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蓮清居士

    臨帖時間短總考慮出帖的問題,是因為功夫不到家的緣故。長期臨帖,就不可能只臨一家字帖,這時就會發現,根本就不存在出帖的事兒。長期臨帖從寫字到得到書法之法,需要一個過程。

  • 2 # 西河狼

    臨到背臨真假難辯的時候,就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了。然後,再換一種字型臨。並把以前臨的全忘掉。(但是很多人一裴子也達不這種成度,一般臨到八、九分相似,就可以了。)據說以前的大家一輩子都在臨帖,只是臨各種不同的碑貼。

  • 3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當把帖子上的字臨到七分像時,就可以出帖了。

    下圖是答主臨的《張玄墓誌》:

    有不少書者,臨帖往往不夠深入,不是專工一帖,今天臨這個帖,明天臨那個帖,臨來臨去,沒有一帖臨得像的,當別人說他臨得不像的時候,還說:“我是在意臨,意臨,當然不能與帖上一樣啦!”實際上,這就是狡辯!自己臨的字與帖上的字相比,還不足三分像,就開始意臨,還不接受別人指點,這樣的飛揚浮躁,這樣的習書態度,能學好書法嗎?

    臨帖,須靜心,須深入,須認真,須專注,須堅持!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把字臨得像,才能把字臨得有神。

    臨帖,重點要把握好字形,仔細觀察每個字的點畫布局和呼應關係,做到筆筆到位。其次是要臨出神採。其三是要注重筆意,要突出主筆。

    習書之人若想出帖,必須先專工一帖,不要隨意換帖。歷史上有不少書家就是一生專工一帖,用他們的話說,此生若能把一帖臨好就十分不容易了,貪多了嚼不爛。我們也應該學習古人的習書精神,不要急於出帖。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該出帖的時候,還是要出帖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到臨得“七分”像時,才可具備出帖的條件。

    啟功老先生說:“當你臨帖臨到七分像時,再加上三分個人的東西,你就是書法家啦!”

  • 4 # 千千千里馬

    我自己認為,臨摹字帖以熟練、準確為第一個“畢業季”。

    剛開始臨摹一個字帖,不熟悉,手生還容易忘記,這是大家共同的經歷。

    究竟臨摹多少時間就熟悉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我自己就太慘痛,大概十幾年都沒有入門。我想,像我們這麼慘痛的人是非常少的。

    所以,大家記住我,有一個十幾年都沒有入門的人給你們墊底兒,你們有什麼理由,學不好書法呢?

    可能我的情況特殊一點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幾個月到一年,應該可以熟悉一個帖了。

    但是,熟悉,不等於熟練,熟練也不等於準確。

    根據我自己的看法,你如果臨帖的時候,臨摹的既準確又熟練,那麼,你距離“畢業季”就不遠了。

    這時候自己考考自己。怎麼考?很簡單,把一本字帖一口氣臨摹下來,如果,沒有一個字一個筆畫出現筆誤,不夠準確,這就證明你學習臨帖已經可以畢業了。

    有人說,除了臨摹無誤,最好做到能夠“背臨”的程度,才算“畢業”。我認為,如果有這個本領也好,但是,好像只是傳說多,見到有“背臨”功夫的很少。

    但是,題主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出帖”。什麼叫“出帖”?

    這就是高一級的書法學習了。

    你原來臨帖是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或者一個風格。

    “出帖”就是你平時的寫字與字帖還是一個風格,現在寫出來的字要與字帖不一樣的風格,這才叫“出帖”,也叫創新,這是有很大距離和困難的一個層次。

    所以,我想,你說的“出帖”,應該是“換帖”可能準確一些。

    像我前面說的,臨摹一個字帖熟練準確到,臨摹字帖時一個錯誤也沒有,就可以“換帖”了。

    學習書法一般要換幾個字帖學習。最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精深學習研究,才可以“出帖”,也就是找到自己的風格。具體多少時間,因人而異。比如說,弘一法師學習書法,他大約一兩個月就“出帖”了,這是非常罕見的書法奇才,一般人沒法跟他比。你就看數字吧,人家臨摹一兩遍,一個字型就學會了。

    這是我的臨帖,感覺還需要臨摹。

  • 5 # 素里布衣楊半

    一:首先說這不是個應該擔心的問題,就絕大多數的書法愛好者

    而言都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能寫到出不了貼的功夫不是隨便

    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二:我們換到另一個角度去考慮一下,如果此人真是學到了出不了

    貼的程度,那這個人是不是已經是書法家了?假設有人如一出手

    就寫的和顏真卿的多寶塔一模一樣,我對此人是五體投地的,就

    這樣挺好,不用再出什麼貼了,本身就是書法家幹啥要出貼呢?

    但這種事情會發生嗎?

    三:如果不想完全地繼承古人的衣缽,或者擔心臨一個貼,會發

    生跑偏的現象,完全可以在專攻一貼的同時再兼臨其他的碑貼,找

    到不同,就有利於防止學習過程中的跑偏現象。從理論上講臨帖

    而不能出貼的事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人也不可能真正的入貼,用影印機

    印出的稿件也和原貼有誤差。希望書友不用過於擔心這個問題。

    照片作品:東漢繆宇墓誌臨稿。選自楊半書撰(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6 # 臨池管窺

    “出帖”,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有入才有出嘛!那麼,要入到什麼程度,才能出帖呢?

    這問題我想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體會。

    有些人認為:只要臨到能和所臨之帖基本相同則可。

    有人則認為:要能丟開所臨之帖,也能應用自如。

    還有人認為:不僅要能擺脫所臨之帖,還要參合己意,有所創新。

    這三種認識都有到道理。其實也就是書法中所謂出帖的不同階段,或我稱為:背出、意出、神出,三個境界。

    第一種境界,即你己能把所臨的帖寫得十分的形似。這也不簡單了,有的人恐窮盡一生也做不到。但有一個問題:你能隨便應用嗎?寫一篇文章,一句警言或提個匾額。能達到與所臨之帖形式的效果嗎?一般人如能此也就可以了,如網路經常出現在書法講座上的陳忠建,也算出類拔萃,可於此名世了。

    第二種境界,如果你在形似的基礎上,能更一步追求神似,如董其昌,王鐸臨的“蘭亭序”,三分帖意,七分己意,那你就是名家了。能做到的人又有幾何?

    第三種境界,以宗之帖達神形兼備,旁涉博通,全化為己用,則乃宗師大家也,如趙孟頫如是。你我這輩子是不用考慮的了。

    所以,所謂的出帖,是相對的。以一般人的用功與悟性,如能達到第一個境界,也很不錯了。大家對所臨之帖,如達到能熟練應用程度,則可出帖了。

    但我們也要切記:入帖是為出帖的目的;出帖也是為更好入帖的手段,這是個相輔相交的過程,要貫穿一生的學習。。。

  • 7 # 清涵書法

    .所謂的臨帖,就是我們學習古人法帖的一個過程。臨帖是提高我們書法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出貼的效果呢?我認為至少要達到以下幾點要求,才有資格談到出貼!

    1.我們臨習古人經典法帖的時候,首先要入貼。何謂入帖呢?就是忘卻自我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字帖當中,學習的時候不能摻雜任何自我想法。臨帖的時候要把書家當時的書寫背景和意圖搞明白。

    2.先對臨,求形似。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一筆一劃的完全按照古人的寫法去臨寫。主要解決的是所學書家的點畫和結構。對臨的時候不可貪多,否則貪多嚼不爛。必須把字帖中的每一個字都臨寫的和字帖中的字,完全形似,爭取做到重影的效果。可是說起來容易,真正臨摹起來可就難了。不僅要解決單字的問題,還要學習全篇的行氣,氣韻等。

    3.神似。當我們把字帖中的字的結構,點畫都掌握了以後,只是單獨的做到了形似。只有在形似的基礎上然後再去追求神似。想要做到神似可不容易,古人都是滿腹詩書的大文學家,他們的字寫出來具有書卷氣。我們要想做到神似,就要多讀詩書,然後把全貼通臨若干遍,爭取字與字之間的氣韻,也就是字與字之間的內在承接掌握好,能和古人達到相似。

    4.當我們按照字帖中的法則,能夠單獨完成書寫。並且達到上面所說的要求時,我認為就可以出貼了。

  • 8 # 不二齋

    學習書法需要臨帖,而臨帖是有過程的,它包括入帖和出帖。這兩個都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所謂的入帖,就是我們學習一種字帖能把他的特點完全掌握,能夠做到對臨、背臨、創作。這是一個學習和吸收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因為在當今最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想要出帖,你必須要掌握五種書體的基本書寫技法,並且還要熟練掌握各個名家的不同風格。

    入帖是一個“博取”的過程。

    需要掌握和學習的東西非常的多,入帖是出帖的基礎,沒有入帖就談不上出帖。

    出帖就是從單純的模仿字帖裡走出來,它是一個“通”的過程。

    “通”就是掌握了書法的一般規律,如字法、章法、結構、墨法,然後結合自己的性情,寫出自己的風格。不單單沉迷於一種風格不能自拔。

    “通”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書法理論知識和技法的積累。

    我們今天能夠做到一兩種風格就很好了,就可以成名家了,真正的融匯貫通太難了。

    所以不要整天想著出帖了,先解決如何入帖的問題。

    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十娘有情有義卻投江自盡,她究竟有什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