功卻引來外族入侵結局的反思,從對大明的恨轉變為對大清的恨。這從大順軍和大西軍餘部一致加入南明,堅持抗清大業,可以得到印證。

    那麼,結論可能是:殉難是局,退隱為實。

    也許,這算是李自成及其大順軍對這個國家、這片土地、這些人民的一種救贖吧。

    三、皇太極是妒,是覬覦

    清太宗的名字確實應該翻譯為黃臺吉為宜,叫皇太極總給人一種違和感。

    清代先祖——女直、女真的歷史沿革,明朝與女直、女真的關係(分封、朝貢、賞賜、諸衛等),是十分清楚的歷史。對此,曾經被乾隆皇帝下令列入禁燬書目的葉向高《四夷考》有全面記載。

    皇太極出身於建州女真,對於女真人所依附生存的大明帝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情感?用一個字來形容也許是恰當:妒。嫉妒大明的萬里江山和中原的璀璨文明,就是恨別人比自己好,從而生出覬覦之心、搶奪之舉、侵佔之意。

    從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名義誓師反明到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四十多年間,經歷四十多次重大戰役,無數的將士、人民捲入這場明清朝代更替戰爭。

    皇太極率軍親征的戰役,包括天啟七年五月的寧錦攻堅戰、崇禎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的北京奔襲戰、崇禎四年七月至十一月的大淩河圍城戰、崇禎七年六月至九月的入口之戰、崇禎十四年八月至十五年三月的松錦決戰。皇太極在位期間,還決策推動了其他三次大型入塞之戰,均“殺掠無算”而歸,此外還發動了第三次旅順之役、皮島海戰等戰事。

  • 7 # 小龍女5505

    崇禎、李闖王、皇太極三位帝王論愛國,無疑是明末崇禎帝明思宗朱由檢最愛國,從即位之初就一心努力振興大明、再創其祖先朱元璋的輝煌。只是事與願違、大明己徹底沒落,自己又措施不當、錯殺良將自,徹底失敗成了悲慘的亡國之君。但寧願自殺殉國也不願苟且偷生,臨死時還心繫天下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到過的哪一句話讓你忍不住想要去看這本書或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