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靈飛
-
2 # 道易心成
說到因果一詞,最先來自於佛教。但這因果,原本不是講給世人聽的,而是喬達摩講給諸羅漢和菩薩聽的,但到了後世,成了講給世人聽的了,受眾參差不齊,理解必然偏離佛祖本意。
這因果,原本為四字——因緣積果,後世簡稱為因果二字,簡稱之後,其意難現。
首先,不能拿偶然事件來論斷因果,否則,因果一說將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走路跌倒,碰在一塊石頭上,腳破了,你都可以推測出,你和那個石頭,上輩子曾有過恩怨。這是以偶然事件來論因果,因果則毫無意義。
那麼必然事件算不算因果呢?
不算,就像踩了油門一下,汽車就會加速一樣,這種外在的、直接的必然聯絡,如果也要拿來論因果,因果之說,仍將變得毫無意義。
那麼,如果我每天坐公交車,每次都站在過道處,後來有一天被人踩了腳,算不算因果?
算的,表面上看那人踩我是偶然事件,但這件事的發生,和我每次都站在過道處的行為,有內在聯絡的,只要我有了每次都站在過道處的行為,再加上我每天都坐公交,早晚都會有這樣的果報的,這便是因緣積果。
因緣積果這四個字中,從因到果,中間還隔著緣積二字,是後人忽略了緣積二字,只談因果,如何講得通。
緣,是指人或事物間直接或間接地發生聯絡的機會,比如有個人踩了你一腳,卻連聲對不起也沒有,雖然你很不滿,但看上去不會產生什麼果的。然後你到了單位,要主持一場面試,發現來面試的人中,有一個是他,於是,在同等條件下,沒有錄取他,錄取了別。這便是果。
所以,在因和果之間,必須要有緣,才會形成因果。如果不是因為單位招人這一緣,你們之間是不會有任何果報的。
因此,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中的時候未到,你可以理解成緣未到。但並不是世間所有的人和事之間都有緣的,因此,不是所有的善都有善報,也不是所有的惡都有惡報。
用一句話說,就是緣分不到,因果無效。
因果之前,除了前面說的緣以外,還有一個字,積,積微成著,積,是用來放大緣分的。
你做一件善事,會不會得到福報?是肯定還是有可能?是小有可能。
繼續做一萬件了,會不會得到福報?是肯定還是有可能?是肯定。
這中間從小有可能,到肯定,只多了一個字,積。
所以,積,是放大了緣分,是放大了因果。一個人做一次壞事,會有惡報麼?十次呢?一百次呢?世間並非處處有因果,因果的存在並不是因果本身,而是因為積緣二字。
這是世間常人的因果,這因緣積果四字,最初傳到世間時,只是為了讓大家解脫痛苦,告訴你,一個人今天所承受的一切,都是有因的,說有因的目的,是讓人釋然,不要介懷。
回覆列表
當然啦,而且很好理解,但也特別容易被誤解。
首先說說我們是如何誤解因果律的,比如“有因必有果”,這話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還被許多人當做口頭禪,然而細推之下真是如此嗎?
我有一顆種子,與它相對應的結果是參天大樹,可是我現在手裡有一顆種子,過會兒我手裡是否就突然冒出來一棵大樹?顯然不符合實際吧?!是否少了些什麼由種子變成樹的推動因素?比如土壤、水、Sunny、氣候、溫度、時間……這些因素就叫做條件,古典的說法叫做“緣”。
所以在絕對範圍內,也就是單一事件中,事物產生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原因+條件=結果,而不是被曲解的原因=結果。因此,原因雖然有相對應的結果, 比如種瓜得瓜,不可能種瓜得豆,但是不能誤解為有了原因就肯定產生結果,因為條件不滿足,原因就無法產生結果,希望你能區分開來。
方法論:也就是講講因果律的用處。上述其實是因果律最簡單基礎的理解,其實因果律完全可以將講好多內容,這涉及哲學、邏輯學,在這不做展開,有興趣自己查詢資料。
我想我們普通人日常對因果律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好人沒好報?”“為什麼我努力了卻沒有應有的回報?”這類充滿憤懣的問題吧?
其實,只要理解因果相應和關注條件這兩個方面,很多問題很容易釋然。
比如,你確定你一直都是好人,一直在播種善因沒有撒過惡因嗎?你自認為或者別人認為你是好人,之前埋下的惡因就可以一筆勾銷了嗎?你是好人,但很不幸,你讓惡因先和條件結合了,並造成了惡果,所以從表面上看像是“好人得惡果”,反之亦然。所以啊,在我們人生中,條件或者說運氣這種東西不好控,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多種善因,少做惡因,以期望讓條件多和善因結合,更多地促成善果。另外,不要總是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還沒有成功?” 不妨多思考成功的條件吧,比如方法對不對?方向正確嗎?處理問題的時候注意到統籌發展嗎?等等,不要就只知道懷著一腔熱血沒頭沒腦的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