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男人一個
-
2 # 綠豆
提高我們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有: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鍊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積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獨”;身體力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反身內省,存心養性。
-
3 # 四川範子—新都
道德互根
先天道德為本根
後天道德的修養
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
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天地與我同元
順應自然 止惡揚善親和萬物
以自省互愛、自尊互愛、自知互愛達到“和”,以和為德。
-
4 # SN北郭
通常是指,能夠按照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之要求約束自已去為人處事,被人們認為能夠按良心辦事的人。
國家法律:婚姻法
社會公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為是!
-
5 # 靜開盛世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心神觀世界,以善惡辨是非,身隨心動,做人唯純,做事唯善,行臥幹練,身心豁達,能成己德。
-
6 # 健康生活古法養生
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改變社會的大環境我們都有責任。《晉城市民文明手冊》中講到“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這是我們做有道德之人的基本規範。
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和睦的家庭親情,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忠恕”之德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營造“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2. 謙和好禮。“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華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係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係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3. 誠信知報。“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即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華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誠懇,對事業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都是道德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現。
4. 精忠報國。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5. 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6. 修己慎獨。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係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律,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7. 見利思義。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核心,也是中華民族集傳統美德和倫理道德的集中體現,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8. 勤儉廉政。“儉以養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為政者說則主要是廉德。無“廉”則不“潔”,無“廉”則不“明”,廉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有的品德。“廉”的本意是在取捨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華人共有的美德。
9. 篤實寬厚。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範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幹,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人際交往中,華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現實生活中,透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任我溝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體現。
10. 勇毅力行。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準則方面的毅力。“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
回覆列表
人的道德是要靠國家的社會教育,約束,法律和倡導傳承在結合家教才使絕大多數人成長為有道德的人,若脫離這些條件和環境人的道德不存良心不在,人的陰暗面會站上風,社會亂象橫生,人們會對麼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