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可能不會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但是絕對會有劉匡胤的王橋兵變。

    五代時期政治形勢,是唐朝後期藩鎮政治的延續。

    唐朝中後期以後,為了應對頻繁的對外戰爭,唐朝政府改革兵制,廢除北周以來的府兵制,開始實行藩鎮制度,藩鎮制度中最高軍事長官,不僅在由本藩鎮中的軍事權力,還享有民事和財政權力,藩鎮制度設立之初為了財政從地方州府→上繳到中央→在劃撥到地方軍事中而造成的浪費和拖延問題,而直接有軍事長官管理財政,也就是財政直接到達地方藩鎮後,餘者再上繳中央。藩鎮在設立之初,解決了當時由於生產力低下和技術落後而帶來的長途運輸的浪費和拖延的問題,但是隨著擁有了民事和財政的藩鎮實力不斷強大,最後達到能和中央分庭抗禮的程度,安史之亂就是藩鎮發展到一定程度惡化的結果,後來儘管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唐王朝並沒有根本解決掉藩鎮問題,後來藩鎮形成割據形勢,藩鎮長官死亡後有其後代或者部將接任,而中央喪失了藩鎮長官的任免權。在朱溫建梁篡唐後,各地藩鎮紛紛立國,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割據之勢。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唐亡以後的五代十國之後,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多大改觀,後晉節度使安重榮一句“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道出了五代十國中的實質,五代中後晉代後唐、後漢代後晉、後周代後漢、趙宋代後周無不是這種情況,國中的節度使大將,手握重兵,一待國之有變,便興兵入京,黃袍加身,改朝換代。後周世宗柴榮雖然是一代英主,討伐北漢、打擊契丹,也是功勳卓著,但是其在位期間也未見豈有改變這種地方節度使手握重兵,掌握大權,嚴重威脅中央政令統一的現狀的舉措,所以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可能不會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但是絕對會有劉匡胤的王橋兵變。

    五代十國形勢

    反觀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登基稱帝之後,反倒是憂心忡忡,一心要改變武人強悍的局面,於是登基不久便“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節度使大將的兵權,後來即位的趙光義更是改弦更張,在北宋推行文臣治國、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等策略,最終解決了唐朝以來的頻繁的武人作亂問題,保持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

    當然了趙宋後來矯枉過正,致使國家的國防軍事長期衰弱,最後亡於外族。

    被千古傳誦的“杯酒釋兵權”

  • 2 # 犄角旮旯A

    只要後周柴榮只要在,兵變就不可能發生。因為當時的局面是打江山為主,內部已經安穩。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只是眾將中的一員,既沒實力也沒能力搞兵變。由宋初就可見,朝上皆是後周元老,為了穩定局面做出了很多忍讓與退卻的事。所以不管是後周延續還是宋朝建國,基本國策已經定下了,也為幾百年漢民族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暴脾氣怎樣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