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緣
-
2 # 醉於星辰下
說話肯定不是用之乎者也的。
“之乎者也”是比較正式的用詞,一般用於書面文章。講究工整文雅。
而說話就比較普通隨意。有文化的說話用詞就文雅一點。沒有讀書的就市井一些。魯提轄的“腌臢潑才”,“直娘賊”市井氣息很重
說話肯定不是用之乎者也的。
“之乎者也”是比較正式的用詞,一般用於書面文章。講究工整文雅。
而說話就比較普通隨意。有文化的說話用詞就文雅一點。沒有讀書的就市井一些。魯提轄的“腌臢潑才”,“直娘賊”市井氣息很重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四個基本概念,即:口語、書面語、文言文、白話文、書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產生的,文言文和白話文都屬於書面語,但前者建立在先秦漢語口語的基礎上,而後者則建立在近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
先秦時文言和口語基本一致,中古漢語口語研究目前還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暫時討論不了。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諸如《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實錄。比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大概就是這麼個腔調。
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來越大,可惜,由於反映當時口語的文獻遠遠沒有文言文文獻那麼豐富,所以中古時期漢語口語的研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時間大體到了唐代後,出現了白話文,而到了宋代文言文徹底和口語脫節。
到了元代,漢語並不是統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皇帝的詔書都是直錄當時的口語。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有這樣一篇記載成吉思汗給丘處機的詔書,裡面甚至有“丘神仙.......你起身心裡好麼?........我不曾忘了你”的句子.......
雍正的硃批還有這樣寫的:“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的秉性,就是這樣的皇帝.......”
這種書面語和口語的雙規發展,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算終結,白話文從此才代替文言文,成為漢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梳理從先秦到“五四”之間的書面語和口語、文言和白話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最早在唐宋時,古人的口語就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了,而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話文出現的時間晚,且被傳統社會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而是古文教育重文言,文言文和口語脫節太嚴重,不論是散文還是駢文,如果不經過專門學習,基本無法誦讀理解。
總而言之,最晚在唐代的時候,人們的日常交流已經不再是“之乎者也”了。雍正的硃批了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口頭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查詢,比如“朕不知道如何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