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y210769041
-
2 # 大秦鐵鷹劍士
漢朝的建立,徹底終結了戰國。
戰國紛爭兩百餘年而歸於秦。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楚漢相爭十多年,其實就是戰國的另一個翻版,最終天下歸於漢,結束了華夏大地幾百年的紛爭割據。
-
3 # 兩隻耳朵的兩倍856
戰國和漢朝沒有直接關係
1、戰國是先秦時期,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趙韓魏三家分晉,歷史開始從春秋進入戰國,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最終經歷了魏國先崛起,各國先後變法,最終秦國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最終秦王掃六合,秦國統一天下,戰國結束。
2、漢朝是秦朝建立但勃興速亡以後天下大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漢高祖劉邦楚漢戰爭之後分封諸侯,坐穩天下,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根據首都位置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後期由王莽篡奪,建立新朝,但王莽治國有誤,民怨沸騰,各地起義風起,最終皇族出身劉秀逐步統一天下,建議東漢,最終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漢朝結束。
-
4 # 這些歷史要讀
硬要說關係,那還是有的。因為,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的很多大臣,其實都是戰國末期人。
由於秦朝實在太短命了前後不過十來年時間。因此,漢初很多人其實都是從戰國末年走過來的,都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比如劉邦,就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
然而,別的好像也沒啥關係了……
-
5 # 葉青漁
有關係啊,怎麼會沒有關係?這個關係就好比爺爺跟孫子的關係,中間的老爸自然是秦朝了,而祖先當然是華夏民族了。
秦朝統一戰國,實現大統一。然而這個老子再創業的過程中太辛苦,雖打下了基業,但在融合融資的過程中,吞併了六家兄弟的大企業,因分配問題造成了這一家子的分配不均勻,加上這六家兄弟大企業的高階管理層都被刷了。
這你一下子讓這麼多人失去黃金飯碗,讓人家破人亡的,而且這原先六家兄弟大企業的員工利益也受了一定影響及損失,自然心生怨恨,留下了種種後遺症。
原本這個有魄力的老子要是多活幾十年將這些存在於企業裡的弊端給消化了也無所謂,結果老天爺是有自然生死規律的,這有魄力的老子死了,而繼任的親兒子沒有這個魄力,又是一個玩樂的二世祖,於是乎一朝之間把這億萬貫家財給敗光了。
這個親兒子死了,而重孫子又無能為力。於是這些原先的叔叔伯伯一眾老輩子,在原先那些失去飯碗的高階管理者的支援下,重新洗牌,最後誰也沒想到,最弱小的漢朝一步步重新將這大企業給整合,吸收老輩子們的經驗教訓,重新洗牌上市。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華夏祖先就沒有春秋戰國,沒有春秋戰國就沒有秦統一,沒有秦朝就沒有漢統一。
這麼說能理解不,關係明瞭,不能就當娛樂好了。
-
6 # 寒鯤
持續兩個多世紀的戰國時代,時間下限落腳於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持續四個世紀的漢朝,時間上限發端於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相差不過20年。如果考慮上兩漢之間的差別的話,以持續兩個世紀的西漢對比持續兩個世紀的戰國,無疑在“體量”上更對等些。戰漢之間的【秦朝一統】與【楚漢戰爭】,不過持續了一個世代(30年)都不到的時間。在時間上幾乎是前後腳關係的戰漢兩期,自然不可能完全不同。至少,戰國後期與西漢初年的歷史一定是更加相似的,如果拿戰國後期與春秋時期比對,或者拿西漢初年與西漢後期比對,甚至更大膽一些,分別跟西周時期、東漢時期比較,就會發現很多不同之處。
我們讀歷史,思維一定不要被朝代表給框死了,不要以為那個劃分了不同時期的年份就是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屬於戰國時代的公元前222年與屬於西漢時代的公元前200年之間,好像就判若雲泥、別如天壤似的。時間軸不是割裂的,而是連續的,百年之內的不同時期,差距不會大到哪裡去。質言之,與其被朝代表給框住思路,還不如拿100年作為尺度,遊移在歷史時間軸上,這樣方能看明白不同時期之間的“起承轉合”,畢竟歷史總是以“揚棄”的形式不斷演進的,而非“突變”。
具體到“戰漢關係”,二者之間的承繼一定是大於變化的。概言之,【戰國】孕育了【漢代】,【漢代】是【戰國】的整合。如果說春秋時代是【周禮】崩解的時代,那麼戰國時代就是【漢道】孕育的時代,春秋戰國整體上構成了【周式天下】到【秦漢帝國】的轉換期,雖然這個轉換期長達五百年,遠比日後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時間跨度都要長,甚至比魏晉南北朝還要多一個世紀。
隨著下位者不斷僭越篡代上位者,天子被諸侯架空,諸侯被卿家架空,【周禮周制】徹底崩盤,這是春秋時代的主旋律。魏、趙、韓、田等以卿家身份上位的新諸侯開始汲取歷史教訓,進而掀起了一波【變法運動】,魏、齊因此而率先稱雄,趙、韓因此而逐步壯大,秦國在魏國鋒芒的威逼下走向了更為徹底的變法稱雄之路,燕國在齊國鋒芒的威逼下終於刷出了存在感,楚國則拖著臃腫的身軀始終沒有推行徹底的變法。【變法集權】,從封建邦國走向領土國家,便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作為戰國變法的集大成者,秦國發展出了一套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耕戰酷律強國集權之路(君權直接利用士人官僚參與政治),而關東諸國則在不徹底變法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種以戰國四君子率領門客參政的新貴族政治(貴族運用門客卿相參與政治),一種介於周制與秦制之間的權力組織路徑,一種在諸侯宗室與有才士人之間尋求平衡與妥協的政治模式。隨著戰國中後期秦並天下戰爭的進行,兩種不同的政治模式之間長達百年的軍事對峙,孕育了關西文化與關東文化的分裂,而這一點恰恰是戰國後期與西漢初年之間最大的共性所在。
我們看周初分封、秦與六國、漢初分封,關西地區總是處於一個更集權的天子政權治下,而且這一地區還逐步從關中平原、河洛平原擴大到了山西高原、四川盆地、漢中盆地、隴西地區;關東地區則總是處於一系列相對不那麼集權的諸侯政權治下,這便是周秦漢初一千年的一大規律,這一規律也構成了戰國與西漢之間最大的共性聯結,直到被漢武帝所終結。
秦國之所以能夠戰勝關東六國,不僅僅在於秦是一國、關東為六國,一方只需處理好國內關係便能持續東進,另一方還需處理好“國際關係”方能聯手抗秦;還在於,秦君無需在國內被貴族勢力掣肘,便能推進戰守之策,六國之君卻需要考慮貴族勢力的利益,方能調動貴族的積極性來為國而戰。也即,秦國是集權的一國,六國是半集權的六國。
但,比【統一局勢】與【秦制度】更為長久的則是【周制慣性】,【關東君子門客政治】便是【戰國變法】與【周制慣性】的折中產物。作為一個在周秦漢唐時期在人口財賦上佔據黃河流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大多數的關東地區(黃淮海平原),周初以來始終處於分封諸侯治下長達八百年,自然是更願意接受【君子門客政治】的統治,而非【秦制秦法】的統治,這便是反秦戰爭的基本動因。
不過,【秦式集權】終究是更有效率的組織方式,就像【周制】之於【部落聯盟】一樣(夏商是過渡),歷史總是更加青睞一個明顯更有效率的新事物,所以【秦制】依然是需要被執行的,項羽無法接受這一任務,一味響應【關東政治】的需求,自然會被歷史所拋棄。劉邦透過蕭何掌握秦制機器,從而挫敗在組織方式上相對低效的項羽,便是這一歷史趨勢的顯明註腳。
西漢建國伊始,眼前就有兩具屍體,一具是一味推行皇權郡縣官僚制的集權式秦帝國,一具是繼續關東諸侯門客政治的半集權式楚天下,兩者的敗亡都是西漢建國君臣剛剛目睹並參與了的事兒,劉邦君臣自然會採取一個折中方案,搞出一套郡國並行制:在關西實行秦政治(皇權+官僚),在關東實行關東政治(諸侯+門客),以相容折中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維持局面。隨著七國之亂的平息與推恩令的成功執行,漢景帝、漢武帝父子兩人軟硬兼施地逐步瓦解了【關東諸侯門客政治】,這才把歷史程序徹底帶入到下一個階段。
(圖為陳寶國先生在《漢武大帝》中飾演的漢武帝劉徹影視形象)
以上便是一個以【戰國漢初】歷史為整體的視角,也即一個更強調【戰漢關係】的視角。質言之,【戰國與漢初】本質上就是周公之道與漢武之道之間的【過渡期】,是【王道】與【霸道】逐步融合為【漢道】的【整合期】,統治模式的過渡與整合,便是戰國與漢朝的基本關係。
回覆列表
基本上兩段時期沒什麼關係,如果非要說關係,只能說都是中國歷史。周朝分封天下後,王室漸漸衰落,各諸侯國實力開始強大,大家都長胖後,難免你挨著我,我擠著你。擠不過人家就要捱揍,這段時期打人最兇的就是楚國,直到晉國分裂成趙,魏,韓三國,春秋時代結束,歷史進入到戰國時期。
戰國七雄大家都熟悉,最後老秦把其他六個大檔口都擺平了,戰國結束。統一僅過十幾年,天下又大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追到最後就剩下劉邦和項羽,之後劉邦擊敗項羽,終於追到了鹿,建立漢朝。
從戰國到漢朝,中間經歷了很多歷史時期,所以兩者只見應該沒有直接關係