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16393697425

    在乙太網中,兩個介面之間的通訊需要使用MAC地址,根據MAC地址,將資料封裝成資料幀後傳送到網路,進而透過物理線路傳送給對方。而獲得對方的MAC地址,是透過ARP的過程完成的。

    當靜態路由中使用出介面時,路由器會認為目標網路和介面處在“直連網路”中。 R1(config)#ip route 23.23.23.0 255.255.255.252 f0/0

    檢視:這時R1認為23.23.23.0/30這個網段是和自己直連的,

    在乙太網直連網路中裝置間的通訊是透過ARP廣播來獲取到到達目標主機的MAC地址的。即當R1要訪問23.23.23.3這個IP地址時, R1認為目標網路是自己的直連網路(這時候還是屬於靜態路由),於是R1就要在F0/0口向網路發出ARP請求廣播,來尋找23.23.23.3所對應的MAC地址。

    這時,如果R2啟用了ARP代理,那麼R2將R3應答此ARP請求,即R2告訴R1:23.23.23.3所對應的MAC地址是R2的F0/0介面的MAC。如果R2的ARP代理功能關閉,那麼R1將不能ping通23.23.23.3。假設R3後面接了些的PC機,當R1要訪問這些PC機時,都會產生一條該PC機和MAC地址對應的ARP條目快取,如果PC機的數量很大,該快取也很大,有可能導致R1耗盡記憶體來維護。

    在靜態路由中使用下一跳,路由表中顯示的是下一跳的IP。

    R1(config)#ip route 23.23.23.0 255.255.255.252 12.12.12.2

    檢視:

    這時去往23.23.23.0/30的網段只會維護一條ARP快取,即12.12.12.2所對應的是R2的F0/0介面地址。即使R3後面接了多臺主機,也只需要維護這麼一條ARP快取記錄。

    如果在點到點網路環境下,無論是指定下一跳地址還是出介面,其效果都是一樣的。使用如 HDLC 和 PPP 之類協議來進行二層的封裝,不需要進行ARP的解析。

    結論:

    在配置靜態路由時,既可指定出介面,也可指定位下一跳,到底採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在點到點網路環境下,無論是指定下一跳地址還是出介面,其效果都是一樣的。

    但是在廣播網路環境下,指定下一跳地址和指定出介面將會達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指定為出介面的話,那麼不管資料包的目標地址是否有效,每次當資料包到達時都會觸發一個ARP請求,又因為ARP代理功能在IOS環境下預設是開啟的,這就意味著路由器需要配備大量的ARP快取記憶體。而如果是指定為下一跳地址的話,僅當第一個去往目標網路的資料包到達時,才會觸發ARP請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色的標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