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仙閣

    老子的老師

    其說法有二:

    其一說是鴻鈞道人。

    這種說法基於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基礎。因為傳說中的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剛出生就會講話,毛髮又是不同於常人的白色,當時老子故去之後也是飛仙而去。

    而在封神演義中,我們都知道,太上老君是鴻鈞道人的大弟子,所以說,如果老子真的是太上老君的話,那麼他的師父就是鴻鈞道人。

    不過這一種說法具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所以並不是很可信。

    其二說是常縱

    這種說法也沒有多少人覺得可信,因為常縱這個人在歷史上幾乎等於沒有記載,原名不知道,生卒年份也不清楚,只留下了依據著名的成語——舌存齒亡。

    老子看望病重的老師

    老子看望病重的老師,這老師指的是常縱。

    傳說常樅病得特別重,看樣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到了常樅的病榻前,常樅只把嘴張著,對著老子,然後抬起手指著嘴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答在;常樅又問老子:“我的牙齒呢?”常樅嘴裡沒有一顆牙。老子如實回答說沒有了。

    常樅說:“你知道我問這個,是為的什麼嗎?”老子這才意識到,老師是在點撥自己:舌頭是軟的,所以它存在;牙齒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這就是“舌存齒亡”的成語由來。

    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將以上常縱的點化寫進了《道德經》,《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文中詳細說明了“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這一道理。

  • 2 # 蕭湘居士__

    老子名李耳,又稱太上老君,他的師父是鴻鈞老祖。不是傳說,是秦始王焚書坑儒時與文革一樣,把不符秦國的文化和歷史記栽統統燒掉了。只存下口頭傳言稱"先有紅光後有天,我比紅光早千年"這就是老子的師父鴻鈞老祖的來歷。

  • 3 # 許多謙0768

    關於老子的老師,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鴻鈞道人。傳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根據這一傳說,在封神演義的描述中,太上老君是鴻鈞道人的大弟子,他一出生就會講話,身上的毛髮又是不同常人的白色,而老子故去就是飛仙而去的。所以說,有老子師父是鴻鈞道人的說法,鴻均道人的來歷民間傳說中有“先有紅光後有天,我比紅光早千年”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主要是以神話傳說為支撐,可信度不太高。

    第二種,常縱。據傳是老子之師,其名不可考,所傳於今世的只有一句成語——舌存齒亡。 傳說老子小時候有位老師,名叫常樅。這位常樅老師細心地講授老子殷周的禮儀,因為殷周的禮儀特別繁雜,使老子認為:人要守那麼多的禮儀,活在這世上真是太難。

    後來,常樅病重,老子去看望他,就留下了這段對話: 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 。” “吾齒存乎?”老子曰:“亡 。”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乎,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乎,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喜!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何以復語子哉?”

    透過這番對話老子意識到這是老師在點撥自己:舌頭軟,所以它存在到最後;牙齒硬,所以容易崩落,世上的萬事萬物,莫不如此。之後在《道德經》中就有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段經典。

    不過這兩種說法其實都缺乏具體證據,所以至今還是有不少人在鑽研老子老師的問題,但是在缺少史料記載前提下,無論老子老師是誰也只能說是推測。

  • 4 # 東方大狂俠

    非常問題的非常意義!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說出這樣淺顯深奧的哲理,恐怕是不會流傳經史的,偏偏他是老子的老師!柔能克剛,水能克火,舌存齒亡,都告訴人們有時硬的確實不如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子要在書中記錄下來的原因!

  • 5 # 穿越中的書生

    首先得說的是,老子這個人,是否存在?因為,他的哲學思想,就現代人看來,也是非常先鋒的。還有,老聃的身份,能否與老子的身份,進行實名認證,這些,可能都得兩說。姑且認為有這麼一號人吧,記住他的口頭禪,很有名,“老子天下第一”。

    當然,思想是不會先天性地存在的。天上有時侯會落鈔票,或者林妹妹,但,不會落下一個老子,這,誰也不幹呢,沒那麼黴吧,平白多了一個爹,資訊量很大啊。雖然說,思想的傳承,不等同於祖傳秘方,不過,也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想,去思考吧。所以,據說,老子也是有師傅的,這個人,是個隱士,叫常樅。

    有時侯,我對所謂的隱士,其實,都不懷好意,好像這夥人,很高士雪,很不食人間煙火,其實,哪裡,這不,隱得沒煙火氣的常樅,開腔了,開腔就打死人。這一腔,開得好,有高人氣,因為,他將最高深的哲學命題,形象化了。以軟制硬,以柔克剛,個人的剛,與社會的柔,最好低調點,這是老莊一派喜歡討論的命題,說穿了,就是無為。無為而生,無為而治,無為而無所不為。

    我懷疑這其實是老子自已泡製的一個“師生見面”的場景。其目的,跟現在喜歡傍名人一樣,拉常樅來給自已紮起。這種玩法,孔老二也常常用,這不,也拉周公來給自已的周禮,做搖旗的旗手呢。我覺得老子是矛盾,他說無為,又寫下了《道德經》。如果沒《道德經》,世人又如何知老子?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好糾結的命題。

  • 6 # 水煮汗青

    老子的老師是誰?歷史上有兩個說法,而且都是來自“舌存齒亡”的故事。

    一個是來自西漢史學家劉向所著的《說苑·敬慎》,裡面記載了老子的老師叫常摐。另一個是來自三國西晉時期的史學家皇甫所著的《高士傳·商容》,裡面記載了老子的老師叫商容。舌存齒亡的故事

    老子聽說自己的老師病重,便前去探望,希望可以最後一次聽取老師的教導。老子向老師經過一番探討後就聊到了舌頭和牙齒的問題。

    老師張開嘴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說:“在的。”

    老師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不在了。”

    老師問:“知道為什麼嗎?”

    老子說:“舌頭能儲存下來是因為它的柔軟;牙齒不能儲存下來是因為它的剛硬。”

    老師說:“沒錯,就是這樣的,世上的事都包含在這裡面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教你了。”

    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處世的哲理,那就是對待事物不能過於強硬,不然受傷害的是自己,只有懂得柔和圓滑的處世,才能保全自己。

    我的觀點

    在牙齒和舌頭之間我看到的不是柔則保身的道理,而是捨己為人的精神!牙齒每天與堅硬的食物接觸,不惜犧牲自己,卻結舌頭帶來了美味。

  • 7 # 流芒流

    不是老師問老子,是老子看孔子走啦,對學生(書童?)說我牙齒掉得多了,但牙齒還在。也就是我還有話語權,能為自己辯解,也可以揭露敵對者的造謠汙衊。還可以為學生講課...老子的老師是誰。我想主要是他管理的圖書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時明月》和《斗羅大陸》大家覺得哪個更勝一籌?畢竟是國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