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心2018

    清史稿是遺老遺少搞出來的清朝歷史小說。所以不可能成為清史。當今正編清史,但反對聲音很大。一是字數太多,二是有一幫遺老遺少在裡面搞,在辮子戲滿屏飛的今天,弄出來可能是個笑話。

  • 2 # 暴雪皇帝

    我來說幾句。

    目前,紀傳體清史主要有三套。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清史稿。後來臺灣又出版過清史稿的修正版,直接叫清史,糾正了大量歷史錯誤,但是由於時間倉促,還是留下了很多問題。

    二是清史列傳。主要寫的是皇帝以外的著名歷史人物。寫得比清史稿詳細,而且也沒有諸如顛倒歷史黑白的惡評。但學術水平和歷史價值也遠沒有達到前面二十四史的高度。網上找不到一些深刻的讀後感或者研究探討的論文,看來深讀的人不多,而且作者是誰也沒搞清楚,想來史學界也並不重視此書。

    三是大陸編的清代人物傳稿。主編之一是清史界耳熟能詳的戴逸同志。據說本來是要編纂官方級別的清史,能放到二十四史裡可以並肩的。不過由於預先指定的目標太大,一直沒有完成,至今還在編纂中,但也不能一直沒進展,也不好交代,所以暫且先拿出一個版本,這就是清代人物傳稿。

    爭議還是很大,當然關注的焦點反倒不是書裡的學術水平,而是大眾希望繼續二十四史的傳統文言文來寫。

    而編者則認為清史作為這個時代的產物,就應該用這個時代的語言,我們不是古人,沒有這樣的文化環境來培訓和薰陶,只能用最拿手的語言形式來寫。

  • 3 # 魚生文化雜談

    關於清史的編修問題,由來已久。而《清史稿》作為現在編修清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還是具有相當的地位。

    清朝的覆滅,象徵著整整兩千年帝制的徹底解體,這比過去僅僅是朝代更替還有著更高的意義。作為中華民族的習慣,對於歷史總是要定性的,要反省的,要論其功過的,所以我們才有了那麼詳實的歷史記錄,供後人研讀。

    史書的編修作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其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吃過輕視歷史的虧,比如我們的大鄰居印度,由於其文化的基因就和我們有巨大的差別,習慣以詩歌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而缺乏時間觀念,乃至於本國的歷史還需要別國的學者一起研究,花費許多工夫來盡力還原,這是很可悲的。

    清史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難解決。但為什麼都過了近一百年了,還是沒有看到一個完整的官方版本呢?這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定性的問題。

    對於一部巨大體量的歷史著作來講,無論以何種方式來編纂,首要問題在於指導思想的確定。以什麼樣的思想和態度作為指導方針是編修史書的大前提,這個問題沒有確定,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由於歷史原因,參與《清史稿》編纂的以趙爾巽為首的編輯人員多半仍是以滿清遺老的眼光去看待清朝的問題。那麼,先不管資料的真偽,這樣的一部史書能夠作為我們的官方修史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像他們對於辛亥革命等的定性,仍然是“倡亂”,而太平天國被稱為“粵匪”,如此等等的根本觀念問題,使得《清史稿》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因為“正史是為了正心”,如果眼光有誤,那麼一切打回原形。

    2.文字與文學改革對修史帶來的不利影響。

    伴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倒帝制的同時,人們對於過去的老舊的一切都產生了一種悲哀和痛恨。因為那些舊的文化在堅船利炮之下顯得殊為乏力。基於這樣的民族情緒,人們急切地需要一種新氣象來改變國家的面貌。於是新文字與新文學應運而生。

    這當然是一種革新,有它十分積極的一面。讓文化以更廣泛的方式去傳播,讓人能擺脫文盲的自卑感,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文字來提升生命的層次。

    但是單就修史這一點來講,文字的簡化與文體的白話讓人可能短時間內無所適從。因為語言的突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緩衝和過度。就像我們今天去讀民國的許多文學作品,那些語言已經顯出生硬的感覺來了,所以當新的語言還沒有穩定其本身結構和生態的時候,編纂史書這樣的浩大工程似乎只能暫時擱置。

    這成為清史編修延誤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3.怎麼修、修成什麼樣的問題

    文體的白話之後,當然是以通行的白話文來修史,這沒有任何疑問。但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它應該用什麼樣的體裁和思路去進行。是按照編年體呢還是紀傳體呢,還是分門別類的去構建一整個新的系統。這都是問題。

    而且由於白話文語言的繁瑣,沒法再像文言那樣書面化,精簡化,可能會讓它的閱讀體驗大大降低。因為文字型量成幾十倍地增加,而文字的美感卻大幅下降,過去的史書在記錄歷史的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那麼新的史書能做到什麼程度,都是難可知的。

    據說2002年開始新修的這部清史,僅僅一個朝代,其史書文字的體量已經超過了過去整整二十四史的總和,有三千五百萬字,而準備期整理的資料足有二十億字左右。這是個什麼概念?絕對是一個超級工程。

    這樣修纂的人員構成必然成指數級增加,這樣一個巨大的團隊,怎樣保證其文學性的高度?可想而知,它帶給人的閱讀體驗會是怎樣的了。畢竟,過去編修國史的,可都是最有文才的一批人,還要幾番修補。人員的指數級增加,質量難免下降。但我們不得不佩服所有傾注心血的工作人員。

    4.清史問題之外的遐想

    既然清史已經如此讓人頭疼,而那些事件的資料還是發生在上個世紀。雖說很近,但和今天的情形已有天翻地覆的區別。

    那是在資訊爆炸之前的時代遺留的問題,已經不得不花費如此精力去完成它。而今天是怎樣一個時代呢?

    社會人口遠超於過去,生活裡的基礎物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事件的發生也遠比過去要頻繁得多。這樣一個巨大、臃腫、繁忙的時代,它的歷史將如何書寫?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

    可以想象的是,未來可能史書已成式微,記錄歷史的工作只能藉助超級智慧裝置來整理運算,而人僅僅做擇取的工作,就這樣其工作體量都是不可想象的。何況,人類的觀念在不斷解散,還有沒有必要寫一部統一價值觀念的史書?寫什麼不寫什麼?人類還有沒有能力再編纂歷史?人類還會不會那樣尊重歷史?是否有空閒去修史?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也許,那個依靠歷史去傳承經驗的時代已經真的完全過去了,而清史或者就是人類記錄歷史工程的終章。未來的人會怎樣看待我們,已經很難說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完全不需要為了學習我們那麼點淺薄的經驗而大費周章了。

    修史的問題看起來是一個老舊的問題,但其內在其實充滿著對“文明”的擔憂。人類的經驗,可能越來越無足輕重了。而歷史終將消亡,化為塵土。

  • 4 # 尚鵬翮674

    清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還不夠遠。我們的今天與清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清朝的過去造就了中國的今天。今天到以前,我們對清朝的評價加入了許多意識形態的因素。很多歷史細節還需要不斷豐富和活化。對人對事臉譜化程式化的描述還很多。可以說清朝的病是我們今天最鮮明的藥方,清朝的掙扎與自強正是我們今天民族復興的肇始。今天的清史研究有時還擺脫不了主觀的情緒。有些研究成果也無法獲得受這種情緒影響的社會氛圍的認可。需要時間來讓歷史的面目更清晰,把歷史的價值最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馬自達3原廠輪胎價格有點貴,可以換其他規格的輪胎嗎?對汽車本身以及駕乘體驗,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