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太陽文案Z

    上大學時,我的國文老師經常無數次提起陳寅恪。

    看著這個“恪”字,我經常在想:這個字的讀音不是kè麼?為何老師每次都讀為què?

    我對這位大師的興趣也因此而起。後來,我發現,這個“恪”字,只有在跟“陳寅”兩個字連在一起,組成“陳寅恪”的名字時才讀què。陳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修水方言中“恪”與“確”同音,翻譯成普通話裡的音就唸què。

    在20-40年代的清華大學,全校提起陳寅恪的名字,上下幾乎一致如此讀法。一個名人能讓一個字的讀音專門為他而變,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少有的了。

    今天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陳寅恪到底有多牛逼。

    他給學生上課,開篇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華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他的確有這種實力,因為實在是太博學了,你甚至可以把他稱為一個“移動的圖書館”。他從12歲起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府求學,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如數家珍。

    曾有學生問陳寅恪的妻子唐篔(讀yún):“外傳陳老師懂三十多種文字,是不是真的?”道:“其實沒這麼多,也才十七種而已。”

    胡適在日記裡是這樣評價陳寅恪的:“讀陳寅恪先生的論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陳寅恪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奇怪的是,這位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的大師,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學位。

    有人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先生回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陳寅恪能進清華當老師,是因為哈佛同學吳宓的推薦。吳宓、湯用彤和陳寅恪被稱為“哈佛三傑”,陳寅恪的博學讓吳宓佩服得五體投地,被吳宓稱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進清華之前,陳寅恪當時還在歐洲遊學。吳宓請他來,頗費了一番功夫。陳寅恪遲遲不能來,有一個原因是想在歐洲多買點書。吳宓幾次跑去找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梅貽琦當時任教務長),請求學校先預支薪金給陳寅恪。陳寅恪得款並料理一切事務後,次年才到了清華園。

    放在今天,沒有學位他可能連清華的門都進不去,但在民國時代,他卻能成為廣受文化界敬仰的國學大師。

  • 2 # 夏瞄淺談

    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研究唐史,在燕京大學開唐史課的時候,很多教授也趕來旁聽。所謂“教授之教授”。大家都說陳寅恪很厲害。有天下課,一個學生開口,大意是“陳寅恪這麼牛知道楊貴妃的體重嗎?”陳寅恪聽到了順口回答:“約135磅。”。堪稱,人文社科中大牛的大牛。

    陳寅恪先生一生言行,均秉持其所倡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語出《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一部《柳如是別傳》真真正正地映射出中國知識分子所應具備的氣質、堅毅和不朽的精神。

  • 3 # 蘇俊傑1948

    人怕出名豬怕壯,名家不一定都有大用。近一時期,海外及大陸有些人挖空心思地揚胡適貶魯迅,仰陳寅恪抑郭沫若,其目並非完全是對個人的評判,而是在於美化魯迅畢生揭露的舊社會,攻擊郭沫若頌揚的新中國!可惜這種歷史虛無主義並不為人民大眾所認同,真乃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4 # 獨上蘭舟

    陳寅恪的厲害之處:

    1、出身不凡,是公子中的公子。1890年7月3日,陳寅恪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是晚清封疆大吏,父親陳三立是詩壇泰斗,哥哥陳衡恪是藝術大家,《辭海》將一門三代四人共列,這在中華百家姓中實屬罕見。再加上陳衡恪之子陳封懷(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之父),合稱“陳氏五傑”。人類群星閃耀時,義寧陳氏曾照亮過中華天空。

    2、求學不同常人,知識之廣博,前所未見。1902年春天,13歲的陳寅恪東渡日本求學,開啟了十八年,在世界各地遊學的生涯。1910年遊學歐洲,歷經洪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巴黎政治學院、哈佛大學。他以讀書為愛好和樂趣,對社交和娛樂非常淡漠,利用時間的機制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涉獵的範圍遠遠超過了任何學府的正常課目。在此期間曾經見過他的未來學術權威為數不少,無不對他的淵博感到敬畏。他掌握十幾種印歐語言和內亞語言,卻沒有拿過一張文憑。

    3、學問深不可測,號稱“教授的教授”。他有一套著名的講課規定:“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華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我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他的學生中多得是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其他也有汪籛、劉節、王力、王永興等人。著名教授朱自清、馮友蘭、吳宓,也常以學生身份旁聽陳寅恪上課。胡適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4、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這句話是陳寅恪為王國維寫的墓誌銘,最後也成為他自己的墓誌銘,激勵著所有人。成了每一個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5、對東亞種族文化複雜性的洞見,於今已成絕響。吳語與洛音,僑姓與吳姓,楚與蠻,佛與胡,北朝種姓與世家,蠻夷與藩鎮,內亞國際體系籠罩下的唐室政爭……

  • 5 # TonyDeng

    陳寅恪名聲很大,我沒深接觸,不好評價。唯一一次碰過跟他學問有關的,是他說宋朝的姓望是甘肅天水,那是明顯的錯,其實“趙”有兩個姓望,一個在甘肅,一個在河北,宋太祖是河北人,河北自己有趙姓大族,怎麼可能跑到甘肅去,後來查他此話的依據,居然是從《宋史·五行志》中一句話而來,而那段文字是講怪力亂神的,這樣的東西他也能引用。

  • 6 # 田奇36163171

    陳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品格是多少文人學不來的。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社會科學院要他擔任中古研究所所長,他卻提出上層領導保證中古研究所不參與政治,不僅他亇人,而是全所。

    與之相媲美的是胡適的"寧鳴而死,不默不生"的名句。

    這就是錚錚鐵骨的文人。

    我等慚愧,能有幾人能做到。

  • 7 # 琴碁書話

    這個問題,本人有點發言權,本人長期研讀陳寅恪大師的著作,將之視為自己偶像中的偶像!本人2018年底寫過一篇爆文《“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此問題的答案就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1994年接班工作,2002年下崗了,在這以後沒有交養老,現在想補交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